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灞陵挑袍:关羽的防人之心成就了曹操的爱才之心

 许言君 2020-09-30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每逢讲述三国的故事,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开篇的不二选择。在《三国演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中,有50回说的是发生在许昌的故事,仅此一项就足以证明许昌这个中原城市在三国时代的历史地位。

虽然如此,每当许昌人梳理有关三国的遗迹或者历史文物时,却会为其散落在各地、难以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历史文化链条而感到头疼不已,因为与许昌有关的三国遗迹和历史文物太多太多,而且过度地分散。当然,让许昌人耳熟能详的当属春秋楼和灞陵桥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今天,小编放弃春秋楼不管,单说一下灞陵桥关羽挑袍辞曹操的故事。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青泥河上,因距离市区八里而得名。后因何而更名为灞陵桥,无从考证。有人说因八里与灞陵谐音,后人念转了,遂成为灞陵桥。但灞陵确有地名,位于西安东郊灞河附近,是汉孝文帝刘恒寝陵。

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城西八里,相传为操饯关羽处。”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额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不过,无论是《三国志》或《三国演义》,均记述关羽曾两次驻足许昌。第一次,建安元年(196),吕布袭击刘备,夺取下邳,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投奔曹操来到了许昌。在此期间,刘关张与曹操联手攻打吕布,终将吕布战败。《蜀记》中的记载很有意思:“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故知布必败)乞娶其妻(要求将来把吕布的老婆给他),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这吕布的太太—定很美,不过历史上没提过貂蝉(据说是汉宫中女官名),关羽一再要求,曹操注了意,以后捉了来,自己先看看,一看真不错,干脆自己留下,不给关羽了。

关羽欲求吕布的老婆当做自己的老婆,曹操出尔反尔,自己留下当做了老婆,此举定会惹一向清高孤傲的关羽记恨于心。此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逃离了许昌。

建安五年(200),事隔4年后,曹操东征打败了刘备,乘胜攻下下邳,关羽兵败土山,暂且投降曹操再次来到了许昌。素有爱才之心的曹操一门心思想收服关羽,对其礼之甚厚,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送美女数名,加官进爵等等,可谓用尽了一切笼络之手段。曹操如此对待关羽,是不是还有点当年对关羽的夺妻之恨进行弥补的意思,实属难以考证了。不过,面对曹操的百般拉拢和恩赐,关羽可谓心知肚明,铁定了心。为报曹操的新恩,关羽单枪匹马刀斩颜良,打败袁军解了白马之围,也由此获得了刘备的消息。

获得刘备的消息后,关羽是一刻也不愿停留,连续数次找曹操辞行均未如愿。无奈,关羽就挂印封金,留下拜书一封,单枪匹马带着两位皇嫂去投奔暂时寄身袁绍处的刘备了。

且说,曹操得知关羽不辞而别的消息,当下就明白关羽的心是彻底留不住了,于是便想送个顺水人情,以便今后两军交战时说不定就能刀下留情救得小命。于是,他便带着左右将领策马追赶关羽。追到八里桥时,追上了关羽。于是,关羽勒马横刀站桥西,曹操等人停在桥东。《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先是赠送关羽金子和袍子,以备路上使用。但关羽担心曹操施诈,不敢下马接收,只用青龙偃月刀挑袍披到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

关羽的傲慢无礼之举,当然惹怒了曹操身边的张辽徐晃等大将,众将领欲策马追杀时,曹操却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再看曹操得知关羽离去的消息后是如何对张辽说的:“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

由此可见,曹操在灞陵桥为关羽送行之时,并没有要诛杀关羽的计划,这也足以证明了曹操是真正爱惜人才的,也是真心真意前往为关羽送行的。不过,据小编臆测,或许曹操在为关羽送行的时候,已经为其准备好了通关文书。试想一下,身为丞相的曹操实际掌控着当时的军事大权,他焉能不知道没有自己亲自签发的通关文书,关羽是难以顺利出行出境的?但是,当关羽用青龙偃月刀挑起战袍的那一刻起,曹操临时改变了注意:“不给其文书,让关羽听天由命吧!”如果,那个关口的守关将领将关羽杀了,那就是关羽命该如此了。于是乎,才有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故事。

再说关羽,或许是因为四年前曹操夺取吕布之妻霸为己用之缘故,关羽以为曹操是一出尔反尔之小人,遂对其时时处处小心提防,以免被其算计了毁其一世功名。

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毕竟不能复原。或许,当年的关羽用防人之心误会了曹操的爱才惜才之心。但正是关羽的小心,突出了曹操的爱才之心,以至于使灞陵桥挑袍的故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挑袍故事发生之后,经过后人的口口相传,人们忽略了关羽当时的怀疑之心,更为看重关羽千里寻故主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忠义,以及与曹操狭路相逢在华容道后,为报曹操当初之恩而义释曹操的知恩图报之心,将关羽尊奉为武财神并焚香膜拜之至。

灞陵桥桥旁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再说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和领导才能,雄霸中原,长期定都许昌,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广揽天下文人志士共创大业,不仅带来了社会安定,造福了一方百姓,还极大地促进了许昌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曹操对许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昌人能够站在更加冷静、更加客观、唯物的高度去正确看待曹操一生的是非功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超越。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建在灞陵桥的关帝庙正殿(汉寿亭侯大殿)自古就有曹操的塑像,曹操与关羽同享一炷香,同食一桌供,形成了把关羽和曹操联袂加以歌颂的独特文化现象,并由古一直延续至今,这在海内是绝无仅有的,正可谓“天下关庙都贬曹,许昌关庙奉曹操”。

许昌关帝庙旁修建桃园也有许昌地域的原因。关羽死后有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功在许昌。”许昌是关羽精神的所在地,是关羽辉煌一生的起点,而他这一生的精神又始于刘、关、张三兄弟“桃园三结义”,桃园内建有结义石、结义亭、结义堂,正是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的结义精神。

而今,灞陵桥的故事依旧在许昌及全国各地传颂,灞陵桥的遗址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修建,成为了三国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站在三国遗风的灞陵桥上,凝望着桥下潺潺的清流,眼前不由得再次浮现出关羽挑袍的场景,真不知道,当初的曹操在经历了这场意外之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

小编倒是想借用一下李白在西安的灞陵送别友人的诗,来描绘一下曹操那时的心情,不知恰当与否?但聊以慰藉曹公: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