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小传

 文冠厚朴 2020-09-29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万世师表孔子诞生。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对中华文化、教育传统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
今天推荐《孔子小传》,收录在人大附中语文名师王强最新出版的《中学论语专题精讲》一书中。
一、早年孔子(35岁之前)
国 君:鲁襄公、鲁昭公
执政者:季武子、季平子
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据考,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民国时期,有人据孔氏家谱推定孔子生日为公历9月28日。对此也有其他的说法。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纥是他的名,叔梁是他的字,习惯上称之为叔梁纥。他与第二任妻子颜徵在生孔子。因为二人曾在丘尼山祈祷求子,故而以“丘”为孔子之名,以“尼”为孔子之字。叔梁纥之前曾有过一个儿子,孔子是他第二个儿子,所以称之为“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
孔子的家世颇有来历,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室上去。周朝灭商之后,将商王室后裔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孔子的祖先正是宋国宗室的一支。其曾祖孔防叔为躲避政治斗争而逃至鲁国,孔防叔的孙子就是叔梁纥,他做了鲁国鄹邑的大夫,就在这里生了孔子。值得一说的是,孔子是一位学者,但是孔子的父亲却以勇武闻名。后来孔子三岁亡父,他家就从鄹邑迁到鲁国的国都曲阜。
孔子生而好学,幼年时就喜欢礼仪活动,常常摆弄家中的礼器,演习礼仪。到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求学。
十九岁的时候,孔子与亓官氏结婚,二十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儿子。鲁昭公闻知后赠他一条鲤鱼,孔子为纪念这件事,便给这个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从这件事可见孔子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
青年孔子曾担任过乘田、委吏等官职,乘田是管牛羊饲养的官,委吏是管仓库出纳的官,实际上都是一些办事员性质的职务,地位比较低,但是孔子做得非常认真。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应当是指这时已经在学问和德行方面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三十岁左右,他开始授徒设教。早期弟子中比较有名的有曾皙、子路、颜回、冉求、公西华等,有些贵族子弟也来求学,比如孟懿子、南宫敬叔等。
在弟子南宫敬叔的推荐下,鲁昭公派孔子前往洛阳出使。
孔子在洛阳拜会了老子。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负责保管国家的文书档案,知识渊博。年轻的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不少问题。最后,老子劝孔子要谦虚低调,要懂得明哲保身。回鲁国后,孔子反复玩味老子的话,越琢磨越觉得老子深不可测,称老子是龙一样的人物。后来老子觉得世事无望,潇洒地骑牛而去,孔子却一直在这世上苦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往返齐鲁(35~50岁)
国 君:鲁昭公、鲁定公
执政者:季平子、季桓子
回到鲁国的孔子,对鲁国的政治日益不满。鲁国的政权长期旁落于三家贵族手中,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的祖先都是鲁桓公的子孙,故而号称“三桓”。三桓中主要把持政权的是季孙氏一族的季平子。季平子曾享用天子的八佾之舞,严重僭越,令孔子极为愤怒。八佾之舞是六十四人(一说十六人)的群舞,规模本不大,但是却是天子专享,象征至高的政治地位,天子以下是不得享用的。后来季平子又与鲁昭公发生矛盾,兵戎相见,结果鲁昭公大败,逃至齐国,成了流亡国君。
