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茗闲话|“大冬大似年”

 品茗客人 2020-10-01


  今天一早,进入到高二中美班的教室,发现窗户上、屋子里都已经布置出圣诞节氛围来了。

  我提醒同学们,本周,除了周末的那个洋节日,明天,12月21号,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冬至。而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今天就在过“小冬”了。

  “大冬大似年”啊!

  我们苏北还有儿歌唱道:“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

  中国的冬至,不仅仅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日。

  先从节气来说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咱中国人特有。上个月,二十四节气,还成功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

  这些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所依据的不是农历,或者说,不是按照月亮,而是按照太阳来测定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重要或者说特殊,表现在这个节气必须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也就是在冬月里。其他的节气是不会受限制的。比如,立春可能会出现在农历新年之前,也会出现在新年之后;可能在农历的一年之中会有两个立春,或者无立春。而冬至则永远被固定在冬月里。农历的闰月由就由冬至这个节气来决定了。比如,明年是闰六月,假如不“闰”这个六月,那冬至就会出现在农历的十月。那就不符合历法的规则了。一般而言,四年会有一次闰月。就是要将冬至这个节气安置到冬月里来


  如今,我们是将冬至这个节当作“过年”的前奏和序曲的。为了强调这个节的重要,才有了“大冬大似年”的说法。但早在周秦时代,就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冬至,就是过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太大了。自然也会就出现了各地各乡风了。仅以我们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这个小城来说,以一条“黄沙河”为界,南北两边过冬至就有不同的风俗。黄沙河南的人,包括我目前工作生活的这个地方,是过“冬至”的前一天,“小冬”;而黄沙河北的人,包括我的老家小镇,是过“大冬”的,也就是冬至当日。无论过“大冬”,还是过“小冬”,都会在这一天祭奠祖先的。而且也过清明节时要在大清早祭奠不同,过冬,是要在傍晚烧纸的。所谓“早过清明晚过冬”。


  再来说说冬至的食俗吧。通常来讲,北方是要在这一天吃饺子的。吃饺子的说法有多种,一般说是因为这饺子像耳朵,吃了之后,一个冬天不会将耳朵冻掉了。南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冻掉耳朵之虞,他们是不吃饺子,而要吃“汤团”的,也就是要用水磨糯米粉包上各种馅心的大圆子。

  我们这里还会在过冬的当天清早吃清水煮南瓜,我们称之为“南瓜茶”的。说是吃了一个冬天肚子不疼。苏州人是特别看重过冬至的。这一天,人们要喝冬酿酒。一般是在立冬那天开始酿造的糯米酒。喝羊肉汤,白汤羊肉。除此之外,苏州人在这一天真的像过年一样地安排着这一天的菜肴。特别是在那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年代里,更觉得这天,苏州人过节的热情。

  说到羊肉,因为这是暖性的食材,人们更喜欢在冬至过后多吃羊肉。数九寒天里吃羊肉也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过了冬至,人们吃羊肉的热情高涨。

  “过了冬,一天长一葱。”今天,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天地长起来了,就长“一根葱”那么长。同样的说法,在另外的地方则是“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最后要说说过冬之后的养生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岂止是运动啊,营养、滋补,也是在冬至过后开始数九的日子里。中国人相信中医药的,相信九里天吃膏方的。从早年的“十全大补膏”,到如今中医院、中药房里开出并代为炮制的方子。从人参,到阿胶。但凡是补的,就用,就去送给老人。这也可以算作咱国人过冬之后的一景吧。

  中国人,过中国的节,自然有特别的感觉。向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宋代词人姜白石的《扬州慢》,就是因为在冬至这一天看到了经过战火而荒芜一片的扬州城有感的。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若干年前,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题中,曾选用过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作为阅读材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日的教学中,也多少给学生传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而不仅仅是在做题目,讲答案,可能在读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容易理解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