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歌不厌百回听

 東泰山人 2020-10-01



前几天有听众留言,叫我讲讲卡啦ok。我这辈子都没有去过几次卡拉ok,不知道怎么说。倒是有一次聚会吃饭的地方有唱歌的设备,也算是卡拉ok吧。我听见后生仔女唱的歌,我一首都不会,那时才觉得自己老了,那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记得有一次,一班人出去玩,坐车时不知道谁人提议大家一起唱首歌,我知道难度最大的是,几十人里面要找一首大家都会唱,可以从头唱到尾的歌会很难。果然,只是讨论唱什么歌就用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到最后,一首大家都会唱而且都记得歌词的歌被找到了。猜猜是什么歌?

《我爱北京***》。这班朋友当中没有90后,00后,如果有的话,估计也不会唱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革命歌曲长大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之前,也就是我们从零岁到二十岁,我们可以听到的歌,我们会唱的歌,都是革命歌曲。当然,还有少量的“外国名曲”,比如印尼民歌《哎呀妈妈》,南斯拉夫电影《桥》插曲,《啊朋友再见》,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所以现在好多老人家去白云山唱歌也好,在下午的老人专场卡拉ok也好,唱的都是革命歌曲。有的人以为他们要复辟了,文蛤又来了。其实不是,不唱革命歌曲,老人家就没有歌可以唱了。

难道你叫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去唱《青花瓷》?这位著名的歌手,虽然走音兼吐词不清,但是无可否认,《青花瓷》这首歌真的好正。

想当年很多革命歌曲都很雄壮不过也粗糙,但是不妨碍这些歌曲的流行。流行的意思就是大家众人都会听会唱。

语录歌是那个年代的特产。我觉得语录歌应该记载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以前的歌词都是诗,有节律,有韵脚,但是语录只是一段文字,音乐家居然有本事谱曲,而且令这些歌曲流行,真是太犀利了。讲起语录歌,最流行的当数《下定决心》。一遇到什么难事,大家一定同声高唱。

而语录歌盛行的时期,最奇迹的是一篇《再版前言》居然被谱了曲,成篇文章变成了一首很长很长的歌。

世事无非轮回。以前觉得歌词必须像诗歌一样,有节律有韵,而曲则必须有旋律性。几十年后,无旋律,无节律,无韵脚的歌曲又再次成为了流行歌曲的潮流,真是感慨万分。以前的某些歌虽然音乐性欠奉,但是至少有内容,你知道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什么,现在那些无病呻吟的歌,真的不知道他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无厘头吧。

我还记得电台以前是有教唱歌的节目。好像这个节目叫做《革命歌曲大家唱》。老师唱一句,大家跟一句,最后完整播放给大家听。以前电台还有《每周一歌》节目,每个星期介绍一首好歌新歌。这些都是很好的音乐普及的办法。如果现在电台还有教唱歌节目,教什么歌呢?

讲又讲,电台的流行音乐打榜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很多的所谓上榜歌,我们是连听都没有听过,不知道凭什么上榜?据说上榜要使钱,也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

现在的电台节目,最值得吐槽的就是音乐。能够听到的电台这么多,但是除了深夜电脑打碟,白天很难听到一首完整的歌。主持人正式口水多过茶,很多时候节目从头到尾居然没有一首歌,有的话也是刚播完前奏就拉低播广告了。

电台的社会功能很多做电台的人都不知道。不信你去问问台长们。当然,【一个人的电台】的台长是深知的。电台的社会功能是报时,天气,交通,新闻,最重要的是音乐。至于主持人的话,在电台的社会功能中是最无足轻重的。尤其是今天,好多主持人无论话题还是观点,都是网上找回来炒冷饭的。我会上网,凭什么还要自找苦吃,打开收音机听你笨拙的演绎呢?

