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记
文/秦利华 早就希望游五台,却一直没能如愿,所以对五台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想象中。假日在家,百无聊赖,忽有家人提议来个自驾游,大喜过望,连忙呼亲唤友,五台走起! 一、抵达 高德地图是个好东西,让我这只很少出门的蜘蛛也敢在当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东西。我们从家里出发,走高速一路向北,六、七个小时之后已入五台县境。天色不早,干脆在县城住宿一晚。 第二天驱车再走,挺远,一个多小时后景区标牌才钻进眼帘。停车,购票。习习凉风中,我急切地寻找传说中的台顶,可放眼望去,竟有一大堆参差的山峰耸立半空。在我臆想中,五台山当是五柱擎天,中怀佛地,高山深谷,仙云缭绕,眼前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台来,顿时有点傻眼。 猝不及防间,脑子里勾勒已久的形象与眼前的真实场景产生激烈的对撞,我甚至能感觉到一大批感觉细胞阵亡在认知前线。 值得一提的是境区开放自驾车进入,意外!不过,沿途好像也没发现专供载客往返的那种区间车。既然让自驾,咱就自驾进呗,沿着山脚边的景区公路又走了几公里,才接近“台怀镇”腹地。台怀台怀,是指五台的怀抱中吗? 胡乱踹度中,路边出现了庙宇指示牌,顺着箭头望过去,一座红墙黄瓦的小庙出现在对面的山脊上,至此,我终于捕到了佛国第一缕线索。 车继续前行,心里反而有了一丝迷茫,这茫茫五台,寺庙处处,全转到肯定不现实,可五台的首选景观是哪、在哪,我们竟全然不知,唉,盲目。紧急求助度娘,才明白五台山的中心区在显通寺,以及附近的塔院寺、菩萨顶。目标明确,一车人开始专心搜寻相关信息,生怕不小心错过。好在只有一条路,不必担心转错方向。 眼前的景象却逐渐繁华起来。路标提示我们已经到了台怀镇中心区,车辆变得密集,路面拥挤不堪,我们被夹在长长的车队中一点点挪动,不知何时脱困。有点焦躁,但没有用,只能随遇而安,茫然乱顾。 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一色红墙碧瓦、飞檐斗拱,本以为又是寺庙,却被门楣下“五峰宾馆”、“佛中缘食府”等招牌撞个透心凉。这当地人也真是的,至于吗?人参旁的地瓜就非得长成萝卜样?徒增我们这些外乡人的茫然而已。 车轮滚动,视野里的内容实时更新着,除了寺院,沿途已陆续出现身背布褡裢的僧人。他们的僧袍多灰色、间有鹅黄,如遇鹅黄僧袍再加斗笠盖头,便觉如熟人久违,那电视里出家的顺治活灵灵走入脑中来。 一路直行半小时后,路面上车辆终于少了些。“哇,白塔!”随着妻子和嫂子不约而同的喊声,满车人立即兴奋起来。透过左侧车窗,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型大圆塔出现在几十米外。终于到了,我们径直把车驶进公路右边明清古村落附近的一处停车场,步行朝塔身走去。 二、白塔 真佩服历代的世外高人们,但凡灵山秀水必先占下建塔修观。据说五台山台怀之地极似佛祖西天说法之灵鹫山,故早先汉代的高僧就抢先在这里建起白塔,并将佛祖真身舍利置于塔下。宝地本无主,先占即为业,却也为今天的五台佛国开启了源头。 白塔瞬间唤醒了我们很久以来的记忆。即便在图片上见过无数次,可当实物真正耸立在面前时,还是不免震撼!我如获至宝,激动得拿手机一阵狂拍。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只垂放的巨型捣蒜锤。因为年代久远,塔身白色斑驳脱落,既沧桑古朴,又凝重庄严。 仰望白塔,蓝天白云衬顶,在我心中渐渐幻化成西天佛祖端坐莲台的圣象,敬肃之情不生而生。脑子好象无形中正被强大的佛法笼罩洗涤,一切往日杂乱的念头此刻都如鬼魅般消于无形,灵魂登时一片静穆。 三、塔院寺 跟着缓缓移动的人流,我们先是找到了塔院寺的正门。一抬头,“清凉胜境”四字就悬在正门前的大牌坊上,是了,五台山原有“清凉山”的别称。此刻头顶艳阳正炽,仔细体会,环境的确算不得热,想来是五台地貌山峰参差,空气流通顺畅所至吧。 顺着大门往里走,穿过门殿,就是白塔位置了。