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内容都是官府文书,或简称为官文书,它是秦汉时期各级官署在日常运作中所产生的各类文件的总称,其中有一种形制和内容比较特殊的简,在西北汉简中常见,且自称为“两行”。如《居延汉简》EPT51·33:“告上遣卒武取两行来,毋留。”又如《敦煌汉简》1402:“青堆札百五十,绳廿丈,两行廿。”从“两行”与“札”“绳”并列可知,它就是一种特定且常用的简牍材料,李均明先生曾指出:“‘两行’是较宽之简材,通常可以写两行字,故名。”不仅简牍中有“两行”之名,典籍文献中也有,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制度》云:“三公以罪免,亦赐策书,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所谓“尺一木,两行”,就是用长度1.1尺的两行木简。有学者归纳“两行”的特点云:就其书写内容而定,绝大部分“两行”用于书写官文书,如文书内容较多,也用编绳编联,有一册数枚者,一般簿籍、个人私事、信函等很少使用,可见“两行”确是常见的官文书简牍之一。 当然,有关“两行”的认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两行是一种特殊的形制,即中间起脊、两边有点斜度的才叫“两行”,如走马楼西汉简中的两行竹简,但现在所看到的西北汉简中的两行木简,大部分都不是中间起脊的,故或许这也只是“两行”简中的特例而已。 肩水金关“两行”简(上) 肩水金关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一处出入居延地区的关卡,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北部,坐落在额济纳河东岸。早在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等就在金关遗址发现了汉简724枚,是后来出版的《居延汉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1973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又对肩水金关遗址进行再次发掘,发现了11000多枚汉简,其数量近新旧居延汉简的一半,其资料已在中西书局近年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壹—伍卷)中刊布。同时,上海书画出版社又出版了《肩水金关汉简书法》四册,作为该社所编《简帛书法大系》中的一种,给书法界提供了很好的临写范本。本文所选的“两行”木简,即出自于该书的第一册,也是该册中用隶书书写的“两行”范式之一。 这是一枚比较完整的两行简(如图),其简文如下: 狱至太守府绝匿房谊辞起居万年不识皆故劾房谊失寇乏□敢告之谨先以不当得告诬人律辨告乃更 今将告者诣狱长孟女已愿以律移旁近二千石官治以律令从事敢言之 从简文可知,这是一册狱案简中的一枚,由于缺少上文,有些地方并不太好理解。其中的“房谊”“起居”“万年”“不识”“孟女”应该都是人名。“敢言之”是秦汉时期上行文书的习语,简的内容大致是一个有关房谊这个人的狱案已移送至太守府,今将告讼者移送至狱长,他已愿意按律法规定移送到附近的二千石官的治所,依法处置。特此报告。 肩水金关“两行”简(下) 在形制上,这是比较标准的两行简,简长22.5cm,宽约2.3cm,用规范的八分隶书抄写,工稳整洁,充分展示了书写者娴熟的隶书水准。 首先,在构形上,特别讲究扁平组合,线条的处理则竖向紧缩,横向舒展,就是压笔厚重的捺笔也都是横向平拉,如“辞”“长”“以”“之”等字,无不是横向压笔运行,有意地将字形压扁,形成标准的隶书态势。其中“房”的构件组合更是横向构形的代表,书手熟练地将“户”字下方的“方”拉上,与“方”平行组合,将本来的上下组合写成了左右组合的字,将扁平的字形特征凸显出来。再如“近”字的“辶”旁,完全用横拉的笔势将“斤”包裹起来,字形平扁而隶味十足。 其次,在笔画的粗细处理和组合上也是娴熟自如。如隶书中常见的短横和波横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如“至”字的三横处理就相当艺术,最上一短横较为粗重,中间的短横比较细劲,而下面的波横则波势舒展,与上面的两短横呼应成趣。再如“辞”“不”“故”“长”“以”等字,都是在细劲笔画的书写结束时,最后用很粗重的捺笔稳稳地将字托起,很有一种轻重有致、照应得体的艺术趣味。 此外,整体上两行之间的文字书写参差错落,轻重呼应,自然生动,堪称标准的隶书范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枚两行简的文字书写中,书手在书写隶书的过程中还不经意地写出了钩画的笔致,如“绝”“起”“先”字收笔时的上提钩画,“官”“得”“事”字的竖钩笔画,这些都多少反映了隶书向楷书演变的些许痕迹。 肩水金关“两行”简(全)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