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融夫人第80篇原创文章- 一:范蠡简要生平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 春秋时期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出身贫寒,天资聪颖,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春秋末著名的道家学者、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商业理论家。 范蠡的三次迁徙三次改名三次散财三次又富甲一方,不可不为传奇。 1:楚国-越国(范蠡,为相) 2:越国-齐国(鸱夷子皮,富商-齐国相) 3:齐国-宋国陶地(陶朱公-富商) 范蠡年轻时代并不被重用,装疯卖傻成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不得不说,文种真的是范蠡的贵人。文种识人察人,两人不满当时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雪会稽之耻。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携西施遨游于太湖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自太湖辗转来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最终在陶邑善终。 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二:简评 不得不说,范蠡是个令人极其佩服的人物,无论从政、从商、做人、友情、爱情、家庭、长寿、万世流芳、被人尊敬等生命的各个角度,都堪称完美。可以说,他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非常平衡而圆满,像传奇一般熠熠生辉。 如果说某一项可以做到极致,人生已经可以说是得意,而他可以每一项都可以做到极致,这背后就不仅仅是运气了。 今天这篇文章,将围绕着他顺势而为的人生选择方面来看看范蠡的人生智慧。 三:洞察力从何而来 纵观范蠡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是个极其善于做选择的人。而伴随着他一生的选择能力的背后是他异乎寻常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就像是教父中所说“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然而,真正的洞察力来自哪里?又如何培养? 1:天资聪颖 勤奋努力 不得不说,一个人是否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天赋。出身贫寒仍大有可为,但天资愚钝就真的很难。如果出身贫寒、天资愚钝,那么就剩下拼勤奋和专注了,像曾国藩也可以逆势而起,但可能真的需要付出极度的勤奋和极度的专注。 2:师从名师 博览群书 触类旁通 范蠡在每一个丰富而多面性的身份中都获得了极致的成就,说明他是个异质性非常大的人。是个做什么像什么的通才同时又是各个领域的大家。样样通样样不精,非常之多;样样通样样精,非常之难。 我认为,范蠡的成就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初期他的老师计然,计然是老子的学生。所以老子和计然的思想给范蠡打了一个非常深厚而灵动的思想基础,再加上他从小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同时又有很多实践,所以就逐渐地在各个学科间触类旁通。 范蠡曾经和老师计然对话,范蠡问老师,”老师,您学富五车,为何只是遨游天地之间,不去当相国去实践一番,造福一方百姓呢?“计然说,”古代这些先贤圣人,你最敬佩的人,他们还在吗?人如草木转瞬即逝,而名山大川却亘古不变,我为何去效忠转瞬即逝的人呢?我还是想和名山大川做朋友。”计然其实是在试探范蠡,范蠡还是立志要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大显身手、造福百姓。 当今信息何其发达,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学习所有的知识,当今社会到达了深度细分和合作的时代,不得不说当今社会对通才并不友好,相反,一个人只需要专注在一个点上,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但其实,如果一个人想在这一个点上获得非凡的成就,其实仍然需要围绕着这个点上其他的多个相关学科的深厚基础才可以实现。所以,围绕着这一个点,越丰富越渊博越深厚的根基,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能力,才越有竞争力。 四:服务于洞察力的几种重要能力 围绕着洞察力有几种重要能力,洞察力来源于:认知力、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判断力、决策力、直觉力、预知力。 以上几种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为顶层与核心的竞争力,就像是一个电脑的CPU处理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不断认识、不断判断、不断选择的过程,以上几种能力,就是洞察力最为核心的几个方面。 而这些道路上分岔口的不断正确选择,就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者。不断地学习、看书,唯一的指向都是服务于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认知能力。 巴菲特所说“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的头脑”,其核心也是指的这个部分。 五:变化莫测的思想与战略 范蠡一生都在运用老子的思想,将天道与人道完美融合,可以说变化莫测,让道在生命中自然流动,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崇商的环境下,仅研究他经商的成功经验,当然会有助于我们的商业运营。 但“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所以,研究范蠡的商业成功之术,只是皮毛,犹如盲人摸象,掌握不到精髓。 要想真正了解范蠡的成就,应该去了解他背后的思想和个人品德,这才会看到他的人生精髓。 战略一“以退为进”“刚柔并济” 范蠡一生有两次非常精彩的“退”。“退”何其容易?! 大多数人,都是象棋中的“兵”“卒”,只能前进不可以后退,而人一旦有了“可进可退”的能力,便蜕变成为“车”的纵横人生。 