塔院寺内面积狭小,据说清雍正以前只是显通寺的塔院。不过现在看来,显然塔院寺才最具吸引朝圣者的能力。 到这里来的人,有相当比例并不纯为了旅游,即便纯粹如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被这里强大的宗教信息所感染。信徒们做着法事,或持册颂经,或焚香致祷,吟颂阵阵,仿佛早晨的校园,香灰爆燃,却触怒了寺僧,引来一阵罗汉虎吼,使得寺内游人纷纷侧目。 除了念经,更热闹的是转法轮。白塔底座其实是正方形,向上逐渐拢为圆形。白塔基部装有一圈水桶大小的铜法轮,信徒和游客们形成一支狂热的绕塔队伍,有人一圈即退,有人没完没了,队伍始终保持拥挤。绕塔者边走边旋,法轮就轱辘轱辘一个劲的转。经过无数只手经年累月抚摸,这些法轮磨得圆润光滑,一只只散发出金灿灿的光泽,非常漂亮。此外,白塔四角也各另建一小亭,亭里装一更大的转轮,许多人在推着转轮转,看着就像推磨。 从信徒们的言语中我忽然懂得,念佛经、转法轮在这里其实都是积累功德,于是也满怀虔诚加入了转法轮的行列,把那黄灿灿的转轮摸了个遍。惟恐不够,又绕四角凉亭里的大转轮各转了一圈。转毕颇觉心满意足,好像也借佛祖慈悲,为自己攒了些祈福消灾的资本。 我留意观察过,这里真正削发的僧尼并不多,而且多是行止匆匆,似乎刻意避开游人。在显通寺附近我们曾拦下一位路过的女尼打听往黛螺顶的路,她迟疑一下,却腼腆地摇摇头,快步离去,一个字也没吐。不明白是清规所限还是自己的确回答不出。 许多人穿着僧袍却不削发,让我有点吃不准他们的身份,是传说中的带发修行?其中女性居多,而且像是有组织而来,一簇一簇,僧袍颜色即能分别,除了常见的灰色和鹅黄,还有紫红、黑色等,真让我开了眼界。 总的来说,这里的许多行为规制让我颇觉新奇,总觉得跟印象里多数寺庙有点不一样,但又说不清哪里不同。 四、黛螺顶 白塔吸引了我们几乎全部的注意力,以至于对后面宏大的显通寺都失去了游兴。到五台来,还是想登台顶的,可一打听,最近的东台也有二十多公里远,不免意兴阑珊。正踌躇间,有人推荐我们去近处的黛螺顶看看,因为站到顶上远眺,可以看到云雾中的五个台顶。 登台不易实现,那就凑合看看吧。 黛螺顶是显通寺东不远处的一座孤峰,从平地起步,有近千级高陡的石砎曲折通向山顶,据说站在顶端俯视,群山一片苍黛如倒扣之海螺,视野非常开阔辽远。 我们是乘缆车上去的,原因是憷于过份消耗体力,哈哈。不过黛螺顶此行不虚,除了远眺台顶,更寻得若干别样趣事。比如邂逅“大圣”。在一处照像摊前,猴儿头戴紫金冠,羽翎抖动,帽额却又缀个佛字,引得身边行人无不驻足观望。只是虽无紧箍咒束头,却有铁链绕颈,故猴子表情恹恹。一位女孩想用手机抓拍张正面照,几番热情勾搭也无动于衷。见此情景,我只能趁它扭头之际,捕得一张侧影聊作纪念。佛国遇大圣,心里不自觉多了几分有趣的想象空间。 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女避荫于庙外一角,曾想孟浪一把,找他们打个招呼合个影什么的,最终是对自己的比划能力没信心,勇气不足,没敢“哈喽”出去。 五、老僧 在黛螺顶我们见到一位老僧,他大约六旬开外,头发花白,彼时正坐在寺外大树下跟人交谈。引我注意的是他的装束,厚厚的棉质深红僧袍,跟季节明显不符,袍底露出几缕羊毛,似是远方游僧。他下穿橘黄色裤子,裤腿紧束,脚上是一双糙皮僧鞋,这种着装已经是典型的藏族风格,再加上他手持不停摇动的小转轮,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很早看过的电影《红河谷》。而我一直说不清别扭的感觉也有了答案,那就是这里许多寺庙承袭藏传佛教,属黄庙。 又是顺治。当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抵京朝见顺治皇帝,此后清政府即拔款对五台山最大的显通寺进行大规模改建,使之成为内陆最著名的黄教寺院,甚至五世达赖也曾长期驻锡于此。所以今天的五台寺庙才会出现浓郁的藏族风情,而汉族寺院本就不少,因而花开并蒂,青庙黄庙均俱,既各有特色又和谐融合。 六、朝台 佛国旅游,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塔院寺的颂经转法轮,还有黛螺顶的朝台。 