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民作品】汾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儿

 1233465 2020-09-30

汾河在这里转了个弯

1

2

3

4

郭兰英老师一首脍炙人口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唱遍了大江南北,太行、吕梁、汾河成了山西的代名词。狭义的吕梁是指吕梁地区,广义的吕梁是位于黄河、汾河之间的吕梁山分布的范围。

汾河从吕梁山深处的发源地宁武开始一路南下,在娄烦县静游镇汇入最大的支流岚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儿,向西南奔流到娄烦县城附近纳入涧河后逐渐向东南流向太原,在这个巨大的转弯上蕴育了肥沃的汾河谷地,是娄烦宝贵的“米粮川”。

1958年,为了修建汾河水库,淹没了5万亩良田。两岸人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水库建设也主要是以义务劳动的形式为主,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汾河水库的建成,为省城太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乃至下游的晋南上百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水源,,也给娄烦县增添了难得的水产资源和艳丽多娇的旅游资源。当年的库区人民搬迁到了两旁的山梁上,靠山坡地和在水库打鱼为生。如今的水库,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渔舟点点,两岸青山矗立,既有江南水乡的温文婉约,又不失北国风光的粗犷豪迈。

....

娄烦多山,山坡梯田除了普遍种植的土豆(当地人称“山药”、“山药蛋”)、谷子,还有一种特殊的燕麦作物——莜麦。因为气候寒凉,土豆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品质超群,而莜麦更是在别的庄稼都收获完毕,北方的寒流带来一两次霜降后才收割打捆,在田野里还要风吹日晒一段时间才由主人一捆一捆背回家。与常见的冬小麦麦穗不同,进入花期的莜麦麦穗外形有些象稻穗,山西民歌里唱的“莜麦呀开花铃铃多”,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莜麦麦穗的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心灵手巧的娄烦婆姨把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药蛋”掺上小麦粉做成“圪荠荠”,莜面做成搓条、“莜面鱼鱼”、“栲栳栳”。这些在当地的家常饭,得配上西红柿或羊肉丁儿炒制的蘸料。莜面栲栳栳搭配上胡麻油、羊肉丁儿炒制的蘸料是美味的佳肴。初次在娄烦吃这几种家常饭的外来人,常会因为把“蘸着吃”误会成“站着吃”而闹笑话。对于那些能够适应盘腿坐在土窑洞下的土炕上,津津有味地与主人一边唠家常一边吃农家饭的外来人,朴实的娄烦人不会用什么溢美之词,但会发自内心地把对方称为“咱(念za)们家的人”,一下子接近了宾主双方的情感。

蒙古高原的风携带的风沙在这里沉积形成的大颗粒黄土保水性差,垂直节理发育,又因为降水量少而集中,不适宜种植冬小麦,当地老百姓却利用这一特点在黄土高坡上开挖窑洞很好地解决了居住问题。在经济发展以后,即使搬迁到了平坦的川道上,很多人仍然用砖箍窑,迷恋祖先留下的建筑艺术,窑洞冬暖夏凉是一大优点。

因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娄烦县山高石头多的地方,为了保证植树造林成活率,依着山势挖好树坑,就地把石头围在树坑周边。沿着崎岖蜿蜒的川道行进,四周山上的树坑就象一片片鱼鳞镶嵌在山坡上,所以也叫“鱼鳞坑”,是一道特别的景象。如今植树造林成果颇丰,葱郁的针叶林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

冬小麦的种植只在《娄烦县志》上有记载,县农业试验田的冬小麦产量也只有二百五六十斤,估计也是在河谷地带的水浇地上才能有这么高的产量。所以娄烦的自然条件是不适宜种植冬小麦的,但这并不影响娄烦人在面食上的艺术创造。

“金丝烙饼”是只有娄烦婆姨才能做的出来的好吃的艺术品,因为做法独特繁杂,少数巧手的主妇偶尔为全家饱一顿口福时才做一次。“金丝烙饼”用上好的小麦粉和面,配上调料、盐,关键是当地出产的胡麻油。用胡麻油半煎半烙做好的“金丝烙饼”饼丝相互盘绕,金黄酥脆,出锅上盘要格外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散架了。

