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49

 温情海洋 2020-09-30

第三卷修内篇

A   第四十九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B    现代汉语

     圣人悟道是去小我,存社会民众之大我。所以一切善的行为,都会附和,那些考虑己身小我的行为,可以得到默许,就是上善;一切信义的行为,都会跟从,那些只顾己身小我的信义,也会体谅,就是上信。圣人以思想文化行用社会,随外物而化,社会万般形态,随化不殆,这是把社会民众的民生问题看得如同婴孩一样,社会民众才会信服。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似无心也。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圣人爱念百姓如婴孩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2王弼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3杜光庭注:理国者在於无事,应化亦在於虚心。虚心则应物不常,无事则临人可久。所以善不善等以善应,善化攸同,信不信皆以信之,信诚无间。所谓融心混化,万国所归安而抚之,俱为赤子。此圣人之大旨也。

4王安石注:圣人无心,故无思无为。虽然,无思未尝不思,无为也未尝不为,以吉凶与民同患故也。

5吕吉甫注: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拾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操存拾亡则无常体之可测,出人无时则非今昔之可求,莫知其乡则非方所之可得。神则若是,人心亦然。圣人先得我心之尽者也,故无常心,而以百姓心为心,犹之鉴也无常形,以所应之形为形而已。

6苏辙注: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

7时雍注:圣人欲归初始,反於未生,故无常心。善恶信诞,惟人之所为,我无容心焉,亦因人之心以为心而已。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百姓行恶者,我不知也。

8邵若愚注:圣人无欲无为,无常处之心,以百姓之心应事而为心,《击辞》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因事显心而见其德。善者吾善之,有不善者,圣人不分别,吾亦善之,因亦善之,德化百姓善矣。

9王夫之注:即有圣人,岂能使天下之皆孩邪?一生二而有阴阳,有阴阳而有性情,有性隋而有是非。夫性情之凝滞以干阴阳之肖者而执之,将遂以为常乎?常于此者,不常于彼矣。唯执大常以无所常,故恣阳亢阴凝之极,而百姓可坐待其及,我为焦土,百姓为灌潦;我为和风,百姓为笙竽

10林虞斋注:无常心者,心无所主也。以百姓之心为心,则在我者无心矣。善不善在彼,而我常以善待之,初无分别之心,则善常在我。在我之善,我自得之,故曰得善矣。

D本注

1本篇修内之五,阐明个人修为中的上善,上信问题。德为上德,则德善,德信,从之。上善,上信,上德,是以天下苍生为根,入其中,则无我;不入其中,则有我,即是名实之私。思想文化认知,是体悟大道的过程,是道家文化实现无我的必由之路,日知日修日为,则渐进而感悟大道所在,故无我。

2 社会大道以无有为本,圣人无心,心系百姓,故百姓心为心,则去小我存大我。小我,即为己身肉体,大我即为社会民众,因无心而有心,无我之修为,足矣。

3善,分上,中,下;,为社会民众;中,为行为举止;下,为小我己心之好。善者,包括所有从善之大类,吾从善之;不善者,常人皆为下善,不明于道,而我以上善待之,谓德善。信,亦分上,中,下;,谓社会民众之理;中,谓个体行为之礼;下,谓小我己心之知;众信则从信者,众不信而我以上信对之,故德信。

4歙,从欠声,古同翕,和洽;《说文》敛气也;引申为收敛,聚集。,无所偏执,投合,朋比于合。圣人无心,则随外物而化,是为民众心,浑其己心。

5孩,为婴孩初始,为象帝之先,为朴,则人之生存根本问题,社会民生问题。设喻精妙非上德之人,不可为,圣人而为,以婴孩待于社会民众,民众信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