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的格局:以财发身,以义为利

 书语人间 2020-09-28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大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读了曾子口述,其弟子记录的传,了解了君子都是如何识人与用人的。

一言以概之,便是上位者无论是任用贤人与罢黜德行有缺失的人,动作都要迅速,切忌优柔寡断,婆婆妈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若把一匹害群之马留在团队里,只会吸引到更多品德不端的人,把整个团队弄得个乌烟瘴气的。


更多内容,请戳:君子的用人观:亲贤臣,远小人,与人为善

接下来,我们继续「平天下」共读,一起看看君子的好恶之道,以及对利与义这对关系的判断。

01.

君子的好恶之道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大学》

前面说了,仁者能够爱人,能够恶人,是尽到絜矩之道的;反之,见到贤能的人,不能提拔他,见到不善的人,不能够退而远之,是没有尽到絜矩之道的。

这里接着说,奸邪乱政之人,是人人都厌恶的,上位者却因为Ta能够投自己所好,满足自己的私欲,反而去任用Ta,这便是好人之所恶;为国尽忠的善人,是大家都喜欢的,上位者却因为他常常忤逆自己的意愿,反而疏远他,这便是恶人之所好。

好恶本是人的天性,你厌恶大家都喜爱的君子,却偏爱大家都厌恶的小人,这就是违背了人性。违背人心,就会丢了天命,就会祸害自己。

大奸臣赵高在担任郎中令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刻,而后又仗着秦二世对自己的宠信,逼丞相李斯自杀,自己做了丞相,把秦朝的暴虐推向了顶峰。

他的倒行逆施则激起了老百姓们的强烈反抗,各路英雄纷纷起义,赵高自己丢了脑袋不说,强秦历经二世而亡。

从赵高乱秦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好恶对人君的重要性。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人君如果好恶不公,举措失当,不仅民心不服,爱民的好官还会纷纷出走,留下害民的奸臣祸害朝野,整个国家烂掉了不说,老百姓还会把怨恨都归结到上位者一人身上。

同样,在记录了管仲言语的《管子》里写道,「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也;故上之所好也,民必甚焉。」

翻译过来,便是下属都喜欢效仿领导者,不看领导嘴上说什么,而是观察琢磨领导喜欢什么。但凡领导喜欢的,下属也必然加倍喜欢。

因此,这里又回到了君子的「絜矩之道」,即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来管理自己的好恶,修养自己的好恶,知道哪些话该听,哪些话不该听,对下属做好示范作用。

做到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得失,连自个的初心都忘了。

02.

忠心,

就是发自内心地尽心尽力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

君子,就是在上位的人。君子要有大道,就是指位居上位的人要修练「絜矩之道」。

忠信和骄泰,按照朱熹的解释,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对待别人,是忠信;只管自己舒服,舒服到放肆,不管别人的感受,便是骄泰。

所谓的「好恶」之道,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进家人、朋友、领导、同事、客户的舒适区,在让自己的舒服的同时,竭尽全力地去让周围的人舒服。

因此,修「絜矩之道」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

因为,你只有先严格要求你自己,戒慎恐惧,时刻警醒,才能够真正地放下自己的私心,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周围的人。

你什么时候养成了,便是生之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居行仁义止于至善了。

03.

好钢用在刀刃上

接下来,我们讲君子的「财富观」。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学》

我们先来看「生之者众」。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如果能够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越多,整个国家能够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劳动技能教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然后让他们都去工作,去创造财富。

其次,是「食之者寡」。

举一国之力,能够创造的财富也是有限的,花钱的人如果越少,留在国库里的钱就越多。因此,要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严格控制消费,减少浪费,只在紧要、不可省的地方花钱。

然后,是「为之者疾」。

即,在该花钱的时候花钱,在不该花钱的时候不花钱。国家有事,需要向民间征兵时,一定要放在老百姓都闲着的时候。在农忙的时候,尽量就不要安排老百姓去做工程,去打仗。

最后,是「用之者舒」。

财用出入,一定要提前做好预算,并做好储蓄,每三年里便要省出一年的用度,每九年里便要省出三年的用度,让国库现金流保持在一个宽松的状态。

这样,在开源与节流的配合之下,不仅国库有充足的资金,老百姓们也因为口袋里有钱,有了生活的底气,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了。

正所谓,家无三年之积难成其家,国无九年之积难成其国,由此可见,「量入为出,追求性价比」这件事并不是这些年来兴起的概念,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生活经验。

大家要学起来呀~

04.

