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旅(17)之首博之“园说”展

 七烟 2020-10-03


20190724,首博的策展水准,请放心。这次展,皇家园林、坛庙等为代表的北京古典名园,角度估计令不少展迷很感意外、有趣,首博就是这么会玩儿。

身边的这些景致,其实平日里关注得并不多,至少是没有主动地去了解和体会。如果有专门的介绍推过来,如这样在博物馆里系统地了解一下,当然是件快意之事。

首博的随展介绍,其文字精炼且优美,图示制作精良,一看就出自高手——用最少的文字将事情说清楚,这并非易事,见功力。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平地山海 溯自辽金”、“坛庙相望 天人合一”、“三山五园 移天缩地”、“百年公园 旧貌新颜”四个单元。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北海公园(元)、景山公园(明)。




汉白玉座石雕山子,清




景山万春亭老宝顶

万春亭建于清乾隆,是当时北京市中心最高以及最佳的观景点,万春亭宝顶则是这个至高点的亭尖。

在2006年的大修中,万春亭更换了新琉璃宝顶,矗立在紫禁之巅的老宝顶终于“退休”,仍可见雷击时留下的烧痕。



此宝顶,在2019年12月首博的“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上,又有见。




景山寿皇殿宝坊匾芯




九坛八庙

散落于京城的这些景致,对一般人而言,只是都城众多古迹中的一份子而已。而经以上的介绍,方知这其间的关联以及背后的具体承载。真的是涨姿势啊。

九坛八庙,再细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先蚕坛;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孔庙、历代帝王庙。

坛没顶,祭祀自然;庙有顶,祭祀人文。

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和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呈现“左祖右社”的规制。

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明嘉靖在安定门外建坛,改筑先蚕坛于西苑。如今的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是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

奉先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钟表馆设在奉先殿内,2019年迁出奉先殿。奉先门南侧的南群房区域,改设为新的钟表馆。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传心殿是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的建筑。“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由学识广博的大臣轮流侍讲,精选名篇阐释其义,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寿皇殿,位于北京景山公园正北面,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

堂子是满洲旧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光绪年间将堂子移建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溥仪逊位才结束。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




“大驾卤簿”图轴

中国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最早由仪卫扈从演变而来。蔡邕书中曾记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汉代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各有定制,并非为天子所专用。

卤簿制度确立经过了一千多年的过程,直到乾隆十三年才形成定制。

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有着「明制度,示等级」的功效。大驾卤簿列为第一等礼制,自乾隆十三年开始,清朝便将卤簿仪制分为四个等级,即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及骑驾卤簿。

皇帝祭天时的仪仗称为“大驾”,因此皇帝祭天时所使用仪仗队伍便称为“大驾卤簿”,用于祭天、祈谷、常雩等最为重要隆重的仪,是最高等级、随行官员和护卫人数最多,仪仗和乐舞也最为齐备的卤簿。,

常雩(yu),礼制名,中国古代帝王祈雨的制度。自汉代即建雩坛,历代相沿。清代雩祀分为常雩与大雩。乾隆七年定,孟夏择日于圜丘行常雩礼。初, 常雩例为中祀, 乾隆朝改为大祀。

如常雩后不下雨,皇帝要遣官分祷于天神、地祗及太岁。如越七日仍无雨,祭告社稷坛。如七日后仍不雨,复告天神、地祇、太岁。“三复不雨,乃行大雩礼”。雩后如果下了雨,要报祀即“谢雨”;如果久雨不停,要祈晴;晴后,仍要报祀,叫“谢晴”。

此上画轴为即乾隆十三年,天坛祭天后绘制的“大驾卤簿”图轴。




银鎏金云鹤纹八卦圆熏炉

有人称之为“超级wifi”,很形象啊。




铜鎏金“夹钟”镈钟,清乾隆




竹篚

竹器,如箧。,后多用青铜制作。长方形带盖容器,表面带有纹饰或铭文,属于礼器的一种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以盛放丝帛,因此也称帛篚。

如今已不常见,在文庙祭孔大典、祭天等大型典礼上还会用到。




皇家祭祀供奉的牌位

从风雨雷电到山川大河,都有朱牌,唯一黑牌是北斗七星(右上角),由于是在夜间出现。




白釉刻花锦纹铏,清光绪

,古代盛羹的鼎,圆口、身长、有盖、上宽下窄、如杯,两耳三足,有盖,用于祭祀。与豆、簋等一起,常用于文庙祭祀。




白釉重环纹登

,形如今之高足盘,上为圆盘或碗形盘,下为高圈足,或者是高柄圈足,有的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圣门礼志》对在祭祀孔子礼仪中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礼器也,以荐




白釉刻花豆




白釉荷叶形盖尊




霁蓝釉刻花簋




藕荷釉刻花簠




天坛公园五色瓷祭器,清光绪朝

在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中,蓝色、黄色、红色、月白、白色五色祭器。按照古制要求,祭器必须严格遵循“礼神者必象其类”的原则,按照祭祀对象和等级的不同一一对应相应的颜色。

其中蓝色、黄色、红色、月白色祭器分别用来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古人将思想理念的内核通过实物外化的典型代表。

祭天祈谷用青(蓝);祭地(方泽)用黄;日坛赤(光绪朝用藕荷色),而月坛白;社稷、先农坛用黄;历代帝王先师,则用铜制祭器。




“畅观楼”匾额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以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为颐和园)五座大型园林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集群。

