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真奇妙。就那两三个字,将顺序调整一下,意思也就变了。更妙还在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会有不同的意思,表达的效果和味道也大不同呢。 在我们的方言中,“为难”常常是用作形容词,用来形容一种感觉,一种感受,是比较难以对付或应付的意思,鲜有用为动词“刁难”的意思。 通常在程度不重的时候,就说一个“难”字,“啊呀,这个事情我难死了!”“啊呀!你侬家把‘难’字把我写了!” 这个意思,还用“蹩脚票子”来表达,这通常是说对方的,“你不要给我拿蹩脚票子了!”程度重了,就直接用“刁难”。 将“为难”这两个字的次序一颠倒就是“难为”,意思又是与普通话的表达义项不同的,是对别人表示感谢的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Thank you”,普通话中的“谢谢”。 小时候,邻居之间互相借东西用,甚至是在烧饭的时候去向邻居家借米、借油、借盐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不知是不是因为大人们出面不太方便,借给你吧,对方“为难”;借不到吧,又没面子,自己难堪。孩子通常是出去借东西的使者。而到了归还的时候,家长总不忘记关照几句,“千万不能忘记对张二妈说一声‘难为难为’啊!” 后来,自己读了大学,回过头来看这一个词汇的时候,还真有些感慨。当时,太多的事情,确实是“难为”,出面去借的人,不是万不得已,肯定不轻易开口;借给你东西的人也“难为”,那个时代,谁家宽裕啊?向别人表达那一份谢意的时候,还真的只有这两个字最恰当呢。 需要向别人说“难为难为”的时候还真不少呢。雨天、或是冬天里到河码头去,老人们是极不方便的,年青人举手之劳,将他老人家手里的东西接过来,到河里去洗过,再送回到他的手里,老人会对你说一声“难为难为”。走在路上,有推车上坡或上桥的人,就缺那一把力,你伸手相助,他会对你说“难为难为”。夏天里,突然下大雨了,你家的衣服还晾在外面,邻居大嫂过来提醒你,或是直接将衣服收了进来,你会对她说一声“难为难为”…… 当别人对你说“难为难为”的时候,你的回答更妙!“不难为呕!”这时候的“难为”倒是可直接翻译为“不难做嘛!” 其实“难为”倒也不只是我们方言中才有,普通话中也有这个词汇,也有“感谢”的义项的。只是,在我们的方言里,如果真的按普通话也就是北方人使用这个义项的习惯去说话,极有可能让对方产生误解。 “啊呀,你连晚饭都帮我买好了,真难为你啊!” “难为你给我打好了开水啊!”对方极易认为你是在说反话,在讽刺他。因为,在我们方言里,用于感谢的“难为”必定是要连说两次的,“难为难为!”而只说一次就有反话之嫌了,对方很可能回你一句:“难为,难为,明个请你吃杂碎!”——注意,虽然也是两个“难为”,却是分开来说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难为难为”在我们的方言中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谢谢”。在我们语音体系中,不仅不分“zh、ch、sh”和“z、c、s”的,“j、q、x”还会与“zh、ch、sh,z、c、s”混用,一旦用方言语音说这普通话的语汇“谢谢”的时候,就好玩了,相当于“丝丝”。常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听到那些个有身份的人在讲话结束之后来了个“丝丝”,让本地人忍不住偷偷发笑,外地人听得一头雾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