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水浒好汉青面兽杨志,也能被轻易麻翻

 剧透历史 2020-10-01

从宋代开始,在各类笔记、小说、话本、戏剧和唱词中,蒙汗药都曾广泛出现。到了明清小说中,蒙汗药更是为人熟知,在《水浒传》、《施公案》、《海公案》、《彩环曲》、《隋唐演义》和《七侠五义》之中,蒙汗药是出场率最高的一种“奇药”。

在《水浒传》中,蒙汗药就出现了十几次之多,例如青面兽杨志,在黄泥冈上一样被蒙汗药放倒,导致他押送的十万贯生辰纲被晁盖吴用等人劫走。此外,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一众猛人,都曾被蒙汗药放倒过。

由于文学作品的不断渲染与建构,蒙汗药声名大振,无人不知。那么文学作品中的蒙汗药真的存在吗?怎么制作的?又怎么解呢?

书中描述,中了蒙汗药的人很快就会昏迷,短时间内无法醒转,而且在苏醒后则对这中间经历的事情浑然不知。听起来,这很像现在医生做手术时所用的麻醉剂,事实上蒙汗药的前身就是麻醉药。

历史上最著名麻醉药首推三国时期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据说服用麻沸散后,病人会迅速昏睡,就算开刀刮骨也没有丝毫感觉,这与蒙汗药的描述十分接近。

可惜,麻沸散的药方已经失传,但流传的一个版本中含有曼陀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众“入麻药”,药性与麻沸散十分相似,“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

李时珍的记载,说明曼陀罗在明朝作为麻醉药已经被普遍使用。从药性特点来看,曼陀罗与蒙汗药十分接近,可以基本肯定,曼陀罗即为蒙汗药中的主要药物组成。

这么看来,蒙汗药是真实存在的,它到底有多厉害呢?清代的《刑案汇览》及《驳案新编》记录了大量清代真实案例,其中就有利用蒙汗药作案的记录。

乾隆三年,安徽霍邱县有个叫王贤玉的,收养了一个继子叫王引。王引与王贤玉的亲儿子王二汉、王三有矛盾,于是买了一包蒙汗药准备报复。这天夜里,王引偷偷潜入二人房间,将蒙汗药涂抹在了王三的重要部位上,然后阉割了王三,王三酣睡如故。但王二汉却不知怎么被惊醒,王引慌乱之下将蒙汗药抹到了王二汉的口鼻上,将其也放翻了。

从这个案例来看,蒙汗药不仅混在酒菜中吃下去会导致昏迷,而且抹在身体上就能实现局部麻醉,抹在口鼻处吸入体内也能让人麻醉。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其中的蒙汗药比《水浒传》中描述的蒙汗药要厉害得多。

看来,蒙汗药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元代的《黑旋风双献功》中,蒙汗药都是下到饭菜里的;明末的《水浒传》中,蒙汗药绝大部分是掺在酒中;到了清代,居然可以轻松实现局部麻醉,其效果已经不亚于现在的麻醉药了。

蒙汗药的制作方法现在已经失传,最早表明蒙汗药成分的为梅元实《药性会元》一书:“曼陀罗花、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曼陀罗花乃唐代前后自印度传入中国,全株具有麻醉性剧毒。

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但也有其他成分,比如草乌,还有可能添加了“押不芦”。“押不芦”是一种产自西域的植物,又叫“鬼参”,也具有催眠麻醉的效果。

虽然具体的配方不知道,但大体上也无非是浸泡和研磨成粉两种方法。文学作品的记载中,蒙汗药大多为白色粉末状,那就是研磨成粉了。

但是用酒浸泡在让人服下也同样可以起到麻醉的效果,宋朝司马光曾在其《涑水记闻》中说:“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蒙汗药配方已经失传,因此解药自然也没人知道。但曼陀罗毒性很大,一旦超量,就会有性命之忧。那么中了蒙汗药之后,该如何解毒呢?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只要将一盆冷水泼在中毒者头上,对方便会悠悠醒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药王孙思邈认为甘草可以解百药毒,自然也能解蒙汗药的毒,但要灌入极浓的甘草汁才行。

现代医学表明,甘草含有葡萄糖醛酸、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等成分,可以通过结合、附吸作用以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进行解毒。另外一种说法是,饮之以浓茶,又与黄连解毒加石膏汤,二三日乃醒。

当然,如果是现代人中了蒙汗药,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医院处理,打个120就能解决。

综上所述,所谓的蒙汗药其实是古人对麻醉药的一种统称,其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草乌等具有麻醉毒性的植物,或拿来泡酒,或研磨成粉,都可以起到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效果。

我想,最先发明这种药物的人可能是为了救人,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绿林好汉为非作歹的工具,成了采花贼手中的不二法宝,一味本能济世救人的“良药”最终变成了害人不浅的“毒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