-蒙城陆氏始迁祖德弘先祖寻根论证 我蒙城始迁祖德弘“祖籍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松江华亭即古云间地,始祖分此志之以明发踪之本亦见首丘之思”;“来蒙始未:始祖来蒙,讳德弘,祖妣耿氏,明初为翰林院大学士,徒秣陵,明太祖调江南十万户以实中都,始祖遂与调至钟离乡,为卜居计,慨然慕南华之遗风,踰淮…止于蒙之沱涧,至今茔在焉。” “明初翰林院大学士”,像流民一样放逐当时饱经战乱荒芜人烟的皖西北?通常来说,任何时候,官府都是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绝非“明皇调江南富户以实中都”能完全解释的了。此刻我们能感觉到始迁祖不在当时官府欢迎之列。而同时期的翰林院大学士并无始祖名字,难道始祖的家庭和当时官僚集团的关系“不和”?始祖“慕南华之遗风”(“南华”,特指《庄子》),可以肯定是一个文化人。在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有钱读书,家境里肯定不是一般人。若要寻宗,我们能否通过始迁祖祖籍地找到有记录和官府关系不和、且家庭背景较显赫的族谱记载来确定? 冥冥之中,我们恰巧寻找到了这样一个来自松江陆氏族谱的记载,根据【松江陆鉝纂修】《陆氏宗谱》记载“始祖陆子顺,子馀庆,明初以横累懼法自沉于江,遗孤承事郎竹居讳德衡自华亭别居上海。谱中所序乃华亭机云之后,至元朝衍至子顺,期间世次不可考。 “陆子顺,子馀庆,明初以横累懼法自沉于江”,据该谱记载,父子俩南京为官,却自沉于江!这通常和官僚集团某些为政者关系不和导致。而遗孤承事郎竹居讳德衡自秣陵(南京)返回华亭(被削职)后,别居上海浦东。关于秣陵(南京),为什么老谱特别提到这里?因为先祖曾在南京为官,这点也非常吻合。 另外我们发现,两支老谱当初的记载,向上均不可考(德衡祖向上有陆氏后人已厘清,祥见下方),均称自己为“机云之后”;这也简直就是一家人相同的情况、相同的传说嘛。 最后,再看两位先祖的名字,德弘,德衡!两人名字中间字均为“德”,而“弘”和“衡”,字面意境和发音十分接近,取名风格一致,非常像是一位长者给俩晚辈取的名字;而时间同为明初、地点一致(南京和松江);而世次,德衡和德弘均为61世。关于【松江陆鉝纂修】《陆氏宗谱》为什么没有德弘祖的记录?在元末明初动乱年代,根据该谱“世次不可考”,明显属于德衡祖后人在清朝修谱,历史久远,遗漏掉一位同时代、同地点、同世次、名字接近的家族长者很正常,这个我们在其他谱里经常看到这种“不知始迁祖兄弟或堂兄弟名字”的现象。 综上,从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家族变故、时间、地点、世次、始祖名字等等方面论证推测,我德弘祖和“【松江陆鉝纂修】《陆氏宗谱》”的德衡祖为同宗同枝。目前继续靠老谱记载完整的先祖名字向上寻宗几无可能,而这两个老谱所记载的内容,逻辑关系互相印证,也绝非妄语。希望通过此次寻宗,以告慰先祖之灵。 附世系: 通--发--皋--邕--贾--烈(吴县令)--盱--鸿--建--晔--璜--文--亲--众--赐--闳--恒--续(徒居华亭)--褒--纡--骏--瑁(陆逊弟)--英--瓘--维--甸--子微--文晟--宣猛--浔--敖--知命--庆--士季--谋道--元感--齐望--灞--偘--贽(40世,宣公)--简礼--宗衎--章--谊--衍--忻(山阴支始祖)--郇--仁昭--轸--珪--佃(陆游祖父)--寘--溉--枱(返居松江华亭)--熒 --联--肇祖--子安--(讳失)--德弘(60世--迁蒙过12世排字派--朝72世--储--宏--执--建--申--方--悦--乃--迪81世……)。 德弘祖22世孙(通祖81世):陆伟、陆武 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五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