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卢旺达黑人的风土人情(上)

 简心素文 2020-09-27

回忆卢旺达黑人的风土人情

(上)

九九三年八月,我应聘到非洲卢旺达做公路工程队医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到埃塞俄比亚亚德斯亚贝巴机场,换乘小飞机,小飞机飞行不稳,一会上升,一会下降,左右摇晃,机上的黑人们喊叫声不断。到了卢旺达基加利机场,飞机落地停稳,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卢旺达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大部分属于温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卢旺达的高海拔使气候温和,被称为“常青之国”,每年有两个雨季,第一个从2月持续到6月,第二个从9月到10月,同时有两个旱季。

初到非洲,一切都感到新鲜。出门见花草,到处是黑人,每天一阵雨,雨过天放晴。山不高也不陡,山连着山。远远看到山坡上,到处是一块块的山坡地,大小不等;近看坡地上,长满庄稼和一片片香蕉树。当年火山喷发时,烧焦的黑土地很肥沃,庄稼长得很茂盛。据知情者说,地里不上粪,也不用化肥、农药,没有污染。那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庄稼收一茬接着再种。庄稼种类和国内的差不多,有玉米、土豆、红薯,豆角在架子上挂得满满的,多是带红点的花豆角,里边的豆也是花的。低洼地种有水稻,是中国专家帮他们开发、教会他们种植的。山坡,山沟,有地处就有人家居住,房子建在地边向阳处。经济条件不同,住的房子就不一样,有草房、土坯房,还有铁皮房。

地里干活的,都是女人。我曾见到一个背着小孩子的妇女在刨地,一个稍大点的孩子在地边玩耍,这个带着俩孩子的妈妈,把地刨得松松的,一看就知道她是个种庄稼的把式。据说,谁家地多,老婆孩子也多,一个老婆一块地,自种自给,男人不干活,几个老婆轮流养着他。工地上一位黑人司机请了三次丧假,都是说母亲死了。有人问:“你有几个妈?”答曰:“四个,死了三个,还有一个亲妈。”

我们住在卡巴亚,工地在一个向阳的半山坡上。山下是一个小镇,有政府、学校、医院、邮局、监狱和集市。每到集市时,很是热闹,一大早就见去集市的路上,络绎不绝的黑人妇女头顶着篓子,里边装有蔬菜、土豆、红薯等,有头顶装粮食的袋子的,也有顶着一大捆干柴去卖的。我曾见到一个半大孩子,头顶一个瓶子,不用手扶,跑得也很快。也见过一个妇女,头顶一大篓西红柿,走下坡路时不慎滑倒,篓子顺坡滚下,西红柿撒落到多处。常见一队队黑人妇女头顶大朔料桶从山顶上打水下来,据说山头上的水干净,河沟的水浑浊。

有一次,我到邮局买邮票,找回几个硬币,我嫌放兜里脏,就用手攥着。一黑人青年跟在我旁边套近乎,他会说几句中国话,还告诉我“小心小偷”;走到无人处,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要抢那几个硬币,掰了几下也没掰开我的手指,听见有人来,只好跑开了。

一次工地食堂需要采购,我们开着一辆皮卡车来到集市,先买了几筐啤酒放到车上,有专人看守。我们走后来了两个黑人青年,一个人和驾驶室看守打招呼,另一人搬了一筐啤酒顶在头上就跑,看守师傅出车外去追,另一个黑人青年又要搬啤酒,车上还有皮包。师傅没追几步,及时返回,啤酒没再丢,抢的包也给扔下跑了。等我们买好东西回来,看守师傅紧张得满头大汗,说:“你们可回来了!”

距工地2里外有个修理厂,中午其他工人回工地吃饭,留下一个看门师傅。黑人早就等着剩一个人时去抢呢,中国师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家什,顺手拔起一棵栽种的小树,才把想抢东西的黑人打跑。

一位黑人门卫老头,在中国工地干了很久。后来他让儿子顶替他,儿子把工地上晾晒的一块毯子偷回了家,黑人老头见后送回了工地。他儿子不好好干,还偷东西,辞退了他,又让黑人老头回来当门卫。看来,黑人也有好人。有些黑人还很有情义,知道中国人谁对他好,谁对他差。一位中国师傅因病要回国治疗,离开工地的那天早晨,门口集聚了好多黑人朋友,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与黑人工人相处久了,也了解了他们的人品、性格,我也常常与他们开玩笑。有时逗他们玩,他们也开心、高兴。一个黑人门卫在门前自己做饭的小铝锅里放的玉米粒、黄豆、菜豆、红薯、土豆,满满一锅,三块石头支着锅烧柴煮,做熟后进屋的功夫,我把他的饭锅端到草丛里藏起来,躲在一旁看他怎么找。不远的高处,一伙黑人男女看着大笑。黑人门卫出来找不到饭锅了,此时,来了一位中国师傅,能听懂他的问话,笑着说:“喂狗了!”见他向狗窝找去,高台上的黑人朋友笑得更厉害了,招呼他,指给他,他才笑眯眯的端着锅回屋吃饭。(待续)

作者:王新生


◆王新生:好邻居 赖邻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