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盛世中华 天之骄子 ——邓敏老师讲《史记》之一 连续讲了四年“四大名著”,今年讲《史记》。每讲一个大部头作品,我都喜欢扒拉出作者的生平,列出个大纪事年表。我喜欢通过这种方式认认真真了解写书者,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了解他的心路历程,也希望借此能直观地走入他的生活,乃至他的生命。读一个作品,首先应该有对人的起码的尊重,没有作者独一无二的生平、经历,也不可能诞生这举世无双的作品。第二,好好了解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历程,通过相关知识及想象回到他的生命场中去,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说得摩登点叫“穿越”吧,这样也可以拓展我自己的生命阅历。 课堂上的邓敏老师 今天,我就带着学生一起慢慢走进司马迁的生命历程里去,好好走过了他的一生。唉,还真有不一样的认识和发现。 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出生于左冯诩夏阳一个“世典周史”的家庭中。司马迁的出生是很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相对太平安定的年代,景帝时有“文景之治”之称,是君主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就跟学生们出生的年代相近,是一个想喝牛奶可以有牛奶喝的时代。不光有大时代的兴盛,他还出生在左冯诩夏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那是汉代京师附近的三个有名地方分管区,也就说他长在京郊,即便不算“北京户口”,也是雄安吧。有这得天独厚的便利,单这一点已将我教的江苏盐城的学生大大地比下去了。第三点,他还出生在一个“世典周史”的家庭中,有一个当京官太史令的爹,这样的显赫家世,还有一个国家公务员的父亲,恁是盐城市伍佑中学的任何一名学生都无法企及的。除了第一条大时代可相媲美,其他的我们都只有艳羡的份。 高二(6)班学生 司马迁十岁前基本在故乡夏阳度过,应该说童年期安定而幸福。他也很聪明,在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和熏陶下,能诵记许多古文。“小学毕业后”,青少年期的他有时在夏阳,有时被父亲带到京师求学深造。十九岁时,跟随侍中孔安国学《尚书》,董仲舒学《公羊春秋》。相当于,他在青年时接受了中国最顶极的国学大师的教诲。一般人能与这两位大师同时代就感到很荣幸了,何况司马迁是“跟随”,是经常可以“沐春风”的。所以,我想到了标题上的词——盛世中华,天之骄子。 参加听课的老师 一般人大学毕业,不是考研就得找工作了。而司马迁并不着急,他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二十岁的时候走出书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用现在的话说,先不急着工作,来了个“间隔年”,而且这一隔就隔了三年。想想若不是武帝时期华夏统一、国力昌盛,若不是父亲做官家境殷实、不愁吃穿,司马迁怎么可能有那么长的时间在外游历,而且走遍那么多地方。 现在,考大学难,但比考大学更难的是找份好工作。而二十三岁,风华正茂的司马迁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不光工作好,还很得武帝重用。二十四岁侍从武帝巡视到雍地,祭祀五帝,获白麟。二十八岁,侍从武帝游鼎湖,到甘泉。三十三岁,随武帝祭祀五帝到雍、到河东。冬十月,随武帝回夏阳故乡,荣归故里啊!三十四岁,侍从武帝巡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三十五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三十六岁,侍从武帝到泰山。 三十六时,父亲去世,在病榻前接受父亲遗命。守丧三年,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显赫的家世、丰富的才学和人生阅历加上人到中年的成熟、武帝的更加亲睐,按道理司马迁后面的生活应当顺风顺水、扶摇直上,前途一片光明。 董红亮校长指导听课活动 但是,命运往往爱跟人开玩笑,哪怕他是天之骄子、上帝的宠儿。天汉二年(公元前99),四十七岁的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触怒龙颜,引来杀身之祸。自此人生呈断崖式转折,由人人羡慕的家庭、事业双双美满的幸运儿,一而再地受尽屈辱,成为万人嫌弃和嘲讽的罪人。太始元年(公元前96),五十岁的司马迁结束了四年惶恐不安的牢狱生活,出来做了中书令。从此,他不关世事,痛定思痛,将满腔悲愤融成笔墨,发抒到《史记》这本书的著述中去。呕心沥血,终于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五十五岁的司马迁耗尽余生完成了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共同使命——《史记》横空出世了。 自此,再无司马迁的音讯,没有他诵读的声音,没有他漫游的足迹,没有他随侍的身影,也没有他血泪化成的文字……许是他带着这一切走了吧! 我们回望一下司马迁的人生轨迹。从出生到四十七岁受难前的这整个漫长人生过程,他的生活还是很平静、安定、幸福,甚至是令人羡慕的。他比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境和生活地位要高。但四十七岁是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是荒凉余生的黑幕拉开。四十七岁到五十五六岁,也不过八九年的时光,但那样的身心备受煎熬和痛苦的岁月,司马迁好像用尽一生所积攒的热量去与它对抗。对司马迁来说,那好像是又过了一辈子,而在黑暗中所过的这一辈子,让他完全没有力量去回忆童年、青少年时的温馨和美好。 课堂上的邓敏老师 尽管余生的煎熬成就了他的声名,尽管他也自称“可偿前辱之责”不后悔,但像我这样有孩子的母亲,回望他的人生,还是希望这个孩子生命里没有“李陵之祸”,没有这样巨大的灾难。凭他的才华、秉性和认识难道写不出《史记》,成不了一代好史官吗? 盛世中华,一代骄子;愿人世平安、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