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的记忆碎片67:曝伏

 品茗客人 2020-10-01

小镇,是县城。我成长的地方。

县城叫射阳。

小镇,大名是合德。

  今天,交大伏了。

  “交大伏”,是小镇人的说法。其他地方的人是不是这个样子说,我不晓得。至少,在《现代汉语辞典》中是查不到这样的说法的。

  查不到的还有一个词汇——曝伏

  曝伏,是小镇人伏天里必定要做的一件大事

  小镇人当年住的是平房,一整个四霉天里,雨水多,潮湿气大,各家柜子里、橱子里的衣服,特别是棉衣棉被,捂在家里,特别容易上霉毛。

  好不容易挨到了交大伏,太阳毒起来了,开太阳的日子也多起来了。

  几个毒太阳一晒,地上的潮气差不多烘干了。勤励的家庭主妇们就开始碌攻碌攻地要来曝伏了。

  要曝伏的那天,妈妈、姐姐们会起来得更早些。先将一些过冬的衣服拿出来检查一下,该洗的,早早地泡下去洗;不需要洗的,拿出来分门别类地摊在铺上,做好晒的准备。

  曝伏也不能太早。一是不能在一交大伏就将东西拿出来晒,这个时候地上的潮气还重;二是不能太阳一出来就将东西抱出去。

  到了天要小仿中了,太阳升得高高的,地上的水汽也被炕干了,这才从家里端两条大板凳外来,在家门口摆好——当年的小镇有天井的人家不多,在上头担两根竹子,上面铺上芦柴箔子,或者是芦柴门帘子,再将要晒的衣物,有序地摊在上头,让太阳晒。

  用芦柴箔子好啊。透气晒得透当

  有时候,东西多,箔子不够用,要在树上牵起一两根绳子来,将衣服挂在上头晒,或是将门板除下一扇来,戗在墙跟,晒晒棉鞋之类的。

  曝伏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要跟着做事情的。主要的任务是看住东西。防止拾荒的人顺走一两样小东西,也要防止散养在外面的鸡子跳上来做坏事。

  吃中饭的时候,还要将衣服翻一个身子,让另一面也晒晒太阳。

  这给衣服翻身的生活也不好做呢。

  一是天气热,二来衣服被太阳晒热了,热烘烘地炙人。而在给衣服翻身的时候,还要防止身上的汗水滴到刚刚晒干了的衣服上去。

  那些年,我曝伏时的标准装备便是头戴一顶大草帽,赤膊,身上搭一条潮手巾,勤擦汗。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东西晒得差不多了,透当了,就要在拍拍打打一番之后,抱到家里来,在地上铺一张席子,或是将门板搬家来放地上,再将衣服收家严,放在上面冷冷。要冷到个把小时,热气出干净了,才能由妈妈、姐姐将晒过的衣服叠起来,归归好。

  整个的曝伏才告结束。

  曝伏的那天晚上、夜里,家里会特别的热。毕竟,那个时候家里的窗子少,又没得电风扇,带进屋子的热气,一时半会不容易散发出去。

  曝过伏的衣服,一直到过冬的时候拿出来穿也不会有霉味。

  曝伏,还是家庭主妇们整理家当的一个过程。

  那个时候,各家的人口多,经济条件真正好的人家不多。有衣服是不舍得撂得了的。“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把老三。”有些衣服,已经实在不能穿了,一时又没舍得淘汰,就正好趁着曝伏,把它拿出来,洗下子,拆铺衬,糊骨子,纳鞋子用。

  如今的人们,住在楼房里,有了空调可以除湿,衣物不易生霉,再加上没有那个空地方给人们晒东西,也就没有人家再曝伏了。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