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龙巷的老虎灶——庆六一

 常熟记忆 2020-09-29

    旧时常熟,从石梅场到阜城门的虞山东岭南坡上庙宇道观林立,常年游人香客如织,得名于清光绪年间的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西城楼阁,就是当时繁华景象的描述。道教有四大灵兽之说,城西山脚下的青龙巷和白虎弄,其实就是镇守山门的左右神兽。

    历经战乱,常熟城西已变得非常冷落,西城楼阁旧址上建起了军营和石梅小学。小孩们根本不相信老人讲的,这里曾经有过李王宫、逍遥游,石梅场上还有很多茶馆酒肆。倒是在县中读书的学生,每天要从青龙巷或白虎弄进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常熟城内的商业设施很少,离我家最近的是庙弄口的杂货店,还有青龙巷口的老虎灶。那时候,城市居民以定量供应的煤球为燃料,烧煤炉的缺点是不能随意燃熄,因此吃用的开水要靠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老虎灶供应,有些老虎灶还兼营小茶馆和小浴室。

    青龙巷口的老虎灶开在一幢沿街小楼下边,门面和灶头朝西冲着巷子,从西门大街边的角窗看进去,能看见堆到二层楼板下的半间砻糠,那是老虎灶的燃料。砻糠是用船运到西仓前的河埠头,再人力挑到老虎灶上的。据说挑砻糠是桩很轻松的活,看上去很庞大的一担,实际上没有多少份量。老虎灶进砻糠的口子和烧开水的汤锅在一个平面上,先用铁钩子挑开滚烫的封口圆铁板,坐上一只超级大漏斗,再用竹箩盛着垄糠一箩箩往里倒,最后用长铁钎在火堆里捅几下。还经常要到灶头底部戳几下,出掉一些燃尽的糠灰,给炉膛腾出更大的燃烧空间。

    最早时,老虎灶的开水出口不是龙头,买开水要由灶上师傅用大铜勺舀出来,顺过大小漏斗倒进顾客带来的容器中。记得灶上师傅是位六十多岁的瘦高个老头,因为整天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常年都穿单衣,系着一条白色的围裙,他额头上永远挂着汗珠,还经常闹个大花脸。管老虎灶的活很累,要进砻糠、出灰;要卖开水;要进冷水,因为没有自来水;水滚开了,还要先舀到灶旁的一只保温大木桶中暂时储存。

    周围居民去老虎灶买开水的容器也是五花八门,平时最多的是热水瓶和水壶,冬天傍晚最多的是汤婆子和盐水瓶,装了热水回家暖被窝焐脚。在工业品奇缺的年代,热水瓶也是一家人实力的体现,普通人家都用铁壳、甚至竹壳的热水瓶,哪家要是有那种鲜艳的印花铝壳热水瓶,不是当官就是上海有亲戚的。

    小时候,我经常被大人差去冲汤婆子,因为怕铜把子烫手,要用旧毛巾小心翼翼地垫着。男孩子顽劣,虽然都被千叮咛万嘱咐,但老虎灶边还是经常有顽童打闹。我亲眼看见有个小孩把汤婆子当铜锤耍,一不留神脱手而出,汤婆子摔成两爿、热水撒了一地,还烫伤了邻家的小孩。伴随着哭叫声,闯祸人家的大人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呆若木鸡的被重赏了几个栗凿,鬼哭狼嚎的被抱着去讨解药。民间有治疗烫伤的偏方,油浸肉老鼠治火烫,陈年石灰水治水烫,药瓶药罐都埋在屋角的青砖底下,厢邻间有需要的自会来讨,都是免费赠送。

    为了那只摔裂的汤婆子,我专门跑到西门湾老铜匠处研究了半天。原来,做汤婆子是先用模子浇铸出上下两爿,再用锡焊住成形的,精致的还要细细打磨光亮,錾刻上花纹。

刊登在2007年6月3日《扬子晚报》A23版繁星副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