捧一个“金丝烙饼”在手心,胡麻油夹杂着调料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象审视一个艺术品一般细细端详一番,不忍下口,怕破坏了艺术品的完整性。饼丝吸收了胡麻油,手心并不会沾多少,酥脆的饼丝入口酥香不腻,香鲜可口,可谓色香味形俱全。能做出“金丝烙饼”的娄烦婆姨一定是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就象一个没有多少练习材料的面点师,在厨艺大赛上却交出了技压群芳的高超作品。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不变的是娄烦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发自内心的善良的大爱。三十多年前祖国南疆爆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大规模的战争结束后,中国各大军区轮番上阵在边境线上进行战斗。那个时代最耳熟能详的字眼是“猫耳洞”、“老山”、“者阴山”。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南疆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规模不大,但也牵动每个中国人的心。轮换到哪个军区作战,所属省份都会组团到前线进行慰问,除了文艺演出,还有礼品。这些礼品有的是企业捐助,有的是个人自发奉献。在有支前传统的山西革命老区,还象以前一样,会有老百姓送上军鞋、鞋垫。吕梁山里贫穷落后交通不便,鞋垫是吕梁山女孩子表达情意的信物,一般是送给最亲近的人,所以那鞋垫也绣的精美到几乎是艺术品。

有一年山西省的慰问团去了老山前线,文艺演出后,把各县送来的慰问品分发到了本省最可爱的人手里。说来也巧,有个娄烦姑娘也做了一双布鞋,鞋垫下有一封信。信上写着 “如果你是娄烦人,还没有对象,退伍后凭此信来找我……”而这双鞋到了一个娄烦兵手里。

这个幸运的人儿,舍不得穿那双鞋,退下战场回乡后找到了做鞋的姑娘,美梦成真,花好月圆。要知道吕梁山里不论什么时候找个媳妇儿彩礼都不低,但在特殊的年月里,朴实的吕梁山百姓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最可爱的人的挚爱。

是姑娘傻吗?不是,能经过祖国挑选走出吕梁山贫困县的有志男儿是最优秀最可敬最可爱的人,姑娘是最有眼光的人。当有人当面问询这件事的时候,那个高高大大相貌堂堂的北方汉子只是憨厚地报以幸福的微笑。

对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上,山西历来不甘人后,前方是流血牺牲,后方是倾其所有支援前方。不光是吕梁,“太行奶娘”是山西革命老区支前奉献的一个缩影。

吕梁山煤铁资源丰富,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娄烦县境内有一座著名的铁矿山——太钢尖山铁矿。尖山铁矿矿石易于采选,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是新矿山,干部职工年轻有为,在推行标准化的过程中,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一时间成为矿山标准化的标杆。

尖山铁矿的成立,为娄烦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尖山铁矿的职工大多来自兄弟矿山,也有娄烦本地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被评为“感动太钢”人物的薛梅捐肾救弟和辅助身体行动不便的儿子治疗、锻炼的鲁铁柱等是尖山铁矿职工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尖山铁矿的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的交融首先体现在饮食上。面皮在原产地陕西是面粉原本的白色,到了山西以后多了一种黄面皮,在娄烦也不例外,入乡随俗,适应本地人的消费习惯嘛。早晚的小吃摊上,除了各地常见的包子、馄饨、米线,娄烦本地的稀粥最让人难以忘却,一般是本地人为了招揽顾客买了包子后免费送的。这种用慢火长时间熬好的稀粥用的是本地产的小米,加入绿豆和莜麦的麦粒,几种粮食天然的味道糅合在一碗稀稠适中的粥中。无论冬夏,饱餐一顿后喝一碗这样的粥,又解腻又舒服。

多年以前,山西电视台“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介绍过晋北的长城关隘一带有一种特别的烧饼——“一窝丝烧饼”,不想在尖山铁矿的早点小摊上遇见了。小摊的案板上放一个盛放有添加了食用油和调料的黄酱,老板熟练地把面团擀成长方形,抹上黄酱,利索地把长方形切等宽的几刀,抓住两端抻长了,再把长条的饼丝卷起来压平擀成圆饼,放入平底锅烙三五分钟。出锅的“一窝丝烧饼”在案板上用手一抖,立马成一丝一条散成一堆。要是不看制作过程,还以为老板在变魔术。“一窝丝烧饼”色泽金黄,入口酥、脆、香而不腻,最好的搭配就是一碗本地的小米绿豆莜麦粥。

