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的怀恋 | 作者:李冬梅

 大河文学 2020-10-07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农家的秋天,永远都是一个字“忙”。可今年的秋天,因为土地的流转,第一次变得清闲起来。清闲的甚至让人怀恋那些年的秋天,那忙碌的劳作,那疲惫的耕耘,那甜蜜的收获。

比起五黄六月的麦收季节,秋天的忙碌永远都是那样有条不紊。尽管大豆叶子黄了,串串豆荚鼓嘟嘟的,仿佛要炸裂开了;尽管芝麻叶子落了,排排芝麻穗已裂开了口,点点芝麻粒似乎要蹦将出来;尽管花生熟了,被馋嘴的老鸹偷衔去了不少;尽管红薯也撑裂了地皮,露出硕大饱满的果实;尽管柿子像红灯笼一样,炫耀在枝头,引来鸟雀的哄抢;尽管地里所有的庄稼,都不约而同地宣告成熟。先收什么,再割什么,最后再摘什么,农家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忙而不乱地收获着秋天。正像妈妈所说的那样:秋收收秋,收一样少一样,不急,慢慢来。

再怎样不急,可节气不等人,俗话说: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更何况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因为要赶种麦子,一定得先把土地腾出来,于是掰玉米永远是秋收的重头戏。

秋天的庄稼地里,所有的玉米都脱去绿色的外衣,换上了一件黄马夹。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擎着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像精神抖擞的哨兵,昂首等待着农人的检阅。掰玉米这项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却很累人。一字排开,一人二行,一手握紧玉米棒,一手用力往外掰,左右开弓,边走边掰,掰下的扔成一堆。尽管秋阳不比夏日那么毒辣,可钻在四周都是玉米秸的地里,密不透风,汗水和着玉米秸的浮尘,一会功夫保准个个大花脸。何况玉米叶子划在脸上、手上,也难免伤痕累累。没有其他声响,只听见满地“咔嚓,咔嚓”掰玉米的声响。有人前边掰玉米穗,有人后边砍玉米秸,很是费一番功夫,一块地的玉米才能全部采摘下来。

拉玉米的活也不轻,以前机动三轮车少,原始的架子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先把车厢装满,然后装满各种编织袋,堆放到车顶,满车堆得像座小山。一块地来来回回得拉上好几趟,运回去的玉米堆放到院子里,几乎占据了大半个院落,于是院里又隆起一座小山。

当然,最后一件收尾工作就是剥玉米。拎起一只玉米棒,把外边的皮剥开,露出里边黄灿灿的玉米穗,皮是不能全部去掉的,还要留下三、四片,以便能把剥好的玉米挂起来。于是一天的忙活,大都是前半天在地里掰,后半天在地里拉,于是晚上的时间就用来剥玉米。

等到吃饭的时候,不做饭的都很自觉地围坐在玉米堆前,开始剥玉米。吃过晚饭后,全家上阵,无论老少,全都围坐在这座“小山”前,像愚公移山一样,开始一个一个剥玉米,玉米皮放一堆,剥好的玉米棒放一堆。

秋天的夜晚很是凉爽,灯光静静地泻在院子里,墙角地秋虫在低低地吟唱。家里如果干活的人多,你说个云话,他讲个趣事,干起活来也不累。最怕家里人手少,大家都只顾埋头干活,再加上白天累得慌,剥不了多长时间就瞌睡得东倒西歪,再看看那座“小山”,赫然才空出一小角。不过,在大人严密地“监督”下,不到点是上不了床睡觉的,也只能偷懒“磨洋工”了,这一干就是后半夜,累得人都不知咋爬上床了。

剥好的玉米当然要全部挂起来,房檐下的椽上已拴好了铁丝线,左右两根。于是有人整理,有人提送,有专人在铁丝边张挂玉米。五、六个为一提,多了少了都不宜。挂玉米是项技术活,得转了圈地搭挂,左一提,右一提,左一压,右一挤,得挂紧实,松了容易中途散架。就这样,满院的房檐下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秋天喜悦地栖息在农家的院落里。

玉米收到家里,接着就是一系列平整土地的工作。砍玉米杆,抱玉米杆,刨玉米根,往地里运送沤好的农家粪,撒肥料犁地,平整土地,浇地保墒,拌种子播种.....不知怎的工作总是一项接着一项,没有一天清闲。后来每读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时,我总是深有感触。那时,一天到晚都忙在地里,甚至有时赶不回去吃饭,记得爷爷常常挑着担子,把饭送到地头。

玉米收到家,等着平整土地的空档,腾出手,喘口气,偷空把大豆割了,摊到路上暴晒;把芝麻砍了,束成一小捆一小捆,摆在空地上晾晒;把花生刨了,摘成一颗颗,铺在屋顶上哂干。秋天的活就是那么多,那么碎,不过看着满院晾晒的丰收果实,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只有麦子种到地里,这一季的忙碌才暂告一个段落。刨红薯,摘柿子,晒棉花……农家的秋天,一天天在忙碌中流淌,全然没有诗人伤秋悲秋的感慨,有的只是喜悦和舒心。

那时的我们会有一个长达一个月的秋假,每天跟着大人们在地里忙碌着,既有欢畅,也有抱怨,但玉米香,柿子甜,红薯面,足以抵消一切一切的劳累。秋收,把劳作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付出的苦涩,得到的甜蜜,深深印在心里。劳作,让人明白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学会了生存的本领。

回想儿时的秋收,那是无尽的繁忙劳累。而现在的秋收,却是机械的比拼竞争。秋收,不一样的年纪有着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特征。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秋收这项工作对农民来说,永远是不变的忙碌主题。

秋还是那个秋,只不过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萧瑟秋风又起,只留下清浅记忆,绵长回忆。

作者简历:李冬梅,河南济源济水一中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写作。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