1:功成身退 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退西湖,放弃国相之冠,退隐江湖。 这是范蠡的第一次“退”。因为他看到了越王勾践不愿与人共享富贵和功劳之心,因此及时身退,为自己留下了身家性命。 反之,与他一同辅佐勾践的文仲不愿放弃富贵,被越王在一年之后赐死,这种巨大的反差,可见范蠡对人性把握之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可以说,他用一生的经历来诠释老子的这段话。 2:三次散尽家财 范蠡带着西施退隐江湖后,改名换姓,带领家人在海边晒盐贩盐,最终成为当时的超级富豪,并因为财富,被齐国拜为国相。 富可敌国的钱财不仅没有迷惑他的意志,相反,他认为,长久地拥有财富和盛名并非好事,因此他再次辞相散财,换地重新开始。 能聚财更能疏财,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而范蠡在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持久发展的态势,和他一直秉承老子“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思想很有关系。 老子反对“持而盈之”,认为长期满溢的状态并非好事,反之,一直处于不满的状态就能一直保持清醒而发展的态势,这才是良性商业的常胜法宝。 因此,在范蠡的一生中,都贯穿着“退”的思想,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弗去。” 这种“退”的思想,在以“竞争”为本质的商场上,是难能可贵,但却异常重要的。 战略二: 顺其自然 顺天应时 通观范蠡一生,都在实践老子的“无为”和“顺势而为”,对老子的精髓无疑是现实中实践最成功的一个人。 老子《道德经》,很多人理解是无为、消极的,相反,老子所极力倡导的是顺应“天道”,“无为”并非是“无为”,而是一种敬畏、顺应、与大道融合的策略。 在范蠡整个人生,无论是辅佐范蠡时期还是从事商业活动中,始终秉承着“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做法,人生中处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强求。 他让越王勾践始终发展经济,三次劝谏勾践等待再等待,最终趁吴王夫差国力空虚之时,一举灭掉吴国。 范蠡主张:“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持盈者与天',指出了万世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圆月缺一样,他提醒勾践要按照规律办事,遵守天地间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 ’定倾者与人',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谋划准备,把”人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节事者与地',指出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在对吴国的战争中,范蠡很重视本国生产的发展,还对吴国发动了’粮食战'。 天时地利人和,万物融合,便可以多有胜算。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 我们当今的生活与过去又有何不同呢? 战略三: 柔软身段 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中对水的品德是最为推崇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心态和身段像流水一般柔软,可以说柔软到极致了,水的特质是静谧、柔和、居下、滋养万物,这是与“道”相同的品质。范蠡根据形势判断,整个人生历程都把自己变成流水一般,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敬天爱人,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他的一生深深知道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一切都在动态之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中上面这段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结尾的思考 纵观范蠡的一生,我深深感觉,我们真的要享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而不要过于执念于结果。但茫茫人海,真正可以放下结果的,又能有几人呢? 其实,我始终提醒自己,人生在世再长寿不过百岁,放到历史的长河就是短短的一瞬间,财富固然美好,但短暂流动也无法带走,我们是否用这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更为永恒的东西? 越发觉得,我们的思想和爱将可以永远存活,比如您在偶然间读到我的文字,我们的思想也许会发生某种共振。 一切的商业活动,我并不觉得一定要赚多少钱去赢得那个结果就是赢了,相反,我越发看重自己在经营过程中所建立的信任、友谊、伙伴关系;在不断地领悟中,把自己的利益放的位置越来越往后了,把“爱”的位置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并不是口中说的好听的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思想。 我们在这世上,不过是客旅,绝对不是我们永恒的归宿。 心灵会如何发生蜕变,取决于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后,灵魂能否比出生之时更胜一筹。稻盛和夫 《人为什么活着》 所以我逐渐领悟稻盛和夫所说,不断地锤炼我们的灵魂和思想,而不断地让我们的生命去服务“天道”。 放下结果并不是不去追求结果,而是相信“天道”总是有最好的安排,我们就可以全然享受当下的每一个过程,让生命在每一个当下都是全然投入的,这样的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最为动人的。 范蠡的无为、不争、顺势、身退的思想,来自于他心灵中的谦卑和敬畏,不仅让他取得了政治、军事、商业上的成就,更让他一生避免陷入巨大的困境,这种避免“硬碰硬”的竞争策略,使他始终保持着如水一般柔软的身段和姿态,而在柔软与退让之中,他又始终保持着如炬的洞察力,他的品德也在不断地升华,生命也在不断的愈发纯粹美好。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愿吾辈也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