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孩子所学的东西比我们当年学的要难多了! 真的是这样吗?陷入深思中。 【一】不是知识本身变难了,而是知识更加趋于结构化。 如果你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这样的几个变化: 1: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 2:在考试时卷面的文字量明显增加; 3:教材本身,逻辑思考的内容明显增加。 这三个变化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或许大家看到的只是难度的增加,但是在难度的背后,需要做到的是学习方法的升级。 孩子现在所要掌握的知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只靠记忆、背诵就能够拿到高分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知识的结构在脑海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才能让我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得以灵活变通。 思考,永远比记忆更重要! 【二】你不是学不会,你是不会学。 很多家长都可能面临着孩子发生这样的变化: 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好像自控力跟着变差,情绪也很不稳定,学习效率也不高,成绩不稳定的情况居多。 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表明您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够高效。 如果孩子到了四年级以后,依然靠着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那他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吃力了。 多少家长和孩子在成绩下滑后,不关注学习方法和态度,反而各种施加压力、疯狂补习、陷入题海训练…… 作为普通的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一方面是由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 前面和大家讲到的三个明显变化,其实可以凭借同一种学习方法来应对——学科思维导图学习法。 【三】学生的学习无非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萃取、应用。 理解、记忆、萃取、应用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并没有做到全方位的学习。接下来就给大家说一说关于这4个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用思维导图学习法来进行训练。 理解——结构与关键词提取训练 我们来一起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 事证实明了当你看这完句话之后才发字现都乱是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就是大脑的独特理解能力了。 第一,大脑对结构性的知识更易于掌握和理解。 第二,大脑进行内容分析的时候,会把复杂的事物拆分成多个小单元。 其实,大脑的这个特点是与我们的学习方法非常吻合的,大脑的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成分的知觉。 就像刚才的那段话,我们是如何能正确理解,这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个正确的结构习惯,并且文段的“小单元”是易于辨识的。 举两个例子,关于《九一八事变》应该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学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并且看似不完整的关键词,却丝毫没有对我们理解知识产生任何影响。 绘图:袁浩 这张图片,是学员的化学课本,在课本的一角,把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整合结构,简化内容,让学习理解变得更加轻松。 绘图:徐一鸣 记忆——图像思考法 除了简化内容,思维导图的形式也是非常好的记忆工具。利用插图、颜色、位置等手段,增加了大量的回忆线索。这张图,是一个演讲构思的草稿。看似图案很多,但是画起来一点也不难,每一个小图案,每一个颜色,都是能引发回忆的重要途径,可以轻松做到“画完即背完”。这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课文以及脱稿演讲等方面也有帮助。 这种结构化+图像化的记忆方式,也比复读背诵、抄写背诵等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更轻松,更高效。 绘图:袁浩 萃取——结构化思考 在将知识进行梳理、简化之后,结构化的思考也是有必要的。这张图是陈虹宇同学的复习笔记思维导图。看似复杂,但将整个电磁板块的知识内容都做了一次结构梳理,这样的复习,不单单是对内容的再次巩固,也是对知识结构的重新掌握。 很多“聪明的孩子”一看到考题文字,就知道要考什么,这样的能力是如何训练的呢?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结构化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能够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提取脑海中的知识内容。 绘图:陈虹宇(高考成绩686分) 下面这张图是把数学的解题过程转化成了笔记形式。看似“多此一举”,但是并非每一道题都要这样做。学习数学的思维是很抽象的,很多同学没有办法快速理清思路。有了这样的梳理,在每一道典型题下面,梳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锻炼数学思维,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快速提取出相应的解题模型,也是非常高效的方法之一。 绘图:张曼琳 应用——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除了具备逻辑性之外,其实它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呈放射状的。根据这一特点,在举一反三、思考追问的同时,结合思维导图会起到很好的拓展思维的效果。 再比如这张图,借助思维导图放射状的结构形式,8分钟进行发散联想,快速构思写作素材,最后加以整合,快速形成文字,可以大大提升写作效率。避免残文、跑题、没素材的现象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