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月半,再来话月说圆

 品茗客人 2020-10-01

  又是一年八月半了。这一个八月半,我们的赏月计划肯定是“泡汤”了。

  前年,曾推出过一篇题为《八月半前,说“月”话“圆”》,所以这一篇就叫《八月半,再来话月说圆》。

一、中秋,祭月、拜月到赏圆月

  “中秋”,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了。

  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且是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节。

  说特殊,是因为这中秋以及与这一天有关的一些习俗,既有着悠久历史,却又是相对历史较短的。这是从唐代以后才逐步成为现在意义上的一个节的。

  再从这“中秋节”的名目来说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的民俗之中,这个节,多不是以“中秋”来命名的。至少在我小的时候,人们还都是习惯将这一天,称为过“八月半”。

  这八月半,不像“五月初五”叫“端午节”,九月初九叫“重阳节”。那几个节有名字的历史比较长。

  中华民族在与其他各民族一样崇拜着太阳的同时,更有着对圆月的崇拜之情。

  一年的十二个月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鬼节,纪念先人的;十月十五为“下元节”,纪念乡贤人的。

  如今,上元节、中元节依旧在,下元节基本上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隐了。

  倒是这本不在三大圆月节之列的八月十五,从唐代之后慢慢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这中秋的文化演变也是比较特殊的。有一个由“祭月”到“拜月”再到如今的“赏月”的演变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周代,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月却并不是在八月半这一天,是在秋分

  在中国文化中,太阳,属于男性;而月亮,是女性的,又叫太阴。由“”发展到了“”,男人们就逐步地退出了,形成了咱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一天,从唐代之后,几乎专属于女人和孩子,成年的男性是不参与“拜月”活动的。从所用的动词来说,帝王们在秋分这一天是“祭月”,而女人和孩子在八月半这一天是“拜月”,充其量有男人在“赏月”。

  从祭月到拜月,所用的供品也发生了变化。祭,是用到动物的,牲礼;拜月、赏月,也有供品,但全是时蔬,没有动物

  如今,在南方,在我们苏北的拜月、赏月时的供桌上,是秋天的“水八仙”,还有水煮花生毛豆。还有各种时鲜的水果,如苹果石榴等。但一般不会摆放“”的,因为其谐音“离”。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嘛。

  来说说这水八仙。同样的南方的水乡,可能这八仙的名目又因为江南江北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果)、茨菇、荸荠、莼菜、菱

  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这个时候的藕,鲜嫩,人称“桂花藕”。拜月赏月用的藕,是取全藕,要有节,有芽。我们苏北还有一俗,这拜月的全藕不洗泥,用红线绳子系一下。

  八仙中,大家可能最不熟悉的是“芡实”了。这芡实,又叫“鸡头”“鸡头米”。五十年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十八个伤病员被困芦苇荡,缺少粮食的时候,他们用这鸡头与芦根来充饥,如今,这鸡头米的价格奇高呢。

  既然是拜月、赏月,主角肯定是月饼。如今的月饼多是从超市里直接买回来的。但在三十年前,我们这一带的人们还保留着自家做月饼的习俗。多数的韭菜馅的,也会有红糖芝麻馅的。

  二、从赏圆月到盼团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远古的先民们,白天看到太阳,那是永恒的圆;夜晚看到月亮,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总觉得这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大地,很敬畏。中国讲阴阳,月亮称为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阴阳两极的代表。

  月是有着“圆缺”的。从初一开始月亮一天天地丰满起来,每个月会有一个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阳历的15号,不一定会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农历的十五,肯定是圆月。因而,我们的古人将这一天名为“”。

  月圆了,人未圆,向来是憾事。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抒写月圆之夜思念之情的,不可胜数。农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之日,且秋高气爽、天清云淡、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又亮,于是中秋节就选择了八月十五。加上这时正是秋收季节,秋收,是一年劳动的成果,是来年生活的凭靠。面对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真是——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人的心情最好,“十二度圆皆好看,最团圆夜是中秋”。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圆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天上的月是圆的,案上的饼是圆的。自然会让人们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团圆,盼望团圆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人们会盼望团圆?是什么人盼望团圆?

  表面上来看,似乎这不是个问题。有离散,便有盼团圆。似乎是所有的人都会盼望团圆。但情况并不是那样简单。

  先说为什么会盼望团圆,就是因为有分别。那人们为什么会分别?在现代家庭中,出门在外的可能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古代,出外的当然是男子,在家里的肯定是女性了。于是,才有了“宦游人”,有了“过客”,也有了“思妇”。而团圆的主动权——如果能有主动的话——只能是在男性,在那些游子了:能不能回家是个问题,想不想回家更是一个问题。在家的人,思妇,也只能守候,只有等待了。因而,在中国盼团圆的,更多是女性,是思念归家男子的女性在家里苦苦的盼望。而封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女性,又是不能明白地去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只能含蓄地表达,羞答答地表达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八月十五,成了一个羞答答地盼团圆的节

三、从十五的盼团圆到日常的盼团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物品是与月亮,与盼团圆相关联着的。

  1.月门

  像月亮一样圆的门,这是中国古建筑中不设门的门。而且,月洞门是没有门槛的。甚至要将那个圆的下方设置成酒瓶底子的形状,称为酒泉。这是门,却又不加限制的门,这就是在盼望,在等待着游子的归来,是一份内心盼望的外化。

  这里一定要提醒各位注意一下,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少园林,特别是江南的园林,过去都是私家的花园。这有月门的地方,不是可以让外人进入的位置。

  再后来,这种盼归来的“月洞门”更是被用在了更为“内部”了,被设计为床具。

  上图中的,便是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架明黄花梨木制成的月洞门床架。

  这月洞门的使用到后来便扩大了。比如,有人将它制作成博古架子。

  2.月桌

  古代的中国,男人们是要“四四方方”的,因而,与男人们正常的生活相关的桌几,都是方的,而且是四方的。只有方的,才能区别出尊卑、高下来。因而,有“八仙桌”。

  古代也有圆桌,而且也相当地考究。但那一般都不与古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相关,只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关。比如,那些个特别豪华的圆桌,多是文人们用来赏玩字画的。

  而且,这圆桌,皖南一带家庭中能常见到的这种可分可合的圆桌,还是个特殊的信号,男主人在家时,这圆桌合而为一,摆放在客厅的中间,主人外出时,则将圆桌一分为二,东西墙边各放半爿——这个时候,来访的客人就止步吧。

  3.月扇

  又叫“团扇”。“团扇团扇,女人用来遮面”。

  中国的男人也用扇子,是用折扇、羽扇。月扇是女子专用的。

  用来做月扇柄的,往往是有着斑点的“湘妃竹”——那是一个特殊女人的泪。当然,如今的那竹子上的斑点,是人工做出来的。

  4.月琴

  原本不叫月琴,叫“”。根据其大小 ,分为“大”“中”“小”。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后来,以其形似月亮,而多称其为“月琴”。

相关文字:

  八月半前,说“月”话“圆”

  【大胡子摄影】中秋的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