我的家里面虽然有十几部工作正常的收音机,但是我极少听电台了。因为好难找到一个可以连续听十五分钟的节目。我在家里开收音机只是作为无线电爱好者玩玩接收,内容不是收听的目的。倒是开车的时候,会时不时听听。但是马上又转听cd或者储存在u盘中的音乐了。电台收听率下降,是自作孽。怨不得网络。

革命不是粗糙的同义词。至少可以成为经典的革命歌曲都是很精致的。几十年后,还是记忆犹新的有小提琴独奏《金色的炉台》,我们广州的歌唱家邓韵演唱的《红色电话兵》,电影《海霞》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北京颂歌》。而六十年代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更是好歌不厌百回听,《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赞歌》等等。不得不提的还有《白毛女》的插曲《北风吹》。还有直到现在还非常流行广为传唱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

这些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词有诗性,曲有旋律性。通俗地说就是优美。

诗性和旋律性,这两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标准,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进入大陆的港台流行歌曲。

当代人好排斥雄壮。其实当年有很多进行曲也是好好听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人民军队忠于党》,《解放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等。

讲到革命歌曲,最有趣的是《春天的故事》。我不知道这首歌算不算革命歌曲,这首歌最令人称奇的是,歌词很一般,就像一篇作文,但是旋律性非常好。据说这首歌诞生的时候,也曾拿去打榜评奖,但是一无所获。也许就是受到歌词的拖累。但是总设计师逝世的时候,全国的电台都不能播出任何的文艺性的内容,这首歌成为了唯一反复播放的歌曲。其后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一直到现在。

我总是觉得,无论革命歌曲也好,其他的歌曲也好,旋律性必须是第一位的,音乐的内容并不是歌词,而是旋律。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歌词只是为了歌唱者有音可发而存在。我这个观点比较极端。不会有太多人会认同。

我们听外国歌曲,英文歌可以听个大概,但是法语歌,德语歌,非洲很多不知名的民族的歌,我们根本听不懂,更不要说听意大利的歌剧,能够听懂歌词的除了意大利人就是演唱者本人了。但是听不懂歌词对我们的欣赏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不要说外国歌曲,就是中文歌,我们一开始能够完全每个字都听得清的也不多。音乐征服人的力量在于音乐的本身,歌词应该是第二性的。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电台】的歌好听,问我是什么歌。其实很多歌我都是不知道歌名和歌手的。我只是在合成的时候,找到旋律性贴合的,情绪合适的歌。这里说穿了自己,真是不好意思。

讲到歌词,不得不说的是粤语流行歌曲的歌词。旧时粤语流行歌的歌词都很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歌词的平仄韵律与曲浑然天成。这里头很有学问。以前的粤语填词人都有很深厚的诗词格律功底,而且是从小听粤剧粤曲长大,耳濡目染。现在新作的粤语流行歌曲很多唱的拗口听起来“摁”耳,那是因为用普通话来填词,用粤语来演唱,真正是非驴非马。

现在也很流行翻唱革命歌曲。用温暖柔软的声音来再现革命歌曲的旋律,而淡化了歌词的色彩。这是年轻一代的歌者,用他们的方式来抚慰逐渐老去的一代人渐冻的心灵。

一个时代的歌是一个时代人生的声音路标。唱《小白船》,《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是我们的童年。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那是我们的青年。听许冠杰,那是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的年代,听《光辉岁月》听四大天王,那是充满希望的年代,听齐豫齐秦的年代,我们再度陷入迷惘,听周杰伦,我们感到重新进入一片新的未知。走过一个个声音的路标,我们就是这样慢慢长大,慢慢变老。

感谢大家的鼓励,为了音乐我今天又入手一副耳机了。我家里什么都不多,只有耳机多。

生于那个时代,老于这个时代,音乐一直陪我们走过。音乐将继续陪我们走去。或许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唯一不能放弃的是音乐。

各位正在收听的是【一个人的电台】。陈扬祝大家——

好人好梦。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