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次,明星和网友不再沉默:人呐,请守好你的“网络边界”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这周可能会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册。

2019年1014日,韩国25岁女星崔雪莉自杀身亡。生前,她曾饱受网络恶评和暴力的困扰,多次陷入深度抑郁状态,并且通过网络呼吁网友和媒体“手下留情”,对她关爱多一点。

这个悲剧不仅在韩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引起国内舆论的震动。

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便是和崔雪莉份属同行的中国明星们:

在这一事件之后,许多明星选择不再沉默,陆续发声。

事发当天,中国台湾艺人炎亚纶发长文:

“至今多少自杀事件都由网路暴力引起,多少次我们在痛失生命的同时才转而同情原本你可能讨厌或群起围攻的那个受害者?

用‘言论自由’包装这些荒唐的言语暴力,‘言论自由’根本就不包含‘抹黑、造谣、谎言’;许多人仿佛中世纪的猎巫行动,见猎心喜,看到谁有哪里不顺眼的就往死里打往死里骂,根本不管是非如何,也不曾考虑要换做是你自己承受得了那么严重的言语伤害吗!?

因饰演《长安十二时辰》中檀棋一角而为人熟知的女演员热依扎,15日对“污蔑”、“诽谤”自己的网友“宣战”:

告定你了!

16日,知名主持人朱丹在微博发布七张评论区截图,并配文“雪,一直下……请善良……

朱丹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回复网友,“大家放心,我已经很少看评论了,要不然也不会才发现这些恶毒的话。发出来,只是让大家看到网络暴力的可怕,让大家看到这些恶毒的语言……”

最为密集的,还是2019年10月17日,老中青三代明星陆续发声,密集上热搜:

TFBOYS组合成员王源发声:

“大家可能都本着说,我骂你一句也无所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千个人骂一句或者一万个人骂一句,那个造成的伤害会有多大。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想到,我在发出这句话或者打出这行字之后,会对屏幕那头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晚间,著名女歌手那英在发表长微博直斥网络暴力:

“在这里我想对躲在网络背后操纵暴力的人说:你们妄想可以永远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用这些恶意论调来破坏别人的幸福;你们妄想以这些歪风邪气挑战公众的智慧以及判断;你们妄想可以让遭受霸凌的受害者们默不作声。人世间有那么多值得被看见和记住的美好瞬间,为什么公众要被喂养这些有毒有害的不实霸凌以及网络暴力?

与崔雪莉同为一个演唱组合的中国艺人宋茜,当天参加完在韩国举行的崔雪莉告别仪式之后,晒出长文图片,回应因没发悼念雪莉的内容遭到部分网友恶评一事,表示:

“什么时候发微博朋友圈ins成了一把尺子?可以衡量道德,可以衡量人际关系……公共平台是跟大家分享的地方,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作秀的地方?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

她呼吁:“请不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善意的忠告和建议也是有限度的,请不要越界。

表达类似心声的明星还有很多。与此同时,许多网友也加入到反思的队列:

这两天,“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请对ta好一点”的信息刷爆网络。

对网络暴力的痛斥,希冀键盘下留情,成为了主旋律。

可以说,这是中文互联网第一次如此齐声地反对网络暴力。

但是,为遏制网络暴力、网络霸凌在互联网的滋长,如果只是有反对之声,却不深思其根源,有可能会在这场这股浪潮退却之后故态复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这两天也已经有所发生。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如何来理解这种现象,也许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可能还比较新的一个概念,“网络边界”,用这样一个视角,从更深远的角度来抵抵御网络暴力。

下面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个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网络边界

什么是“网络边界”?

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但是,看过一些心理学文章的人,对于“边界”这个词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边界”顾名思义,是指一条界限,本来是用于政治学概念,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只要划定清楚,也就很少会有领土纠纷,以至于引起战争。从古至今,多少战争,就是因为“抢地盘”、“边界不清”引发。

当然,物理的边界容易理解,也相对容易划分清楚,更难的恐怕还是虚拟的边界,特别是人与人的边界,更不消说人与人之间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边界。如果人际的边界划分不清,很容易因为“边界不清”发生“抢地盘”的情况,当然,最终就会发生人际冲突乃至“人际战争”。

心理学引入这个“边界”概念,提出要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具体是指在人际关系中,这个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能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这里当然也包括了网络空间的边界不被侵犯。

而如果一个人的边界感不清,在人际关系中,一方面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袒露自己的内心,过度渴望被他人了解,过度依赖他人、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另一方面也会过多地想了解他人,过多地干涉他人的选择。这种边界感不清,自然也会延伸到网络空间去。

因为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革命,其实质是把许多原本线下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搬到了网络上,这些都是互联网的优势,但是,从“边界”的角度看,对“边界”的侵犯也就容易网络化,而且由于互联网“匿名”、“零成本”的特性,也会使得侵犯“网络边界”比侵犯“线下边界”要更容易、也更常发生。

有哪些属于一个人的“网络边界”?