依托天然山水之形胜,荟萃南北中外风景建筑之精华,融政治、文化、宗教、水利、军事、外交等功能于一体,是中国数千年造园艺术的高峰。

畅观楼位于北京动物园(原农事试验场)西北部,建成于1908年初,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建设,是清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皇室长河行宫、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欧式建筑,也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夏日行宫。

慈禧乘船去颐和园,多次在畅观楼休息。楼正门即是慈禧赐名匾额——“畅观楼”。




兽面纹三牺尊,商代,藏于颐和园,一级文物

重器,这件兽面纹三牺尊,在慈禧太后万寿庆典时摆放颐和园排云殿二宫门前的露陈墩上使用的,彰显出皇家威严。

“万字头号古铜兽面出戟花觚一件”,啥意思呢,当时视为花觚吗?器物上的标签,1950年的登记,为“古铜三身敞口大瓶




错金鸟尊,战国至西汉

在《西清古鉴》中,名为“汉天鸡尊”?

两足的禽类,尾部加上了一只小兽,构成三点稳定支撑,这与那件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鸟尊,形制类似。

三足乌是很有趣!可总觉得这只三只脚的肥鸡,很古怪……有人笑称,这只鸡要给烤了吃,就赚了,又肥,还多一鸡爪子……




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清康熙




桦木根拼攒宝座

桦木根宝座是利用树结的天然形状,加处理而成。园林的精粹在于融合天地山水,这种桦木根宝座的造型正是浓缩了园林的精华。取自天然而自成天趣之物,相比富丽堂皇的工艺品,平添了几许清新质朴之气。

树根家具在选择材料时,所耗物力超过非树根材料制作的同样器物,用料阔绰,一点点拼起来,还要保证整体造型的自然流畅。这种形式的宝座,符合园林陈设特点,追求山水之间浑然天成的一种意趣。




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

称为“清宫第一榻”。皇家室内陈设,紫檀木质地。体态硕大,两侧和背部共有七扇围屏。

正中的三扇围屏高高耸起,其上镶嵌有九条画珐琅龙纹,将紫檀木深沉的色调与画珐琅细腻柔和的质感结合起来,既雄伟稳重又富丽华贵。




青白釉暗刻凤纹玉壶春瓶,元

围着这瓶子拍了半天,还是没有拍出来暗刻的凤纹。




青花枝番莲瓜果纹梅瓶,明永乐

通体纹饰,肩部绘蜜桃、石榴、荔枝、枇杷四季瓜果,腹部绘缠枝蕃莲纹。色浓重青翠,青花呈现出铁锈斑点,整体看起来犹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晕散自然。

仪态端庄大度,正襟危坐,标准器,皇家范儿。




灰蓝釉出筋橄榄尊,清雍正

以前没见过橄榄尊这个器型,此次真的是开眼了。




粉彩夔凤穿花纹蝶耳尊,清乾隆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清嘉庆

瓶口处口沿外翻,相比于规整的瓷器烧制更加困难,成品率非常低,更显得珍贵。在器物的颈部绘有西洋缠枝花,腹部绘制八仙庆寿图,人物绘画细致,寓意福寿吉庆。

所谓“垂云瓶”,则指口沿外翻垂下,菱形花边,成垂云形。长颈,附双兽耳,颈下外展,阔肩,鼓腹,圈足微外撇。也称“云口瓶”。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龛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一级文物

缂丝工艺,一寸缂丝一寸金,大家都懂的。这幅无量寿尊佛像,长7.5米、宽4.5米,体量巨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织造。

上方正中的位置是蝙蝠形状的祥云,寓意福气吉祥。在祥云周边是八位姿态各异的天仙,捧有供果。中间的三尊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摩尼佛和弥勒佛,下方是迦叶和阿难以及十八罗汉。

右侧罗汉群中,一位戴草帽俗世居士模样,据说此人即是乾隆本人,真会玩儿哈。

整幅缂丝做工精细,颜色艳丽,并且有乾隆皇帝的五方印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一级文物

美籍荷兰裔画家华士胡博(Hubert Vos),于1905年受清政府邀请为慈禧绘制。画面上的慈禧看起来只有三四十岁的样子,她想要的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写意肖像,而非写实。所以华士胡博根据要求,将画像的眼睛和鼻子等处的阴影去掉,又进行了面部修饰。

并非西式的那种完全透视的技法,亦无自然的阴暗变化,基本上是中式绘画的调调,包括背景全是中式的陈设。

此画像于1933年与文物南迁,1951年返回颐和园。




民国时的参观券。

仔细看,更有些意外。一是,估计还是1928年之前的北洋时期的,因为印制着“北京市”,1928年之后首都移至南京,而北京即改名北平;二是,那个时代都竟然有了通票,号称“北京市名胜联合游览券”。




两位穿着旗袍的民国女子,尽显时人优雅之风韵。




铜制鎏金编钟,一级文物

为明代所制,造型完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印度回归,是天坛现存唯一一枚明代铜鎏金编钟。




结语及照片墙

北京的普通人在京城各处的留影。世事变迁,历史不就是以前、现在以及将来吗。不过中国的历史里,皆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常百姓是难寻踪迹的。

所以,这次的策展人,最后是要胳肢您一下吗?……


►►感谢您的阅读!

►►还有其他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