发财与发身

最后,我们讲君子对待财富的态度,「以财发身」。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这句话是「恭喜发财」里「发财」一词的出处,但遗憾的是,老祖宗们虽然反复告诫我们要「发身」,不要「发财」,绝大多数人都只记住了「发财」。

这里的「发」,是「兴旺生发」的意思。

翻译过来,便是仁德的君子,都知道生财的大道,那就是「藏富于民」,让老百姓们口袋里有钱,粮仓里有粮,心中不慌。

而不仁的君主,向来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满脑子想着都是如何从老百姓的口袋里,去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结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地位和财富都失去了。

西汉初期,国家羸弱,老百姓的手里也没几个钱,迫切地需要休养生息。

于是,信奉「黄老之术」文景二帝,便采取了与秦帝国完全不同的治世方针,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减轻徭役和税赋,先让老百姓们富起来。

结果,很快便迎来了帝制时期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老百姓们纷纷拥戴汉朝的统治,再也不想着要闹革命,要回到了诸侯分封时期了。

对于企业,便是要把企业的利润降下来。

什么意思呢?一个企业利润一旦太高,就会存在三个问题:

一个是吸引竞争对手进入到你的领域,争夺你的客户资源;二一个是对员工分配不足,导致骨干员工纷纷跳槽单干,成立各种小公司来与你竞争;三一个是对未来的投资的不足,一旦被后来者赶上,便会失去优势,退回到普通利润。

因此,判断一个企业好与不好,你得看它能否持续经营,基业长青,如昙花一样,很快便凋零的,哪怕曾经红极一时,都不是靠谱的企业。

你若是希望你能够在市场上一直活下去,便要存有「以财发身」的心态,该归零的时候,果断选择归零,把财富投入到未来的发展中去。

05.

重义不重利

最后,我们讲君子是如何看待义和利的。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大学》

终,是「有始有终」的终,是成就。君之爱民,是仁;百姓忠于君主,是义。

上位者不仁,下位者不义,这种事是有的,但是,如果上位的人能够爱民如子,轻摇薄役,使老百姓都各得其所,老百姓都能够感恩君上,把上位者的命令当做是自己的事去对待,便没有有始无终的事情了。

同理,上位者若是愿意把钱与老百姓们分享,让老百姓们口袋里有钱,那么,老百姓便能够把国家的财富当作是自己的财富一样去爱惜,去保护,那就不会有偷盗、抢劫了。

因此,上行下效,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下属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对你的下属好,你的下属就会对你好,为你创造更大的财富。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大学》

孟献子,是鲁国的大夫。

畜,是蓄养,马乘,是马拉的车。做了大夫,有房有车有俸禄的的人,便不会去过问家里养鸡养猪的事情,不会与家里人计较了。

卿大夫以上,祭祀可以用冰了,待遇更优渥了,牛羊也能够去外边买了(不会去惦记别人)。

有了里采邑的诸侯,可以出兵车拔凉,不仅有国家给的俸禄,还有自己管辖区域内的收入,这样的人家就不会去养聚敛之臣,不用去搜刮民脂民膏了。

因此,上位者的利,不在于物质的利益,在于上上下下的义,或者说格局。把给下面的人好处都给到了,下面的人也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人、财富、土地就都有了。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长国家,就是「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意思,如果一天天都想着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民脂民膏,就会去任用敛财之臣,给老百姓带来灾难,即便有君子,也挽救不了。

因此,这也是为何《大学》里会反复地强调国家不能够以利为利,当以义为利。

以上,是传文的最后一章,解释治国平天下。

这一章的要义,是上位者要与同好恶,不要与民争利,修行「絜矩之道」,带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老百姓们都各得其所。

到这里,整部《大学》便为你解读完毕了。

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