1、网络信息发布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发布各种信息,有些话,我们可以对某个人说,或者在某个群体范畴内说,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私人空间的交流,彼此之间,需要善尽保密义务,即便对方泄露一二,其影响往往也是有限的。

然而,在互联网上,因为“公开”、“零成本传递”、“不可撤回”等特性,我们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可以被谁看到,能看到多久,看到后是否可以转发使用,转发使用可否做改编诸如此类等等,就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些属于一个人的网络隐私权边界。

2、网络空间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办公室隔间,有自己的房间,这些都是一个天然物理的边界,保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然而,在互联网上,我的微博、我的微信朋友圈,虽然冠名为“我的”,但是好像又不属于我们,在没有这些功能限制他人浏览之前,他们基本上也就属于“公共场所”,别人好像可以随意进出,就像可以随意走到自己的房间里一样。

最主要的是这些人不会只是看看,他们还会发表各种留言,而这些留言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网络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恶评。

在互联网的空间中,甚至可以利用他自己的网络空间,来他人进行恶意评论,进而而进一步推动其他人对我们发动的一些声讨。而这些声音,又肯定能够被另一方所看到。现实生活时常中采用眼不见为净,不去理会的鸵鸟政策以对付之,在互联网时代明显这是不起效的。

3、网络情感表达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价值观,这是一个人重要的边界组成,因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才成为有别人于他人的“我”,假如一个人的想法、情感、价值观与他人完全一致,可以肯定的说,他根本就没有自己,也就是基本没有建立起“边界”。

由于互联网成为了言论表达的主要阵地,所以许多人现在都选择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以说网络就已经变成人们抒发自己情感表达的最主要的场所。然而,同样的,由于网络的特性,这些表达,不管是就一时一事发表,还是可能有着前因后果,都会被记录下来,也会被人看到。是否能够尊重别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哪些情感的表达又可能不太合适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展现,这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由此可见,网络边界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它跟现实边界既有一定关联,但也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是互联网时代发展阶段的必然体现,同时也跟网络特有的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被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来看待。

这些年来,这些“网络边界”受到侵犯的情况可谓泛滥成灾:

1、你发的任何信息,你都没权利自行处理,信息如何被保存、被转发、被改编你都无权过问。

我们知道,信息,不管是文字载体还是音视频载体,都有一个特性,就是需要还原到具体语境之下去理解,一旦被变更,或者在不同的语境下放大,都有可能引起“歧义”。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出者,没有任何权利来决定自己的信息能否被他人保存、被谁转发、被怎样改编。然而,不管他人如何使用,最终这则信息所发酵的后果,往往都会由这个发出者承担。

2、你的网络空间,别人都是来去自由的。

网络的“公开”化已经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评价,好像“公开”就是“好”,“私人”就是“不好”的,所以,你的网络空间,比如,你的微博、你的微信朋友圈、你的微信群,允许他人自由发言,允许他人都能看到,这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好的”道德。反之,就好像是不道德的一般。比如,一旦某个明星的一条帖子如果没有采取这种“公开”姿态,网上便会有人指责“为何删除我的留言”,“为何不开放评论”,而那个网络空间的主人往往因此受到恶评,好像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不敢开放一样。

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网络空间不再属于自己:无权允许谁进入我们的网络空间,无权让谁退出我们的网络空间,无权限制他人在我们的网络空间开展我们所倡导的行为。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走到别人家中,他的行为是受到极强约束的,那么在网络世界,可能是相反的,很可能那些走到他网络空间的人,有着极大的自由,而这个网络空间的主人不仅不能限制对方,甚至还需要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3、你的网络情绪表达,是要看他人脸色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我们对某个电影,某个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尊重别人的看法,这是一个人有边界的特征。然而,在网络空间表达这些,你可能就要“招黑”了。

你讨厌一个明星?不行,我喜欢他啊,你怎么可以讨厌呢?