吕梁山的村庄都有一个戏台,春种秋收时请有名的晋剧团来唱几天戏。戏台是一个村的标志,戏台的建筑风格和气势展现出一个村的富裕程度和精神面貌。因为干旱少雨,大多数戏台不远就有一个龙王庙,唱戏是请龙王爷看的,向龙王爷求雨祈求庄稼有一个好收成。有些地方的戏台旁是关帝庙,唱戏的日子肯定会选在农历的五月十三前后,这时候田地里的庄稼苗已经长出一截儿了,祈求五月十三关老爷的“磨刀雨”下的大一些,庄稼的长势会更好。

尖山铁矿生活区西边不远公路边上有一个叫西会的村庄,就保留有一座关帝庙。以前唱戏的日子只有晋剧,现在迎合年轻人,最后的一天晚上专门请一台大型歌舞。关帝庙在公路北边,坐北朝南。戏台在自西向东流的西川河河滩上堆了一个砂石的平台,唱戏时临时搭建就成戏台。戏台坐南朝北,面向关帝庙,请来大戏是唱给关老爷的。

唱戏白天黑夜都有,白天主要是折子戏,除了前面的一两排老人是忠实的观众,剩下的都是流动的,不时有人驻足观看,也不时有人退场。大多数人和戏场玩耍的孩子都是图个红火热闹,流连在戏台前的小吃摊和水果摊之间。吕梁山的老人头上大都戴一顶老式的蓝帽子,可能是因为风沙大的缘故。上了岁数的老太婆很多人都会抽烟,那姿势动作一看就知道相当老成。

夜晚的戏是全本戏,开演之前一般有一段折子戏暖场,村委会安排人唱戏前在关帝庙周围放鞭炮和“二踢脚”,既有辟邪的意思又能烘托气氛。本戏开演后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观众就基本到齐了,前排的椅子板凳是儿女为上了年纪的父母占的位子,后排和四周站立的观众是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晚上的本戏明显是剧团的名角儿,演出效果比白天高出一大截儿。不时有人走进关帝庙磕头上香,一脸坦诚地祈求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高潮是最后一晚的歌舞,歌舞团来自哪里,具体哪天是歌舞,唱戏的那几天就有人打听了。为了好的灯光效果,一般在晚上八点以后开始。还没到晚饭的时候,便有一些孩子搬上自家的凳子、椅子来占座位,等到戏台前的音响播放流行歌曲的时候,台下的人已经是满满当当了,十几里外村庄的人相互邀约开车正在路上往过赶。

歌舞晚会都是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节目,除了长相出众的女孩子们欢快的集体舞,最受欢迎的是摇滚风格的流行歌曲,歌手唱到激动处跳下台和观众互动。娄烦的老百姓还有些腼腆,为演员喝彩鼓掌有些不习惯不自然,除非演员主动要掌声。主动喝彩鼓掌的一看就是尖山铁矿的职工或是附近施工的外来人员,那些能打出响亮的呼哨的是村子里没考上高中的辍学少年,额头上几绺染黄的头发昭示着他们追星族的标志。

新矿山,有活力,年轻人兴趣爱好广泛,各种社团纷纷成立,其中以娄烦跑友会最为有名。在太钢的几大矿山中,尖山铁矿的长跑运动组织的最早最好,氛围最浓烈,涌现出以高建民、李国宏、刘建明、高卫华、刘虓、孙永海、许辉……等一大批成绩突出的长跑爱好者,其中李国宏全程马拉松跑进3:05以内,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矿业公司监审部杨志伟的带动下,峨口、岚县两大铁矿山的长跑爱好者都加入进来。长跑的好处只有跑过了才知道,成功者的言传身教影响力更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全民健身运动中来。

国内的许多马拉松比赛尤其是每年的太原马拉松赛上,都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运动健将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迎来黎明,送走晚霞,云顶山下、汾河水库都是他们天然的训练场。

每一届矿山运动会,最能体现矿山团队精神的团体项目,尖山铁矿的运动队都有上佳的表现。真正的赛场上的成功者,无不是经过漫长刻苦训练的旅程的,冠军奖杯是用运动员的血和泪炼成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每一天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才有可能最后铸就人生的辉煌。

“少年强则国强”,拥有这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职工群体,我们的矿山企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山清水秀的山水娄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子。

张晓民,1970年出生于陕西大荔,1995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太钢矿业分公司地勘公司职工。喜欢写作与跑步,根据个人经历创作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入选《108个马拉松跑者的故事》,散文《乡愁》发表于《北方潮》文学艺术微刊。


点击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诗六首∣天涯征稿作品展

【社员专辑】翼眸作品选

【天涯同题】“梦”(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