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离开混乱的鲁国来到齐国,希望在齐国施展抱负。他先当了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进而得以向齐景公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他向齐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也就是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各尽其责,按照礼仪秩序行事。他还劝齐景公要节约,要重用贤人。齐景公非常欣赏孔子的主张,但是由于齐国重臣晏婴等人的反对,他没有重用孔子。于是孔子返回鲁国。
这一时期的鲁国更加混乱,秩序崩坏,动荡不安。流亡在外的鲁昭公去世,鲁定公继位。季平子也去世了,季桓子继位。
季氏继续把持鲁国大权。但就在季桓子侵夺国君权力之时,季氏的家臣也在威胁着季氏的权力。季氏的家臣作乱,主要有两次。
一是阳虎之乱。阳虎,即《论语》中的阳货,是季氏之下的实力家臣,心怀叛意久矣。因为和季桓子的宠臣仲梁怀有矛盾,于是囚禁了仲梁怀,进而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与之盟誓才得以脱身。
二是公山不狃叛乱。公山不狃叛乱后,联合阳虎再次囚禁季桓子。季桓子用诈方得以逃脱,并组织力量打败阳虎,令阳虎逃往国外。但是公山不狃却自此长期占据原本属于季氏的费城,据此为叛,季氏也无可奈何。
阳虎、公山不狃都知道孔子向来对季氏专权不满,因此都曾拉拢过他。公山不狃反叛时,孔子几乎想要前往相助,想要借助他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终被子路劝阻。实际上,公山不狃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叛贼,他怎么会帮助孔子实现君君臣臣的礼制呢?可见孔子这时候施展抱负的愿望是非常急切的。
三、治理鲁国(51~54岁)
国 君:鲁定公
执政者:季桓子
到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管理中都这座城市。为政一年,政声很好,周边各国都效法他。
进而升任司空,主管建设。继而又升任司寇,主管司法。孔子为司寇期间,参与的第一件大事是“夹谷之会”。鲁定公十年,齐国邀鲁国在夹谷会盟,孔子以“相”的身份随鲁定公前往。相,负责礼仪活动的辅助工作。夹谷,在齐鲁边界。
在前往夹谷之前,孔子建议鲁定公带军队前往,以备不测。实际上,这次会盟非常不友好。
一说,据《左传》记载,齐国想要在会盟中劫持鲁定公,获取利益。但此阴谋被孔子识破,齐景公遭孔子正言斥责,又顾虑其军事准备,遂作罢。随后孔子又成功索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
又一说,据《史记》记载,这次会盟是齐国惧于鲁国的强大,希望与之结好,但是在会盟中演奏了夷狄的音乐,表演了不严肃的歌舞,刀枪棍棒,不成体统,被孔子呵斥制止。齐景公君臣心中惭愧,于是将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
无论此次会盟的具体情节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初出茅庐便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
接下来的一件大事便是“堕三都”,又作“隳三都”。按照礼仪的规定,国君、卿大夫之城池皆有一定之规,但是三桓的城池严重违规,成为他们对抗公室的根据地。所谓“堕三都”,就是拆毁三桓盘踞的城池,即叔孙氏的郈城、季孙氏的费城和孟孙氏的成城。
拆除郈城没有遇到阻力。
费城被公山不狃占据,孔子派兵打败公山不狃,拆除费城。这个过程是很凶险的,据说公山不狃反攻到了国都,弓箭都射到了鲁定公身边,在危急时刻,孔子组织军队打败了公山不狃。但是孟孙氏却不愿意拆除成城,因为成城处于齐鲁边界,担负守卫边境的军事任务。虽然鲁定公围困了成城,但终究不能拿下。于是,堕三都的计划只能中止。
孔子任司寇期间,鲁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市场童叟无欺,官吏公正勤勉。这引起了齐国的警觉。于是齐国送了很多宝马和美女给鲁国,以瓦解鲁定公与季桓子治国理政的热情。
这一招果然很好用,鲁定公和季桓子收下了宝马与美女,多日不问政事,疏远了孔子。
这时,子路就建议孔子离开。但是孔子希望再等等看,鲁国马上要在郊外祭天了,如果孔子还能分得祭肉,那说明鲁定公和季桓子的心中还有孔子。结果祭祀结束,并没有人给孔子送肉。孔子明白自己在鲁国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四、周游列国(55~67岁)
国 君:鲁定公、鲁哀公
执政者:季桓子、季康子
所谓周游列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周游”二字般的浪漫惬意,而是非常艰辛、无奈甚至危险的。所谓列国,乃是指当时的几个诸侯国,主要集中在今天山东、河南、安徽一带。
