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鳌山村沧海桑田 苏东坡后人聚居于此 鳌山村,地处中山市黄圃镇东北部,包括岗东、石岭、指北3个自然村。“鳌山”之名源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香山知县彭科主持于鳌山脚下开办的“ 黄圃鳌山书院”。鳌山村历史悠久,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已有人居住,村中石岭坊走马岗山坡一带是黄圃最早的人居之处。 鳌山村俯瞰照(图源:网络) 鳌山村是南粤古驿道六条主线中北江-珠江口古驿道文化线路沿线上的古村。今天就与驿道君一道去这座古村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吧。 鳌山村鸟瞰 鳌山村位于中山市黄圃镇。在南宋之前,这里原来还只是一座小岛,周围碧波万顷,大海茫茫。随后冲积平原逐渐扩大,形成广阔的沙田,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迁移进来。而鳌山村是黄圃镇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个文明古村。 苏东坡后人曾居于此 黄圃镇鳌山村宗祠群照 鳌山村有8个姓氏的 11座宗祠密布于兴东上下街方圆内,包括黎氏宗祠、许氏宗祠、储南潘公祠、苏氏祖祠等。其中, 苏氏祖祠为单间两进带左偏房,中间夹天井,硬山顶,青砖墙,硬山搁檩,地面铺红砖,是村中较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风格,为 中山市级不可移动文物。 苏氏祖祠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中山苏氏祖祠,苏氏祖祠位于鳌山村岗东片兴东上街65号。该祖祠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副门的对联是“季子威名今犹在,眉山气象与时新”之门联,寓意该村苏氏是苏轼之子孙后代。该祖祠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式顶,三进三间建筑布局,建筑面积80平方米。置有耳房及厢廓,台梁穿斗架构。在苏氏祖祠的门楣上标画有一条青龙抱球的彩画,画上的左上方写有“教子朝天”四个字,相传是乾隆皇赐于苏智政的(苏智政是清乾隆年间的礼赠登仕郎,官拜二品),标榜其“教子朝天”之功绩。檐下砖雕、墙画、书法工艺,祠内有墙画书法,二进间供奉先祖灵位。苏轼及其后代对原来四川的老家“眉山”都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各地纪念先祖的祠堂楹联都出现有“眉山”二字,这是一个特有的标记。苏氏祖祠祠堂的楹联及门联都明显反映出其历代后人对先祖及原故乡深深的怀念。 寻找宋代码头 古码头遗址 由于古代这里被大海包围,村民外出交往、办事只能靠船只为交通工具,为方便船只的靠岸及人的上落,当时的人便在这里砌建了一个码头,成为宋代当地人渡海对外交往、经商主要交通通道的上落点。随着时间的流逝,海陆的变迁,这里的大海已经变成了陆地。现在的宋代码头也只剩下一块石碑,告诉后人这里曾有的热闹和繁华。 由宋代码头遗址石台沿饭盖岗拾级而上,是一条翻越山岗的古石径。由于整条古石径上山有三十六级、下山也有三十六级,因此被称为三十六级。这条古石径全长约400米,宽约1.1米。由三块花岗岩条石并排铺砌而成,据说是中山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石板路之一。 残留的古石径 海蚀遗址保留海岸线证据 黄圃镇鳌山村海蚀遗址 石岭山裸露的山岩由紫红色沙砾岩层构成,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纪,由于长期的风化,岩层产生裂隙和剥落,形成了飞来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海蚀遗址无人为开凿痕迹,保留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对古海岸变迁,特别对是否存在高海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海蚀遗址背面的石岭,芳草连片,绿树成荫,景色怡人。 玉泉洞是众多海蚀岩洞中最大的一个,鳌山村民将其改建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称 玉泉洞仙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村民在仙庙举行元宵花灯酒会,并争相竞投花灯并经年悬挂于家中。 位于三十六级古石径、宋代古码头山坡处的 北帝古庙,又称北极殿,为中山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檐墙及廊墙上部有花卉、人物壁画,花卉木雕檐板,墀头上有花卉灰塑。正门横刻“北极殿”,门两侧刻对联“ 水德山光仁知乐,剑锋旗影鬼神钦”。北帝古庙设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正诞,九月初九为副诞,正诞时搭戏棚做木偶戏,热闹非凡。 鳌山村北帝古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