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个体

 CKO养成计划 2020-09-27

  • 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 情商

  • 人格

  • 个体认知偏差

  • 乔哈里窗理论

  • 个体归因

  • 情绪管理

  • 压力管理

  • 工作-家庭冲突管理

  • 个体计划管理

  • 个体时间管理

  • 个体拖延管理

  • 职业生涯管理

  • 个体习惯管理

  • 角色转变

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一)统计差异

主要是指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婚姻状况、工作经历、工龄(任职年限)等。

(二)能力差异

  • 体质能力:适合于知识与技术要求较少而又比较规范的工作。

  • 心理能力:从事需要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智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

    在心理能力的测量中,人们主要运用相关智力测试。而在智力测试中人们主要用智商(IQ)作为衡量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

(人类智力水平正态分布图)

情商


(一)情商的定义

  • 情商(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 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情商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但必须为此付出时间和努力。

(二)情商的五要素

  • 自我认知

  • 自我调控

  • 内驱力

  • 同理心

  • 社交技能

前三个要素(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内驱力)属于自我管理技能;后两个要素(同理心、社交技能)则是一个人管理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PS

一个人的成功,IQ 的作用只占 20%,其余 80% 是 EQ 的因素,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丹尼尔‧戈尔曼

人格


人格就是人的一种状态。人格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一些后天的环境因素也会起到重要作用,特定情境也会改变人的人格。

(一)大五人格模型

  • 神经质

  • 外倾性

  • 随和性

  • 开放性

  • 责任感

(二)DISC 行为风格

  • 控制型(Dominance)

  • 表现型(Influence)

  • 和平型(Steadiness)

  • 分析型(Compliance)

个体认知偏差


(一)选择性知觉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扭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二)刻板印象

当一个群体具有某些典型特征时,人们会习惯性认为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人同样拥有这些特征的倾向。

乔哈里窗理论


(一)理论主要内容

(二)管理意义

  • 扩大开放区

  • 减少盲目区

  • 打开隐蔽区

  • 探索未知区

个体归因


归因,简单说就是寻找原因。

(一)归因类型

  • 内部归因: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

  • 外部归因: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二)归因偏差

  • 自利性偏差

  • 基本归因偏差

情绪管理


(一)什么是情绪

  • 情绪的成分: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外部表现

  • 情绪的类型:喜、怒、忧、思、悲、恐、惊

(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 影响生理健康

  • 影响人际关系

(三)情绪失调

当个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抑郁以及恐惧。

(四)情绪管理方法

  • 心理暗示

  • 注意力转移

  • 适度宣泄

  • 自我安慰

  • 交往调节

  • 情绪升华

压力管理


(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指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二)压力的过程

  • 第一阶段:警报

  • 第二阶段:抵抗

  • 第三阶段:衰竭

(三)压力的来源

  • 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物理压力源、人际压力源。

  • 生活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四)压力的后果

生理影响、心理影响、对工作的影响

(压力与绩效的倒 U 型关系)

(五)压力管理方法

  • 个人管理: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注意休息放松,加强体育锻炼;寻求社会支持。

  • 组织管理:改善工作设计;减少角色冲突。

工作-家庭冲突管理


工作家庭的冲突管理 WFB(Work Family Balance)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一)产生原因

  • 多重角色带来的冲突

  • 工作家庭两种情景下情绪体验相互渗透

(二)管理方法

  • 组织可以为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提供一定的支持;

  • 个人也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减少或消除工作与家庭冲突。

(个人平衡转盘)

个体目标管理


(一)目标制定的 SMART 原则

  • 具体(specific)

  • 可衡量(measurable)

  • 可达成(achievable)

  • 相关联(relevant)

  • 有期限(time-bound)

(二)目标识别

思考:以下为公司前台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 SMART 原则?

  • 礼貌专业接待来访

  • 半年内学会计算机编程

  • 通过四级英语考试

个体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的 PDCA 循环:

个体时间管理


(一)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问题本身不在于时间,而是在于自己如何善用及分配自己的时间。

(二)时间管理方法

  • 重要紧急矩阵

  • ABC 时间管理法

    ABC 时间管理法,就是以事务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将待办的事项按照又重要到轻的顺序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然后按照事项的重要等级依据完成任务的做事方法。

  • GTD 原则(get things done)

    收集:把任务从大脑里清出来,形成待办列表;

    整理:整理待办任务、分类任务;

    组织:下一步行动、形成项目、等待处理、将来处理;

    回顾:按日回顾、周回顾、月回顾来总结 GTD 系统;

    执行:根据时间的多少,精力情况及重要性来选择清单上的事项来行动。

个体拖延管理


(一)什么是拖延

  • 拖延症:拖到最后再动手;

  • 慢性拖延:知道需要尽快开始,但总是拖延;

  • 互联网拖延:47% 上网时间不是用来工作,而是在斤工作。

(二)拖延心态

  • 天性: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 价值判断:是否走在了错误的路上?

  • 适应不良:追求安全感、自尊心、缺乏激励机制。

(三)拖延管理方法

  • 杜绝不作为的借口;

  • 我现在做什么,可以改善现状;

  • 培养紧张感:一分钟目标的方法;

  • 为自己设定清晰的截止时间;

  • 完工后犒劳自己;

  • 规避下属拖拉的恶习:管理节点的控制。

职业生涯管理


(一)霍兰德人格-工作适配理论

六角形模式:人格特征与工作要求的匹配

20 世纪 70 年代初,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学说,将人格归纳为六种类型。如果你所处的环境与你的人格不匹配,那么你可能会抑郁寡欢,变得闷闷不乐、有紧张、有压力、疏远他人甚至离开环境。

(二)舒波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职业生涯理论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 5 个大的阶段。

  • 成长阶段。从 0~14 岁。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柏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 3 个成长起:

    幻想期(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和进行模仿。

    兴趣期(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

    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相符合否,有意识的进行能力培养。

  • 探索阶段。由 15-24 岁。择业、初就业。也可分为 3 个时期。

    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

    过渡期(18-21岁):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 建立阶段。从 25-44 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

    尝试期(25-30岁):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 维持阶段。在 45-64 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 衰退阶段。人达到 65 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推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

个体习惯管理


(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史蒂芬·柯维(美)的一本著作,首次出版于1989年。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进行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由内而外”的修炼。

(二)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

找到自己的心声并激励他人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声。

角色转变


从专业型人才到管理者:

  • 从完美型思维向满意型思维转变;

  • 从理性为主向理性感性复合的转变;

  • 从关注如何把事情做好转向关注谁能把事情做好;

  • 从关注事情本身转向关注事情的长远价值。

陪你一起成长

更多分享

共享笔记


效率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