孔子首先来到的是卫国,一来卫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安定,二来卫国多君子。但是卫国国君卫灵公并不了解孔子,只是给了孔子优厚的待遇,没有任用他。于是孔子离开了卫国。
孔子一行在匡地遭到围困。匡,位于卫国和晋国之间。匡人为什么围困孔子呢?一说,阳虎曾经带兵骚扰过匡,匡人误以为孔子师徒是阳虎一伙。又一说,孔子他们碰到了当地的叛乱。总之,孔子师徒被围困多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弟子公良儒与匡人力战,这才得以脱险。这里要多说一句, 《史记》记载孔子在匡、蒲两地分别被围困,据考证乃是错讹,匡和蒲应是一个地方。
离开匡,孔子准备向西去晋国。晋国当权的是赵简子,赵简子在晋国的地位和季氏在鲁国的地位很相似。这时孔子听说赵简子刚杀了两位贤人。于是便不再西行。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肸闹叛乱占据了中牟,邀请孔子辅佐。这情形就和当年公山不狃叛乱时一样,孔子再次动心,又再次被子路劝阻。孔子没去成晋国,于是返回卫国。这一回,孔子在卫国住了三年,卫灵公非常尊敬孔子,但是仍旧没有重用他,并且发生了一系列令孔子失望的事情。
首先,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只好勉强一见。
孔子于此事极为不快,一是因为南子品行不端,二是因为被人怀疑要走后门做官。于是孔子只好指天发誓自己别无他想。其次,卫灵公有一次和南子一同坐车出门,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第三辆车坐着宦官,三辆车招摇过市。也许卫灵公并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但孔子感到深受侮辱。
最后,卫国内乱。卫国的太子蒯聩和南子交恶,派人刺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察觉,只好逃到晋国。卫灵公想要讨伐蒯聩,问孔子用兵之道,孔子非常厌恶此事。随后卫灵公去世,蒯聩的儿子辄继位,是为卫出公。这时蒯聩在晋国赵简子的支持下,由鲁国叛臣阳虎护送回国争位,却被卫出公打败,拒之于城外。
短短数年,卫国经历了两次父子之争,这让孔子非常失望。
于是孔子二度离开卫国,准备往南方去。孔子来到宋国境内,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演习礼仪,结果被宋国司马桓魋带人围困,因为孔子曾表态批评过此人。桓魋将树砍倒,并威胁要杀孔子。孔子师徒只好换便装赶紧逃离宋国。
出了宋国,孔子来到陈国,陈湣公也很敬重孔子,但是陈国太小太弱,陈湣公亦非雄主,只是常常问孔子一些历史掌故而已,孔子感觉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再次出发去楚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
从陈国到楚国,要经过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夹在吴楚之间,常年经受战乱。孔子一行,在陈蔡两国之间遭遇乱兵围困,到了断粮的地步了,形势极度危急。孔子的弟子们有的已经慌乱了,但是孔子仍然给弟子们讲课,依旧弹琴、唱歌,谈笑自若。
在弟子子贡的交涉下,楚国派兵保护孔子来到负函。负函在楚国的边境。孔子在此与楚国大臣沈诸梁会面,沈诸梁曾做过叶地长官,故称叶公。叶公向孔子请教了很多关于为政治国的问题。据说楚昭王想要重用孔子,但是楚国的贵族认为孔子门下人才济济,对楚国会有威胁,于是昭王不再有重用孔子的想法。
于是孔子再次回到卫国,这就是三入卫国了。这时卫国已经大致安定,孔子的弟子有不少在卫国出仕的,卫出公也常常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孔子依旧执着地推行整顿礼制的主张,他说,如果我来为政,首先要“正名”,也就是整顿名目,理顺礼仪。
孔子在卫国住了几年,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派人来请孔子回国。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发生了两场战争。
一是吴鲁战争。吴国势力日益强大,威胁鲁国安全。鲁哀公七年,吴国和鲁国会盟,吴国要求鲁国拿出献礼,鲁国只好照办。随后吴国又要求季康子去拜见吴国的太宰嚭,季康子非常恐惧,只好请子贡去周旋。子贡是外交高手,果然使季康子免于困境。次年,吴国攻打鲁国,幸亏七百名勇士坚决抵抗,这其中就有孔子的弟子有若。经过这次战争,季康子认识到孔门弟子的价值。于是他派人来到卫国请孔子弟子冉有回国做官。