在五台境区,其实随处可见朝台者,他们从一个固定地方出发,完全步行,三步一叩,一直爬完五个台顶,算是功德圆满。据说五个台顶各驻一尊不同功能的文殊分身,信徒们为了表达至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长途跋涉,路途越是遥远,越是显得虔诚,曾有高僧从浙江普陀山出发,历时三年到达五台完成朝圣壮举的记录。 关键是他们还昼饮山泉、夜宿山林,不能住旅店,仅靠背囊里的馒头和简单的蔬菜维持体能之需。真称得清心寡欲。了解了他们的行为,却增加了我的担心,因为气候高寒,五台山每年仅有夏季两个多月的时间可登完台顶,过期则冰雪封山,多数台顶会被关闭。即便在夏季,也要经历风霜雨雪山林野物,单就三步一叩完成近百公里,想想也非易事。正因如此,此刻我忽然觉得,只要无妨社会,任何看似荒诞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后来才知道,人们称登黛螺顶为“小朝台”。原因是黛螺顶寺庙内供奉着五方文殊,朝拜黛螺顶,即相当于朝拜了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想来颇有讨巧之嫌,追根溯源,这个不够实在的举动竟源自清朝那位喜欢游山玩水的皇帝乾隆,他碍于五台地势高峻且气候复杂,三抵五台仍难实现参拜愿望,便令当地僧人就近在黛螺顶上建寺,将五方文殊供与一庙。乾隆的心愿是变通达成了,却也让后世的许多苦旅信徒们跟着沾了光。 黛螺顶不时可见朝台的身影,他们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只是虔诚完全一样。我曾遇到一支朝台队伍,她们呈两列纵队,最前面是一位女尼带领,后面的人全着僧袍,然并未落发。她们每跨三级石阶,就会站定,双手合十,口颂佛经盈盈下拜。跪拜时双手先托地支持双膝跪在石阶上,然后掌心反转向上,护住下叩的额头轻触石阶,完成一个动作。 阶陡且长,是个折磨人的活,叩久了的动作都显得僵硬迟滞,虽然膝部都加着厚垫,或许能稍减痛苦,但从身边经过时,能看到每个人额头热气腾腾,衣襟上汗渍点点,累却是无法补救的。及至队伍尾部,已经有人趴在台阶上成为落伍者,气息久喘难匀。 妻子说在塔院寺曾见到那种电视里见过,全身伏地呈蛙泳状的朝圣者,可惜我没有眼缘,算一个小憾吧。 七、依稀可见的台顶 我们终是看到了台顶,不过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在黛螺顶庙后的下山道上,有当地人设置一高倍望远镜供人观望,五元钱一观,提供指导。在他的指引下,几个台顶的轮廓如愿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那是啥?在远方层层叠叠的山峰上寻找四面最高的那个小峰尖,极目远眺之下,依稀可见云雾缭绕不太清晰的峰顶,似乎影影绰绰的也有牌楼和寺庙的尖顶。如此而已。 转念一想,这云雾中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台顶其实也大致是我预期中的样子,只不过没有那么鹤立鸡群罢了。 八、感想 归途总比来时快,沿途的景致再看时已然亲切了不少,颇觉轻车熟路。旅行近乎蜻蜓点水,算不得尽兴。不过收获已经不少了,袅袅梵音,飘飘僧袂,都展示于我另一种人生方式,还有那些孤独的朝圣身影,三步一叩,踽踽独行,餐风宿露,意念专一,正虔诚地一点点完成着自己的精神修行。或许他们是幸福的,心中有佛,思虑纯净,抛却功名利禄尘世纷争的同时也避开了数不尽的烦恼。想象信徒们心灵的宁静自在,我居然产生了些许嫉妒。 窗外的景物急速向后跑着,透过后视镜,那重重叠叠的梵宇琳宫早已隐身于群峰怀抱之中,明日太阳升起,它们还会以佛国的巨大魅力迎接新的旅者。无憾,我已来过!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棣华堂·乡情】秦利华:盈盈一水话七夕
【棣华堂·乡路】秦利华:馨香的晚雾
【棣花堂·乡味】秦利华:馍香小城
【棣花堂·雅居】秦利华:文竹爬墙
【棣花堂·情感】秦利华:走过落雁街
【太行民生】秦利华:少时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