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你对真相视而不见?(下) | 出逃的理性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67篇文章

如何加入咖啡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理性在哪

前情提要

为何你对真相视而不见?(上)

布朗大学的Steven Sloman教授和科罗拉多大学的Philip Fernbach教授同样是认知科学家。他们也认为社会性是人类大脑起作用的方式,或者更贴切地说,是乱起作用的方式。他们写了本书叫《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不独立思考》,书中他们对马桶进行了一番研究。

几乎每个美国人甚或所有发达国家人士对于抽水马桶都很熟悉。典型的抽水马桶有一个装满水的陶瓷水箱。每当按下把手或按钮,水(以及丢在水里的所有东西)就通通被吸到水管中进入了排污系统。

  其中的原理

到底怎么回事 

耶鲁做了一个研究,让研究生评估他们对于日常设备的理解,包括马桶、拉链和弹子锁。他们被要求详细地、一步一步写出设备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再次评估自己的理解。很显然,这些努力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估降低了。(事实上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比看起来要复杂多了)

Sloman和Fernbach认为这种被他们称为“理解深度幻觉”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的比他们实际知道的要多。而让我们产生这种信念的是其他人。

拿抽水马桶来说,别人设计了抽水马桶,而我操作起来却是很容易的。这是人们擅长的一件事。远溯到合作狩猎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明白该如何利用他人的专长了。而这可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进展。Sloman和Fernbach认为,人类合作得太好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自己的理解、哪些是别人的。

他们认为,我们自然分化出脑力劳动的一大启示是:

在个体与群体的想法、知识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

对进化来说,这种无界限(或称模糊)同样至关重要。当人们发明了新工具、找到了谋生的新方法时,他们也同时发明了新的认知边界。假如说,每个人都坚持要在拿起刀前掌握铁器的原理,青铜时代就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了。对新技术来说,一知半解是对的。

人类的理性还有救吗?有一点点

根据Sloman 和 Fernbach的理论,当涉及到政治领域时,麻烦来了。不懂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不会妨碍我们使用抽水马桶,但不知道移民禁止法案的真实含义却要赞成(或是反对)它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Sloman 和 Fernbach引用了2014年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属克里米亚半岛后不久做的一项调查。被试者要回答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如何回应以及他们能否在地图上指出乌克兰在哪。调查显示:地理上被认为离得越远,被试者越倾向于军事干预。(被试者完全不知道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他们所蒙的答案的中位数偏离了实际位置1800公里,基本是基辅到马德里的距离了。)

有关其他问题的调查结果也同样不尽如人意。

“对事情强烈的感情并不是源自深刻的理解,这已成为规律”,Sloman 和 Fernbach 写道。

此外,我们对于他人头脑的依赖强化了这一结果。假设你对全民医保法案的态度毫无根据,但我信赖你的判断,那么我的态度也是毫无根据的。当我和TOM进行了交谈,他决定同意我的意见,那么他的意见仍是毫无根据的。但现在既然我们三个意见是一致的,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观点感到更有信心了。假如现在我们都不理会和我们想法相左的信息,就会出现你看到的局面——川普赢了。

Sloman 和 Fernbach 认为,这就是群体知识有可能变得危险的原因。他们俩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抽水马桶实验——用公共政策代替家用设备。在2012年的一项实验中,他们问人们一些问题,例如:应该建立单一支付的医疗制度吗?是否要建立教师绩效薪酬制度?参与人需要根据他们赞同或反对这些提议的程度给自己打分。下一步,他们要尽可能详细地阐释实施这些提议会带来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遇到了麻烦。当再次给观点打分时,他们都调低了赞同或反对的分数,也就是说: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没那么坚定了。

Sloman 和 Fernbach从这个结果中看到了暗黑世界里一丝光亮。如果我们(或我们的朋友,以及CNN的专家们)少一点武断,多一点努力弄懂政策提案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将会意识到我们是毫无依据的,从而对自己的观点谦逊一些。而这,大概是唯一能粉碎“理解深度幻觉”、改变人们态度的思考方式。

科学事实

与 个人信念

有一种看待科学的方式是视其为纠正人们自然倾向的系统。也就是说,在运行良好的实验室中,是没有“自我中心偏见”的容身之地的。该实验室的结果在其他实验室,也能被不试图验证该结论的研究者复制。这可以说是这套系统能够良好运行的原因。在任何一个时刻,某个领域可能充满了争议,但是,最终,科学方法论将胜出。科学将向前发展,哪怕我们停留在原地。

在牛津论文《至死否认:人们为什么忽略那些救命的事实》中,精神病学家Jack Gorman和他公共健康专家的女儿Sara Gorman研究了科学事实与个人信念之间的差异。他们专注于那些不仅错误、而且很可能致命的顽固信念,比如认为疫苗很危险的观念。很明显,不接种疫苗才危险,所以才会有疫苗这个发明。“免疫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胜利”,Gorman父女写道。然而,无论多少科学研究证明了疫苗是安全的、疫苗和自闭症毫无关系,始终有反疫苗人士存在着。

(如今他们多少又有了那么一点理由——川普说过,虽然他和他妻子给他们的儿子Barron接种了疫苗,但他们是拒绝按照儿科医生建议的时间表接种的。)

Gorman父女俩也认为:如今看来颇具自我毁灭色彩的思维方式,必定曾在某个时候也是适应环境的。他们用了许多页纸来论证:验证性偏差具有生理学因素。他们引用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理支持他们信念的信息时,会体验到纯粹的快乐(即一种多巴胺刺激)。他们还注意到,“即使错了,坚守立场也令人感觉良好”。

在这篇论文中,Gorman父女不仅仅停留于将错误思维归类,他们更希望能够纠正错误。他们坚持认为,必定存在某种方式,能购说服人们相信:疫苗对孩子是好的,而手枪是危险的。(“持有枪支令人更安全”是另一个人们坚信、广泛流传、却缺乏数据支持的信念)。

但是,他们还是遇到了凡此种种的问题:即使给人们提供可信的信息也不会有用——他们会直接否认;迎合他们的情绪倒是稍微可以起点作用,但这么做很显然违背了提倡科学的本意。他们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如何扭转人们对于伪科学的轻信态度,仍然是一个挑战。”

《理性的迷思》、《知识的错觉》及《至死否认》都写于11月大选前。但三篇文章都预测了共和党民调员康韦和“另类事实”的崛起。这些天,感觉整个国家在做一场巨大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不知姓名,又或许是Steve Bannon(特朗普竞选团队总负责人)的一手策划。理性的人曾经似乎能想到解决方案。但,在这件事情上,文献并没有打消人们的疑虑。

该文曾刊载于2017年2月17日,原题为《这是你想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