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鸣九皋

 红谷斋主人 2020-09-29

鹤鸣九皋

《诗经欣赏》—小雅 彤弓之什·《鹤鸣》

(峻岫)

 这是一首歌唱活得自由自在的诗歌。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水边高地”众多水边高地。

“渊”:深水潭。

“渚”:水中小洲。

“爰”:于是。

“檀”:紫檀树。

“萚”:树叶脱落。

”:树木名。

“攻玉”:把玉石琢磨成器。

“《鹤鸣》,诲宣王也。”[《毛诗序》]什么叫“诲宣王”就是“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毛诗注疏》]教诲周宣王,在没有入仕的人中选择贤能的人。就字面而言,既看不出“诲宣王”的意思,也读不出“求贤人未仕者”的意思。宋人朱熹先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接着又说:鹤鸣于九皐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诸,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蘀,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错,言憎当知其善也。[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清代学者姚际恒先生批评说:“解此篇最纰缪者,莫过《集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以理语解诗,以觉腐气难堪。”[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一句一句地解释诗歌,这句讲什么道理,那句讲什么道理?实在是“分疏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有学者认为,《鹤鸣》“讽宣王求贤山林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这首《鹤鸣》“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丛蒨,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意思还是选择贤人。既然是选择贤人,那么前后两章都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作结,又是为什么呢?应该说这首《鹤鸣》诗歌,不是什么“诲宣王”,也不是什么希望“宣王求贤山林”,而是表达贤人自在,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诗歌。诗歌大意:

九皋之上仙鹤鸣,四方远播鹤鸣声。深深潭中鱼儿潜,时沉时浮渚亦停。人在园中真快乐,最爱紫檀树荫浓,自有落叶任飘零。他山之石亦珍贵,可以琢玉留英名。

九皋之上仙鹤鸣,苍天尤闻鹤鸣声。鱼儿悠游又自在,时而深潜入渊中。人在园中真快乐,最爱紫檀树荫浓,下有楮树自然生。他山之石亦珍贵,可以琢玉光彩生。

这是一首隐者之歌。诗人以仙鹤自比,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声闻于天,名传遐迩。然而自己又像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时而深潜,时而上浮水面,在州渚稍作停留,快快活活,自由自在。诗人为什么不出仕呢?不是不出仕,不愿贡献社会,而是因为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于是”的意思。“树檀”是指高贵的树木檀树。“”是指树皮或者树叶脱落。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诗经注疏》]一种是:“以上有善树之檀,而其下维有恶木之萚。”把“”比喻为恶人,以及下一章的“爰有树檀,其下维”。“榖”是恶木,联系后面紧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可知,诗人鉴于小人横行,决议隐居不仕,活得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诗歌写的蕴籍而有含蓄,含词未露,话到嘴边,终于未吐。诗歌写得简短,词句结构自由活泼,时而五言,时而四言;时而两句一对,时而三句一节。语句复沓反复吟诵,以强调感受,抒发感情。两章都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作结,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人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人家的做法可以效法。人家什么经验,什么感受他要借鉴?读者思之就是了。诗人既自命清高又希望自由自在,其志可见。(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