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小镇开发类型及案例解析 大研古镇 1大研古镇——区位分析 大研古镇紧靠丽江东站、丽江火车站、三义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大丽高速穿越境内,交通可进入性强,游客导入较为方便。 ▶距离丽江东站7公里,丽江火车站8公里,三义机场23公里,位于丽江古城1小时旅游圈范围之内; ▶大研古镇位于丽江风景区交通枢纽,联通束河古镇、玉龙雪山、泸沽湖、三江并流风景区,具有大量往来游客导入,区位优势较为显著。 2大研古镇——客群分析 受地缘优势影响,西南地区游客占比较高,丽江3成以上游客有再次重游经验,逗留3-5天左右的游客占比较高。 ▶受地缘优势影响,西南地区游客到访丽江占比较高,其中四川游客占比达到20%,此外云南本省和重庆占比超过10%; ▶北上广游客处于8%左右,国内其他地区游客主要来自江浙、东北和华中地区; 游客主要以休闲为目的,根据调查游客在丽江停留时间分别集中在1-3天和3-5天,此外停留5-7天游客占比达22%; 3大研古镇——商业分析 发展特征1:大研古城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在租金高企的背景下,餐饮业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文创占比提高,在旅游消费中兴起。 ▶以零售业态为主导的旅游商业尚未发生实质改变 在近8万平方米的古镇商业中,零售类商业数量占比为74%,与2012年基本持平,零售业态格局未发生任何变化; ▶大研古城租金高企,餐饮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文创在旅游消费中兴起 近年来丽江古城租金大幅增长,餐饮业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文创占比提高,在旅游消费中兴起; 发展特征2:零售业态中服饰消费需求稳定,占比始终保持在30%,物美价廉的手工艺品作为当地文化的一种象征,受到游客追捧。 ▶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服饰受到游客青睐 此次调查中,民族服饰是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2012到2015年间始终保持在占比30%; ▶以文化为载体的手工艺饰品大幅上升 以文化为载体的手工艺饰品是体验当地民族特色的一种特征,此类手工艺品价格低,可做伴手礼使用,近年来这类零售品类大幅上升11%; 发展特征3:五一街七一街零售业态较为集中,租金水平承受能力高,东大街作为丽江北门连接四方街的主要街道,租金与四方街旗鼓相当,支巷租金水平显著降低。 发展特征4:大研古镇核心地段租金承受能力高,租金水平单纯受地段影响而呈现外向走低差异。放射性状的街巷设计,使主街商业价值更高,人流分流更为合理。 放射性状的街巷设计,使主街商业价值更高 大研古镇以四方街为核心区域,租金呈现出由四方街向外扩散而逐渐走低的态势,其中以东向和南向区域最为突出。 大研古镇——小结 零售业为主的商业格局未发生变化,手工艺品与特产占比提升; 文化创意成为丽江旅游商业未来发展趋势; 服饰需求稳定,档次从中低向中高发展; 核心主街区域依托大人流,租金承受能力较高,视野开阔的广场能有效人流驻足。 束河古镇 1束河古镇—区位分析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核心部位,大丽高速穿越境内,紧靠丽江东站、丽江火车站、三义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可进入性强,游客导入较为方便。 距离丽江东站10公里,丽江火车站13公里,三义机场28公里,位于丽江古城1小时旅游圈范围之内; 束河古镇联通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核心枢纽点,具有大量往来游客导入,区位优势较为显著。 2束河古镇—商业分析 发展特征1:商业定位与建筑形态类同大研古城,未能有效吸引人流,零售经营情况差,占比下降。 ▶零售业态占比下降,束河古镇低人流低租金水平无法提升营业利润 虽然束河古镇在丽江旅游中具有知名度,同质化的新建仿古建筑未能吸引游客,虽然租金水平低于大研,但并不能未商户提高较高的营业利润; ▶追求特色的休闲游客为文创提供发展空间 束河安静的古镇氛围吸引一定追求特色的休闲游客,此类游客更追求个性化旅游体验,文创占比小幅提升; 发展特征2:低人流低租金无法支撑手工艺品发展,占比显著下滑。 ▶零售业态方面,手工艺品占比大幅下滑,由于束河古镇内游客数量不足,手工艺品竞争激烈,低租金成本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收益,商户迁出束河寻找人流量可支撑其发展的区域。 ▶ 服饰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服饰分流手工艺占比,2015年服饰占比显著提升。 发展特征3:飞花路为束河古镇人流汇集区域,租金水平明显偏高,餐饮业态集中,鼎业街与九鼎街作为束河主街道,布局较多零售。 发展特征4:飞花路是束河古镇旅游商业动线中较为出彩的部分,将束河各主要街道有效连接并汇集人流,其租金水平高于其他区域。 ▶ 良好的旅游动线汇集束河人流 飞花路将束河各主要街道有效连接并汇集人流,开阔的空间和亲水性让人流驻足,其租金水平高于其他区域。 ▶ 主要布局餐饮类业态,盈利能力较好 飞花路滨水旁放置了大量户外餐桌,供游客用餐使用,游客停留意愿较高。 发展特征5:听音广场区域被周边主要街道分流过度,人流较难停留聚集,商业价值被拉低,租金处于较低水平。 ▶主街密集且平行排布弱化了汇集人流的作用 听音广场附近各主要街道设置密集,平行排布弱化了广场汇集人流的作用,人流被主要街道分流,导致周边商业租金水平无法提升。 发展特征6:束河古镇商业销售具有一定溢价水平,但经营方面略显乏力,人气不足,投资价值未能完全体现。 ▶束河古镇销售型商业为哈里谷酒吧街,四方听音广场和茶马驿站。销售价格为12000-15000元/㎡,茶马驿站因位置相对偏僻,价格为6000-8000元/㎡。 ▶ 客栈目前转让数量较多,转让费为100-200万元,最高达500万元。 束河古镇——小结 商业定位与大研古城类同,未能有效吸引人流; 滨水商业提升游客体验与互动,并对物业产生溢价; 低人流低租金无法支撑手工艺品发展,占比显著下滑; 主街密集且平行排布弱化了广场汇集人流的作用; 商业销售价格有溢价,但商业定位无差异,阻碍后期销售。 丽江地区典型古镇总结及借鉴意义 古镇对比 研究总结 零售商业格局未变; 文化创意互动体验; 游客需求转变升级; 游线布局调节人流。 借鉴意义 丽江地区古镇商业能级较高,从传统商业到旅游商业再到商业配套功能齐全,比例合理,创新业态升级,吸引较多客群,文创盘活已有势头。 旅游小镇实操解析 北部地区丨古北水镇 1古北水镇——基本概况 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脚下,总占地9平方公里,是中青旅在京郊打造的大型古镇类旅游目的地。水镇处于北京——承德这一经典旅游线路中间位置,在截流北京旅游客群的同时,也成为承德旅游客群重要的景区中转站,实现整个旅游线路的串联,交通区位突出。 规模: ▶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下辖古北水镇和司马台长城两个游览区; ▶其中古北水镇景区是在原有的五个自然村落基础上整治改建而成,保存有精美的民国风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43万平方米。 区位交通: ▶位于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脚下; ▶距离密云县约45分钟车程,距首都国际机场1个半小时左右车程; ▶从市区走京承高速直达,距北京市区两个半小时车程; ▶处于北京--承德(车程4个小时)这一经典旅游线路的中间位置。 2古北水镇——功能分区 古北水镇以古水镇为基底,延伸特色层次鲜明的四大主题功能分区,进行全商业业态布局,致力于为旅游者提供功能齐全、特色明显、体验性强的旅游体验。 ▶文化展示体验区: 10 个展示体验区(小型博物馆),介绍关于北方酿酒、染坊等传统工艺,并设立日月岛演艺区、长城书院、童玩馆、毛猴馆等体验空间,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美食餐饮:古镇餐饮业态数量共计47家,零散分布各主题功能分区,为游客提供品类繁多、特色鲜明、精致美味的饮食; ▶购物乐趣:零售类业态数量共计25家,通过当地文化元素的整合和整体氛围的营造,增强零售环节的体验性与互动性; ▶商务会议:预计建设两个大型会议中心,为商旅客群提供更多功能性配套服务; ▶日常生活配套:银行、邮局、菜场、综合超市、药店、诊所、快递、书店、干洗店等,在满足经营者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方便了游客。 3古北水镇——商业分析 古北水镇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商铺对外招租,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商业要素方面,零售业态租金最贵,坪效最高,休闲娱乐业态租金最低,坪效最低。 ▶租金方面,零售>餐饮>休闲娱乐; ▶ 主力店铺面积方面,休闲娱乐>餐饮>零售; ▶日均坪效方面,零售>餐饮>休闲娱乐; ▶住宿业态由古镇景区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 4古北水镇——开发运营模式 古北水镇在开发层面,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在平衡资金压力的同时,降低项目整体开发风险,实现项目有序稳步推进。在后期运营方面,借鉴乌镇模式,实行统一化运营,保证古北水镇整体的设计风格、格调打造和服务质量。 合作开发 ▶多方注资:引入乌镇旅游、STC、和谐成长、京能集团等战略投资方,共同筹资,共担风险收益; ▶政企合作:密云政府作为景区环境保护方,中青旅作为景区运营方,各方权责利规定清晰合理,并获得政府财政补贴; ▶与品牌房企合作:前期投资巨大,中青旅拿地后联合龙湖地产,通过地产开发进行资金平衡地产回现平衡资金压力。 专业打造 ▶产品设计:在保持传统院落空间模式与格局的前提下,针对旅游需求进行适宜性改造,“外形传统风貌,内核现代功能”; ▶统一开发:开发时全资买断所有商铺和住家产权,由乌镇专业化运作团队,借鉴乌镇模式,对景区统一运营; ▶服务加分:融入人性化服务理念,聘请高素质工作人员保证服务质量,并改变传统社区关系,聘请原住居民增强游客体验。 东部地区丨灵山小镇 1灵山小镇——区位分析 灵山小镇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东连上海、西邻南京、南临杭湖、北接常州,紧靠沪宁、沪杭、苏嘉杭、沪荣等高速公路,区位优势突出。 ▶小镇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无锡、常州、苏州、嘉兴、湖州处于小镇50公里半径圈内,上海、杭州、南京、芜湖处于小镇130公里半径圈内,上述地区两小时内均可直达灵山小镇。 ▶ 灵山小镇位于无锡云水相接的太湖之滨、秀美江南山环水抱的马山半岛,度假、养生项目打造具有自然优势。 2灵山小镇——功能分区 灵山小镇具有特色鲜明的五大功能区,致力于为旅游者提供功能齐全、特色明显、体验性强的旅游体验,打造集旅游度假、会议酒店、商业物业于一体的禅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3灵山小镇——商业分析 灵山小镇商业格局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挤压着休闲娱乐等其他业态获利空间,并阻碍着文创类等新型业态形成与发展。 ▶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要分布业态,挤压着休闲娱乐等其他业态获利空间,并阻碍着文创类等新型业态形成与发展。 ▶在零售业态之中,活动体验类商家占比相对较少,零售仍以售卖为主,体验性、参与性较低。 4灵山小镇——客群分析 到访灵山小镇游客以长三角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无锡、上海、常州、苏州等地,国内其他地区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游客预期人均消费集中在2000元以下。 ▶ 到访灵山小镇的游客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约占总游客人数的91%,国内其他地区到访游客仅占9%,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游客以无锡本地居民最多,约占24%;其次,上海、常州、苏州分别占主要客源市场的17%、14%、11%,为今后小镇战略市场。 ▶杭州、南京、扬州、嘉兴、湖州等地游客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游客预期消费在1000元以下的及1000-2000元的游客分别占有34%和44%,而预期消费在2000元以上的加起来才占有22%。 灵山小镇——小结 区位: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临近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交通枢纽; 商业: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挤压并阻碍着其他业态形成与发展,难以为更多游客留宿、休闲提供足够空间; 客源:到访游客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国内其他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开发; 消费:游客预期人均消费集中在2000元以下,这对小镇后续打造更为高端的休闲度假项目具有限制。 