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果实,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造成经济损失。该虫在我国南、北梨产区均有分布,除了为害梨树外,还可以为害桃、苹果、杏、枣、山楂等果树,在桃树上还可蛀食桃梢。 田间症状 果实萼洼、梗洼和果与果及叶果相贴处有蛀入孔,但蛀果孔很小,周围微凹陷。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晚期被害果外多无虫粪。后期幼虫直达果心,在心室内留有虫粪。高湿环境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并逐渐扩大,俗称“黑膏药”。果面脱果孔较大。 为害初期 为害后期 后期为害严重落果 果面脱果孔 果内虫道(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mm,翅展11~14mm,暗褐或灰黑色;下唇须灰褐上翘,触角丝状;前翅灰黑色,前缘有10组白色短斜纹,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明显白点,翅面散生灰白色鳞片,后缘有一些条纹,近外缘约10个小黑斑;后翅浅茶褐色,两翅合拢,外缘合成钝角;足灰褐色,各足跗节末灰白色;腹部灰褐色。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直径0.5~0.8mm,表面有皱褶,初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变黑褐色。老龄幼虫体长10~13mm,淡红至桃红色,头黄褐色,前胸盾浅黄褐色;胸、腹部淡红色或粉色。臀板浅褐色,臀栉4~7齿,齿深褐色。蛹黄褐色,长7mm,腹部3~7节,背面有2排横列小刺,茧长椭圆形,丝质白色,长约10mm。 梨小食心虫幼虫 梨小食心虫成虫 梨小食心虫冬茧(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摄)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在河北、辽宁等省1年发生3~4代,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1年发生4~5代,四川省1年发生5~6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果树粗翘皮缝、树下土缝、落叶杂草等处作冬茧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傍晚活动,交尾产卵。辽宁省6月以前的第1、第2代,主要为害桃、杏、李、樱桃等果树的新梢、根蘖、砧木及幼苗,尤其对桃树的趋性很强,7月以后各代逐渐开始为害果实。不同地区各代发生时间早晚不同,且后几代世代重叠严重。一般夏季卵期3~4d,幼虫期10d左右,蛹期7d左右,成虫寿命7d左右。幼虫老熟后,直接向外咬一虫道脱果。 成虫对糖醋液有一定趋性,人工合成的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雄虫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可用于测报和诱杀防治。 防治适期 根据糖醋液诱蛾器或人工合成性诱剂对成虫进行测报,在诱到梨小食心虫雄蛾的数量突然急增时表明进入成虫发生高峰期,此期后3~5d内及时施药防治。第1~2代梨小食心虫(约7月前)以防蛀梢为主,尽可能压低园内基数。第3代以后以防蛀果为主,结合成虫诱捕,在成虫高峰期后及时施药,也可通过调查卵果率来决定喷药时间,当卵果率达1%并有幼虫蛀果时立即开始喷药。 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落叶后发芽前清除杂草、落叶,做好清园卫生。冬前或早春翻挖树盘,将在土中越冬的幼虫翻在地表,让鸟雀啄食或被霜雪低温冻伤。树龄较大的果园在发芽前刮除枝干粗皮、翘皮,集中烧毁,消灭在树皮下的越冬幼虫。4—6月注意及时剪除桃、李、杏树上的被害虫梢,集中深埋,消灭第1、第2代幼虫。果实套袋可有效阻止梨小食心虫的产卵、蛀果。 (2)诱杀成虫。从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开始,在梨园内设置糖醋液或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糖醋液的配制方法为糖50g、酒50g、醋100g、水800g,混合搅拌均匀后即可,每亩悬挂5~6碗(点)。性诱剂诱捕器间距不小于20m,每点悬挂1个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捕器悬挂在树冠外围距地面1.5 m的树阴处,并适当补充诱捕器中的水分(或液体)。 (3)及时喷药防治。防止果实受害主要从第3代开始喷药,关键为喷药时间,根据预测预报结果进行判定。每代需喷药1~2次,间隔期7d左右。也可通过调查卵果率来决定喷药时间,当卵果率达1%并有幼虫蛀果时立即开始喷药。常用有效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4%灭多威(快灵)水剂800~1000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或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 梨小食心虫防治技术图谱 声 明: 声 明:本文摘编自《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0年第9期“梨园梨小食心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闫文涛,张怀江,岳强,仇贵生,孙丽娜,王雅偲)。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和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果树。 |
|
来自: 深海之星ccpsl0 > 《植物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