二是齐鲁战争。齐国入侵鲁国,鲁国三桓的军队无力抵挡,只有冉有统率的一支部队打了胜仗,于是季康子问冉有:“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冉有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于是季康子准备请孔子回国。
五、暮年返鲁(68~72岁)
国 君:鲁哀公
执政者:季康子
公元前484年,孔子经历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后,回到了家乡鲁国,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
这时鲁国的国君是鲁哀公,季氏的执政者是季康子,他们给予孔子国老的地位,常常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同时任用了不少孔门弟子。但是执政者似乎只是看重孔子师徒的事务才能,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政治构想。比如季氏想要讨伐颛臾,擅权弄国,孔子狠狠地责备了作为季氏之宰的冉有,以此表达不满;再如齐国的陈氏弑君篡权,孔子建议鲁哀公和季氏予以讨伐,但被推脱拒绝,令孔子感到无奈。
孔子晚年在鲁,其主要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文化教育上。
一方面,孔子广授门徒,有“门下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子游、子夏、曾参、子张等。孔子教学,以“文、行、忠、信”为本,既教授典籍学问,又教授礼仪德行,由修身而至为政,内容广博。而且能因材施教,因事设教,灵活而生动。孔子还讲究“有教无类”,只要有求学的诚心,孔子都愿意教授。这些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分布大江南北,传道出仕,历经数代,逐渐形成了繁盛的儒家学派。
另一方面,孔子整理了上古流传的典籍。据《史记》记载,孔子整理了古代的史书《尚书》,使得上古的史事得以流传;将《诗经》删定为三百零五首,并为之配乐,使之合乎礼仪;还整理鲁国的史料,创作史书《春秋》,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在《春秋》中,孔子以微妙的笔法阐明政治道义,隐晦地褒贬古今君臣,令后来的乱臣贼子有所惧怕。此外,孔子还精研《周易》,为《周易》作了十篇阐释性文章,称之为“十翼”,也称为《易传》。
孔子晚年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令其哀痛不已乃至绝望。一是儿子与弟子相继离世。孔子六十九岁时,儿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时,最心爱的弟子颜回去世;七十二岁的时候,子路在卫国死于内乱。
二是“西狩获麟”事件。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与大臣们在打猎活动中捕获一只异兽,经孔子鉴别乃是一只麒麟。麒麟本是瑞兽,当出现在太平盛世,但是当下却是乱世。孔子当时正在写《春秋》,当他看到这只生不逢时的麒麟,便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恐怕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于是心灰意冷, 《春秋》从此绝笔。
六、孔子去世(73岁)
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 年。这年春天,孔子重病。
他感伤自己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于是悲伤地唱道:“泰山要倒塌了,屋梁要折断了,哲人要凋零了!”唱着唱着就流下眼泪。接着,孔子梦见自己坐在房前两根楹柱之间接受祭奠,因而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七天后,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去世后,葬在曲阜城北泗水边上,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很多弟子就住在孔子的陵寝边。三年后,子贡依旧不舍,又过了三年才离开。
孔子生前虽不受重用,死后却备受敬仰。其弟子和鲁国仰慕孔子的人,到孔墓附近安家的有百余家。鲁哀公亲自作诔文吊唁,又将孔子故宅改为庙宇,令孔子世世代代享受祭祀。鲁地的儒生常常到孔墓举行礼仪活动。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攻打曲阜的时候,城中的儒生还在弹琴吟诗,演习礼乐,其流风余韵乃至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