于是,啪啦啪啦,批判你,而且还会呼朋唤友,一大群人都会跑到你这里群起攻之。

二、“网络边界”被侵犯的深层原因

之所以“网络边界”容易被侵犯,主要有以下这几方面的原因:

1、整个互联网的设计基于匿名化和去个性化。

从互联网制度设计初衷来说,去个性化、匿名化都有助于人们能够更加简单、自由、舒畅地表达自己,有利于互联网世界更广泛的传播。从这个目的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有益处的。然而,它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人们都是以良善目的去使用。一旦以恶意为之,就会成为侵犯他人网络边界,实施网络暴力的主要屏障。因为去掉了个人身份信息,故而不必担心侵犯他人网络边界会带来什么后果,因此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侵犯便时有发生。

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进化心理学专家格伦·格尔博士指出,人类社会更长远的历史时期,最主要还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每个人大体上也就是和150个人左右互动。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的沟通,我们建立起了人际的基本规则。我们也更熟悉在这个范畴内,如何尊重他人边界,如何坚守自己的边界。

而现在的互联网,理论上,我们可以跟世界上近30亿互联网人口联系,去掉语言上的障碍,大概可以有7-9亿人口都可以直接联系。中文互联网上,像微博、微信这样主要的工具,都有几亿活跃的用户,某些明星的网络空间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粉丝。可想而知,在如此庞大且陌生的交流环境中,过去150人的社交策略、边界处理方法肯定是不适用的。因此也就有必要为之创设更符合实际的边界守护策略。

2、与网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薄弱性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际关系很紧凑,交流互动会多方考量,很多话可能就不会说出口。但是,在互联网中,因为整个人际关系比较薄弱,所以很多时候,也就不去顾及一般交往的通则。

3、和网络世界的趋同效应有关。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容易受到社会周边其他人的群体影响,并作出和大家趋同的决定。在小规模的人际关系中,趋同效应影响力有限。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因为有庞大的群体基数,往往只需要极少数的声音在短时间“一致”,就会导致少数意见,被无限的放大。一些负面的网络新闻,也就因此被无限的扩大,远远超过它本来可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4、和网络的娱乐属性有关。

互联网设计之初,有一个功能其实上是用来娱乐的,目的是给人一个释放自己的空间。从娱乐性角度来说,对他人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批评,情绪的宣泄,实际上是在行使网络的娱乐和情绪疏泄功能。所以,有很多侵犯他人网络边界的行为,其实是被当做一种娱乐来对待,而受到伤害的一方,也被按在一个“跟你开开玩笑”、“你连玩笑也开不起”的位置,艰难承受。

5、和许多网民发泄不满的心理有关。

别人开心的时候,他心怀妒忌,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他要落井下石,这都是恶评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总的来说,会经常发表恶评的人,其心理健康程度往往不高。

而这重要和他们现实生活不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掌控感、话语权有关。因此,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通过侵犯他人的网络边界,在掌握一种虚幻的掌控感、话语权,靠“杯葛”、貌似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方式,支撑虚空的自尊。

总的来说,这些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个体,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他们容易成群结队,从而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6、与被网络暴力者的网络行为有关。

通常来说,互联网也是被网络暴力者的重要娱乐和情绪宣泄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宣泄,其实是比较私密的一件事情,我们会精心挑选,对一个更加信任的人说。而通过互联网进行情绪宣泄,所有人都可能能够看到。但是,这就不能控制别人是不是能够谨慎对待我们的情绪宣泄了。

另外,很多人把互联网当做释放自我空间,其言行总得来说,比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要“放得开”。这点可能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然而,越是如此,可能越是要小心:可能比日常生活更需要保护好自己,因为一旦言行有容易引起误解,产生的影响可能比在现实生活中要大得多。

三、个人如何守住自己的网络边界

1、请知悉,这是自己的权利。

日常生活中,别人靠太近,自己会躲开。有些事情被侵犯了,也会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自己的边界。

在网络上也是如此,你也有自己的网络边界,你主张自己的网络边界,就是你的权利。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主动捍卫自己的网络边界,那想侵犯你的人,就会在你身边更加肆无忌惮。

2、要比现实边界更加小心对待自己的网络边界。

现实边界更清晰,网络边界更模糊,现实边界更易守,网络边界更易破。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小心处理自己的网络边界。首先,就是就是明确盘点自己的网络边界,并且对自己的网络边界制定一个具体的指引:也就是那些内容,你可以发,那些你不会发,那些内容你允许别人评论,那些不允许等等。当然,如果发送了一些信息,自己也要更认真地审视,看看会不会造成一些误解。

同时,自己要作为第一渠道,进行权威的发声和澄清。网络边界是需要一开始就守护的,否则等到网络事件发酵,就为时晚矣。对于那些知名人士,以及容易陷入网络风波的人,我是非常建议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团队。

3、知道自己的边界感

前阵子,微博上线“仅半年内微博可见” 功能,微信新增朋友圈“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这些“功能”发布后,许多网友都偷偷修改了自己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的“可见”权限。仅以被大众观察到的微博举例,明星赵丽颖、心理科普作家武志红等都被网友发现已经开通了“仅半年内微博可见”功能。

其实我觉得这个是好事,这些功能为人们建立自己的“网络边界”增加了可操作的工具。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网络边界在哪里。

边界是个很个性化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尺度更宽一点,有的人可能尺度更窄一点,不能因为尺度宽就觉得是好,尺度窄就是不好。不要道德绑架那些不愿意更多开放“网络边界”的人。

