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五一劳动节,我们是不是该向街头的摊贩致敬?

 许言君 2020-09-30



摊贩,又称路边摊,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商业型态,也是商业活动的最初形态,可以说和人类的商业历史一样悠久。摊贩发展至今呈现多种样貌,简单来说,凡不具店面或者店面相当简陋,特别是有流动性或临时性的小贩,即为一般概念上的摊贩。

这是笔者在市区文峰塔下的古玩市场拍摄的葫芦哥刘磊,他自主创业在家种葫芦,画葫芦,可营销的模式,依旧是原始的摊贩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销售成本最低,也最直接。

自古以来,人类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市交易,当时的人或以担杖挑物,或以布巾包物来市,席地而坐便开始了交易活动。这种简陋但便利的贩卖方法即为“摊贩”最基本的型态,此型态至今仍然处处可见。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手推车、脚踏车、三轮车、摩托车、货车等等都陆续成为摊贩的运输工具。有些贩卖饮食的摊贩便进而发挥巧思将这些运输工具加以改造,设计出具有遮雨棚和简易料理台的贩卖平台。这种贩卖平台除了可以参加传统的市集之外,更便于沿街叫卖,增加客源。

还是文峰塔下,一位老者在售卖字画的摊位前驻足观看。被称为艺术的书法和绘画,很多时候都是从街头的地摊起步的。

街头理发,经济实惠,更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理念。

卖早餐的夫妇,在市区北关大街坚守了十多年,他们在方便了市民的需求的同时,也维持了自己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这个是市区三八路上的一个卖焖子的摊贩,看到笔者拍摄,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的摊位很独特额,也吸引眼球。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

卖水果的摊贩,摊位是流动的,城管来了,就可以走的。

卖香包的老奶奶,80多岁了,但每年都在坚持手工做香包,不是为了生活而出摊,只是为了出摊而出摊,这或许已经融入了生活,或者是一种习惯。

打烧饼的摊贩,看似简单的打烧饼,实际上是一种强度很打的劳动。

爆米花的摊贩,这是在安徽农村拍摄到的。在城市,像这样的摊贩,一直都是城管驱逐的对象。

磨香油卖香油的女摊贩,同样拍摄于安徽农村。听说笔者是河南人时,她笑着说她的磨香油的设备就是购买于河南。她说,磨香油主要是讲究的良心,油一定要纯正,绝不能掺杂使假。

卖烧饼的摊贩,看看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温馨啊。

茶馆,这样的茶馆河南很少见了。当然这个是在安徽农村拍摄的。

两位妇女从卖烧饼的摊贩前走过,她们手中的菜和其他生活用品,都是从街头摊贩手中购买来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小摊是否合法,你在每一座城市里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打造无摊位城市,注定是一个妄语。

小摊贩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市民需要小摊贩。这是市民生活低成本的需要,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不能以城市清洁、美丽的理由来剥夺他们的这种生活权利。

街头的摊贩,通过自己的劳动,在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是劳动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虽然他们的劳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微小,甚至微不足道到可以被忽略,但他们依旧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作卑微地生活在城市中。

我想,在这个五一劳动节,我们是不是该向这些街头的小摊贩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