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那些事儿2020.09.27

 荣辉有约 2020-09-27

(图片 源自网络)


语文那些事儿2020.09.27

Lead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当美在身边,孩子却无所见,错的也许不是孩子那么简单。

——彭荣辉



(一)

今天和孩子们学习《听听,秋的声音》。

有一说一,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诗。给孩子读的诗,还是建议贴近生活、好玩有趣一些才好。如果能够再激发一下孩子的想象力,那就更好。可是,这样的诗恕自己才疏学浅,实在品不出什么趣味。

怎么办?昨天备课,推敲来推敲去,忽然发现诗的第三小节可以做做文章。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结构一致,但第三节小节却有变化。这变化诗人固然有讲究,但如果换成第一、二小节的节奏,是否更合孩子趣味,更合诗的韵律?于是,今天课上做一尝试,让孩子们改写。

第一小节是这样——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唰唰”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第二小节是这样——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㘗㘗”,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第三小节是这样——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片丰收的歌吟。

怎么改呢?如果第三小节也写成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样式,会是什么样?别说,娃们儿兴致挺大。于是,不一会儿,七拼八凑,一个新的小节就出来:

听听,

秋的声音,

大雁追上白云,

“嘎嘎”,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三个小节连起来读读看(原诗前两小节,加上新创作的第三小节)。读罢,居然个个喜不自胜,都说好喜欢。为什么?只说和前面一样,余外似乎表述不清。但眼里透出的光亮和面上流露的神情,是真的喜欢。好,不管,有些东西,尤其语文这东西,有时就是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清楚表述,先感觉起来再说(其实是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起作用)。再改后两句(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片丰收的歌吟)。娃儿们面面相觑,却又跃跃欲试。最后,还是一个小男娃儿怯生生举了手——估摸着往昔从没有挑战课文的经历吧。他改成啥样了呢?他一行一行地报,我一行一行地即兴整理(直接用多媒体,娃儿们现场可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出来),再略加修饰,就成这样——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风掠过田野,

“呼呼”,

送来片片丰收的歌吟。

接着怎么办?读,再读原文一二小节,再读“自己”的三四小节,咱自己编的诗。看出来,娃儿们很激动。学课文学着学着,编出一首新的小诗(虽然还只是两小节),感觉明显不一样。意犹未尽?不妨再想,秋天还有哪些声音?想想,不妨照样子再写一个小节。似乎时间有点短,所以课堂看出来呈现有困难。不急,慢慢来。当作今天的日记吧。

不过,为了激发创作的兴趣,抛下一个巨大诱饵:全班45位同学,一人写一小节,如果没有重复,我们就可以写出一首很长很长的《听听,秋的声音》。那时候,就不是作者毕国瑛的《听听,秋的声音》,可就是我们北小三(6)的《听听,秋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啊——

哈哈哈,哈哈哈……

是的,一起欢喜,一起期待!





(二)

其实,今天需要孩子们创造的还有一个小节。

第5小节——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想想,如果继续向下,秋的声音还可能在哪里?有孩子即兴说了两句,不甚理想。但好歹有想象。余下需要的是,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必须得走进秋,细听秋的声音,然后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诗句。闲暇出智慧。当问到孩子“你印象中的秋天会有什么声音”的时候,当娃儿们只是说到风吹落叶沙沙响的时候,我就尴尬了。这是语文的问题。也不是语文的问题。需要观察,需要多留心身边的生活,需要多亲近自然、走进自然。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话固然没错。

错的,也许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给孩子发现的机会了吗?每天家、学校和培训班,来去匆匆,去来匆匆,哪有时间与心思去观察去想象哟。

唉,呜呼哀哉,我可怜的娃儿,我可怜的语文。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希望你们也来想一想,听一听。 





(三)

暑期备课的时候,闲来无事,将一篇一篇的课文编写成童谣(时间仓促,后两个单元还没有来得及编撰出来)。

前几日集中呈现了一次,感觉娃儿们很是喜欢。于是,今天课罢,同样以童谣收场。本是下课铃声已经响过,但童谣出现的那一刹那,明显感觉教室里突然闪出一片光亮,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人人来了精神。

啥也不讲,开读。好家伙,从左到右,从前至后,不论男女,无一例外,全身心投入,声音高亢,群情激奋。于是,好玩的是,窗外熙熙攘攘,室内书声琅琅。

一遍完毕,问:喜欢么?喜欢!娃儿们不约而同,完全一副恨不得吼出来让地球人都知道的架势。

哈哈,喜欢就好!于是,一边宣布下课,一边心里思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哪里有呢?等着啊,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更好的童谣也是会有的。

附改编的童谣如下——

7  听听,秋的声音

什么声音唰唰唰?

大树黄叶在说话。

什么声音㘗㘗㘗?

蟋蟀阳台在振翅。

排排大雁追白云,

撒下声声细叮咛。

阵阵秋风掠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吟。

秋天到,听听听,

四处都是音乐厅,

叶子小花和谷粒,

无处不是好声音。





(四)

课上,还推敲了一个细节。

即比较第一节的末一句和第二小节的末一句:“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起初,孩子们有点懵。之后,我提醒第二句里有个“和”,我们很清楚就知道蟋蟀是和阳台告别,可是第一句呢?好像有歧义。大树和黄叶道别?还是黄叶与黄叶之间的道别?于是,有人提议加个“和”。但诗歌讲究的是炼字,同样的字或是词语如果不是必要,尽量少重复。不用“和”,还可以用什么?

娃儿们脑洞大开。跟。向。与。好,就应该是这样。

没再说啥。先做一个暗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需要带着思考,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作者挑战,向编者挑战。

都是人,百密一疏之事常有。不唯上,不唯书。此为读书之正道。

(五)

今天课上所提,值得娃儿们值得积累的词句有——

近水楼台先得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