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边界一样,判断标准就是你自己作为边界的主人,觉得舒服不舒服。

不必太在意别人怎么看。

我在此力挺这些功能,力挺使用这些功能的人。因为有了这些功能,我们才有工具,捍卫自己的“网络边界”,而在这个时代,一个能够捍卫自己“网络边界”,才算边界感清晰的人。

四、如何不侵犯他人的网络边界

1、当你不了解一件事的时候,就别妄下定论。

2017年泰国推出一逆天广告,一老板娘在自己的市场“任意妄为”,看似欺压摊贩的视频被上传网络,引发“键盘侠”的人肉和肆意辱骂。事实的真相却是你所看到的蛮横无理强制收租,实则是她在帮助他们。

这则广告,告诉我们,我们以为自己获得的真知灼见,往往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当然,基于此发表的评论,也很容易对别人有伤害。

有必要指出,因为互联网具有娱乐性或发泄性的属性,加之其高传播性,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少信息,包括图片、视频,可能是造假的,或者至少是不全面的。

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作为一个体育明星,说了一句对全球互联网用户都应汲取的话:不该在不了的情况下随意发言

2、增强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

我多少觉得那些随意在网上恶评的人,共情能力其实是不太够的。一个能感同身受他人的人,会考虑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别人的影响,包括在网上。而这必然会反噬自身,影响自己线下和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

当你具备了这种能力,哪怕你并非恶评,也会去考虑是不是以更好的方式、更好的时机去做一件事。

3、尊重自己的生活。

因为你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你要到处去干预别人的生活,以能侵犯他人的网络边界为乐。

而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你这么做之后,不但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会让自己逃避面对生活,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暴力。

不妨从关注他人的日常走出来,好好去想想怎么改善自己的人生。不求你更尊重别人的生活和边界,且从尊重自己的生活做起吧!

五、政府、社交媒体管理者可以怎么做

1、尽快制定“反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

前面所谈,都是作为个体能够去做的一些事情,还是出于个人意愿为主,需要的是自律。从更高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就像现实生活的边界,要依靠法律、社会规则去坚守,那么网络空间,其实也需要政府以及社交媒体的强势介入。这是绝对不能够缺位,绝不能靠个体自律、自我净化来完成的。

目前,在崔雪莉事件之后,韩国政府正考虑出台《雪莉法》,且获得超过7成韩国网民的赞同。希望中国也能跟进。

2、严格处理侵犯他人网络边界的行为。

首先是实名制的推行。如果都不知道谁在侵犯我们的网络边界,我们就无法维护。如果谁都能随意进入他人边界,且可不具名,那就很容易演变成侵犯他人边界的结果。当人们都知道自己必须得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自己如果侵犯别人的网络边界,也会让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权益受到实际的影响,人们才可能会有所顾忌。

其次,现在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公害。虚假新闻和网络暴力、侵犯网络边界休戚相关。虚假新闻往往是用来制造网络暴力的由头,并且为侵犯他人网络边界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正当性”。而虚假新闻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利益集团和个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为之。在许多明星的新闻中,这点屡见不鲜。

现在水军、黑军,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这必须从法律高度加以约束。崔雪莉事件足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用舆论损害他人名誉权,进而侵害他人的心理健康,导致的这个自杀行为,是完全可行的,某种程度上,这是杀人罪行。此类新型的杀人手段,务必要引起重视。

3、不要短视,这是虚假的繁荣。这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破坏力。

互联网公司喜欢流量,流量也会带来政府喜欢的经济繁荣。但是,如果说整个流量、整个互联网的推动力,是依靠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侵犯网络边界,这非常可悲,也非常可怕。

最终,它会从网络边界的侵犯,移走到现实生活的边界,并且让人民变得更加暴力。网络的不当使用,会成为打压他人的一种工具,制造社会撕裂的一种工具,长此以往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命运,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切勿短视。

“你一定要站得这么近吗?我不习惯和别人这么近。”

生活中如是,网上亦如是。

请尊重他人的网络边界,请坚守住自己的网络边界。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在成人世界里仍觉自己是个孩子:如何摆脱依赖性格陷阱的束缚

请珍惜“我不是针对你,而是珍惜你”的人

雪莉之死:一场被社交网络直播的“谋杀”

你生活在哪个“时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止“好心坏脾气”:如何理解和应对老年人的愤怒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公益线上|跟一杯咖啡共同学习《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专业学习,2020年仅此1次|心理动力学:理论+实操

如何释放更多自己的时间?这堂教你提升效率的分享课了解一下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音频导读发布,快来学习!

免费心理咨询机会:一杯咖啡案例教学来访者招募(10-12月)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仅剩4个名额!平民价上好课:LGBT友善咨询师上海周末2天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