西部地区丨芙蓉古镇 1芙蓉古镇——区位分析 芙蓉古镇位于成都市半小时旅游圈之内,距离成都站、双流机场较近,紧靠成温邛高速、成都绕城高速,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 ▶芙蓉古镇距离成都市区、成都高铁站、双流机场均15公里,三地半小时内均可直达芙蓉古镇;周边临近成温邛高速、成都绕城高速,交通便利。 ▶芙蓉古镇周边全面开通构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距三环路8公里,距市区二环路仅10余分钟车程,与外环路文家立交桥相距仅1000米。 2芙蓉古镇——现状分析 ▶芙蓉古城位于成都西郊青羊界,温江永宁镇,新成-温郫国家级生态保护带,占地近1000亩,投资逾3亿元; ▶交通便利,成温邛,光华大道,芙蓉大道和IT大道的全面开通构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距三环路8公里,距市区二环路仅10余分钟车程,与外环路文家立交桥相距仅1000米; ▶芙蓉古城因此成为西部最大的生态园林式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接待基地,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融居住、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于一体的复合式旅游地产项目。 3芙蓉古镇——规划分区 ▶芙蓉古城按川西民居、苏州民居、云南仿汉民居、唐风民居四大建筑风格规划了四大区域,商业配套主要集中在川西区; ▶ 整个芙蓉古城项目商业地产可划分为四大版块: ▶“文化版块”——古城生命力之所在; ▶“商业版块”——古城的利润中心; ▶“运动板块”——年轻人的天堂; ▶“生态板块”——炒作的一大亮点。 ▶经营面积达5万余平米,能同时接待数万人,集餐饮、娱乐、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 4芙蓉古镇——客群分析 芙蓉古城主要定位为成都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地,属于本地旅游或区域旅游休闲类项目,而不是目的性观光旅游胜地,故其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内,也会有部分来自到成都旅游的分流客源。 5芙蓉古镇——商业分析 主要功能配套 主要功能配套——不同风格建筑别墅 芙蓉古镇——小结 理念创新 ▶芙蓉古城把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理念相互融合,综合了老成都文化、传统文化和四合院文化; ▶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巧妙组合各种特色建筑符号,使中国的建筑古文化在现代的建筑语言上得以实现。 设计创新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入剖析,仿古而不复古,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性化的园林设计、完善科学的水环境工程系统,采用绘画、雕塑等手法表现历史长河中的蓉城。 营销创新 ▶芙蓉古城项目以川西文化为灵魂,用深厚的川西文化包装古城,首先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旅游热点;而后启动房地产开发,有长线眼光 。 总 结 打造理念 生态优化战略 文态活化战略 业态升级战略 配套完善战略 服务品牌化战略 开发运营 小镇项目开发方法及运营趋势 小镇塑造 保留历史文化建筑,还原原生文化; 改造生态大环境,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 新疆小镇。 文创盘活 与产业结合,发挥强势产业的带动作用; 与当地农业结合,做创新,小而精的原产地品牌输出; 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和工业产业园观光旅游; 提高当地群众生态文明素养,构建和谐社区生态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建设 培育特色文化街区,挖掘当地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开展宣传教育,把提高当地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 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当地人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