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烧煤炭炉子的日子

 品茗客人 2020-10-01

  炭炉子,也就是烧煤炭的那种炉子,已经随同过去的那个世纪,成为了城乡居民生活的记忆了。

  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叶到80年代末,中国城镇居民烧茶做饭主要是用煤炭炉子。

  在此之前,居民家中主要是用大灶,烧柴草;到了1980年代后期,燃气灶具进入了普通家庭,煤炭炉子才逐步被废弃了。

  至少在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前,煤炭炉子一直是城镇居民的专利。计划供应,只针对城镇定量户口人员,农村户口人员无法享受。农民们就是有钱,也无法买到煤炭。

  至少在1990年代,空调还没普及的时候,在单位,办公室里的取暖设备也是煤炭炉子——一种有着长长的烟道的煤炉。

  那些年的煤炭  要说烧煤炭炉子的日子,还得先从煤炭说起。

  煤炭,我们这里的人还是习惯简称为“”的。

  最早进入到家庭里的炭,是原煤,“小钢炭”。

  我能够记得的,是在上小学之前,跟随哥哥一同去煤炭公司买“小钢炭”。在一堆原煤,无烟煤中挑选合意的炭块子。还带了把斧头,敲敲打打,要挑选发亮的那种。但那种煤炭买回来是怎么使用的,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能有印象的就是这真正意义上的“”,我们家乡的方言叫作“炭球”的。

  更有印象的还有两点:一是在煤炭公司的厂里看他们生产这种炭球,那机器就像一张放大了的麻子的脸,那炭球就是两张麻脸轧出来的;二是买炭球的日子,是要用筐或是担子挑回来,抬回来的,还没有拖车可用。

  我买得多,也用得最多的要数“经济煤球”,也就是蜂窝煤了。这也是居民家庭中用得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煤炭。

  那些年的炭炉子  样式繁多,却又大同小异的。

  样式多,是因为早期的炭炉子不是工厂批量生产的,是各家自已做的,或是请人制作的,一直到1970年代后期,才有工厂生产的商品炉子出售;但炉子的基本构造还是一致的。

  外形  外壳基本上是金属的,还带有把手,便于拎进拎出。早年,有陶土的炉子,太不结实,用起来也不方便,很快就被淘汰了。

  炉子的底部有炉门,既供进风,控制进风量,又便于将炉灰——我们的方言中叫“炭屎”掏出来。

  炉膛  这是炭炉子的核心和关键,由炉胆炉条保温层组成。

  炉膛的上半部分高些,底部短些,中间就是由这炉条隔挡着。

  这张图片中的炉条应该是早期烧煤球用的,间隔小。后来烧蜂窝煤的炉条,间隔就大得多了。

  炉条的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炉胆。当年的日杂用品商店里有得卖。后来的炉胆,基本上是三块蜂窝煤的高度。

  在炉胆与炉子的外壳之间,要用泥土填充进去,隔热、保温。

  当年,我母亲在泥炉膛的时候,就是用黄泥填在里面的,但也有在工厂上班的人家是用耐火泥填进去。

  炉门,是很关键的一个部件。早期的炉门形状各异,有圆筒形,上面开了个孔的,也有长方形,在插槽子里调节进风量的。后期的炉子,多是长方形的炉门。

  炉盖子,一块圆形的铁板,中间有一个小圆孔。主要是封炉火的时候用的。特别是在烧煤球的日子用得多。

  烧煤炭炉子的工具  与如今用燃气灶具不同,烧炭炉子的时代,是要用到至少三四样工具的。

  炉钩子,这是在使用煤球的时候必定要有的工具。要从炉门里把已经烧完了的煤灰——我们称之为“炭屎”掏下来,让进风量更大些,火更旺些。到了用蜂窝煤的日子里,偶尔也会用到,但更多的是要用直的炉钎子,从那蜂窝的孔里捅通了。

  火钳,我们方言中叫“火剪”。

  早年,烧煤球的时候,那火剪的前端是扁平的,能将烧红了的煤球夹住,又不至于夹碎掉。后来,烧蜂窝煤了,前端就改成直的、尖的了。能深入到蜂窝孔里,把煤球夹住,又能兼作炉钎子使用。

  小铲子,与挖野菜的小锹子、小铁铲子没什么两样,是烧炭炉子时候少不了的工具。炉膛底下的炭屎积多了,要用小铲子把它们给挖出来;烧煤球的时候,封炉火有时要用到湿的煤炭覆盖在炉子上面,要用小铲子;还没烧过的煤球碎了,得重新将它们耷成形,也要用到小铲子的。

  铁丝夹子,这是烧蜂窝煤球时候要用到的特殊工具。在着急用火来烧饭做菜的时候,整块的煤球放进去,上火太慢,就要用铁丝夹子将蜂窝煤球拦腰夹断了,半块,容易出火。

  芭蕉扇子,这也是不能或缺的。炉火上不来,就要靠它来鼓风呢。通常,这扇子是烧炉子专用的,往往是破得不成形的。  

  烧炭炉子的日子里,人的精神总会有些个紧张。

  大清早,要去着炭炉子。中午下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炉门,把炉火烧旺起来。急食火忙地先煮饭,再烧一两个菜——也就只能是一两个菜,多了,是来不及的。晚饭做好,吃好了之后,要烧水,要封炉火——还不能封得太早,封早了,到第二天一早,上面的那个煤球已经烧过火了,那就麻烦了。

  有时,中午下班到家,发现炉子熄掉了。急啊!

  好在,蜂窝煤时代,还能到邻居家里去“过”或者说是换一个炭回来救急。也就是拿一个没用过的煤球,到邻居家换一个燃烧着的煤球回来。这,也是很能考验一个人与邻居的友好程度的事情。只有与人方便过,才会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方便。

  现在想想,烧炭炉子的日子里,人们的饮食倒也被动地健康着呢。一日三餐,想多做几个菜,是没有条件的。

相关文章

九九消寒图:文化味浓的盼春倒计时

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