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简句: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 (1)、柯雪帆《伤寒论选读》:攻下后,身热尚未退尽,剑突下有重压感与疼痛,提示病情有所加重……如不仅有心烦还有腹满,卧起不安的,提示不仅有余热留扰,还有比较严重的中焦气滞,故不仅要清余热,还要理气泄满,宜栀子厚朴汤;用丸药猛烈攻下之后,身热尚未退尽,有轻微烦躁,提示既有余热,且峻下后脾胃阳气受损,宜既清余热,又温中阳,栀子干姜汤主之。此烦乃胃气不和之症。……栀子厚朴汤之枳朴小于大承气汤而大于小承气汤,可见腹满气滞之严重,……栀子干姜汤,既能清热,又能温中,常用于脾胃寒热错杂证。……鉴别:承气汤证之实热烦躁、三阴证之阴躁,本证为余热轻证(温病中为初入气分轻证);实热烦躁为重证,见蒸蒸发热,腹胀满,便秘,谵语;阴躁为虚寒危象,无热恶寒或假热,神情淡漠或昏睡,脉微细或沉伏。临床运用:用于病邪已过皮毛,尚未深入脏腑,停留于胸膈部位之证候,温病中卫分已罢,初入气分之轻症。近年用于肠伤寒、副伤寒、肝胆湿热黄疸、痰热内扰型病毒性心肌炎,栀草豉汤用于食道炎,栀姜汤用于郁火胃痛。 (2)、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余热留于心胆胃脘(统称胸膈)……外感病经治之后,高热已退、余热停留…… 医案:心胃郁热——某,女,37岁。心中烦,懊侬,不能控制,须跑到屋外方得小安。脘腹胀满,如有物塞,脉弦数,苔黄腻,便秘尿赤,心胸郁热,下及于胃,栀9枳9朴12,1剂愈。——《伤寒挈要》 (3)、类聚方广义: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世医谓病不解,犹用三承气,长沙氏所以有是等方法,措治之间,最宜注意。 (4)、汤本求真:枳实主治结实之毒。谓治心下肋骨弓下(似柴胡之胁满而甚)及腹直肌之结实也。其作用有似芍药。芍药主结实拘挛,枳实则结实较优,拘挛较劣也。旁治胸满腹满,又似厚相,而枳实以结实为主,胀满为客;厚朴以胀满为主,结实为客;至于治食毒或食毒兼水毒,则枳实与厚朴共之。 (5)、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在病机上比“胸中窒”、“心中结痛”更重,故去香豉之轻浮,加“破结实,除胀满”,除“心下急,痞痛逆气”之枳实,和“消痰下气”与“腹痛胀满”之厚朴。 医案:某,伤寒后,外邪已解,积热郁于胸胃,则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身热不去,热结不解,变故多矣。厚朴6炒枳壳6栀6豉9——范文甫医案 医案:某,29岁,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即抑郁满怀,产后坐月期间,因吵架遂感心胸满闷,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矢气后稍舒。病延三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加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嗳气频作,不欲饮食。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及胃脘,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栀朴各12枳16,5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之声,心情转佳,嗳气消失。又称大便稍干,加水红花子10大黄1,又服3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又予丹栀逍遥散2剂。——刘渡舟医案 (6)、刘渡舟: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 (7)、胡希恕: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8)、曹家达《伤寒金匮发微》:栀子以下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则大便通而上烦下满除也 (9)、金鉴:下后满而不烦者有二:一为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下之;二为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姜半甘参汤温之。烦而不满者也有二:一为邪热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为懊侬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今既烦且满,故卧起不安,然既无三阳之实证,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壅滞于胸腹之间,故用本方。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也。 (10)、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惟此不安非尽因烦,更因腹满,由胸及腹部位较深。……与66条之满有寒热虚实轻重之差也。下后腹满最易误认,若误为下之不尽而下之,固属失治,若误为虚满而补之,也属误治。 (11)、倪海厦《人纪》:此条和七一: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作比较,厚朴可以宽肠,生姜、半夏、甘草、人参都能健脾整胃,吃了病人会一直放屁,这只是发汗了以后造成的腹胀,只是胀满;通常大便堵到的时候有承气汤剂,虚满的时候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八七条是伤寒攻下以后的心烦,腹满不一样,除了心烦,腹满,还有卧起不安,心中躁烦,就是上焦心肺的地方,用栀子来除烦,去虚烦产生的虚热,腹胀满的时候用厚朴,厚朴把脾脏的湿移到肠间,可以排气,把所有的肠气通通排出来;枳实这药可以去结实,结实就是东西结成一块,实际上,枳实并不是把它打散,也不是把它排出来,因为肠子里面已经有干燥的大便,大便干了跟肠壁黏在一起了,遇到这种情形要靠枳实,枳实可以把肠子打开来,肠一宽起来,让肠壁的黏液增加,燥屎就会离开来,枳实的功能在这里,所以大小承气汤都有用到枳实,枳实除了可以把肠的结毒去掉以外,连胸腔的结毒也可以去,所以枳实不单单是打开肠壁,枳实这药一片一片的、一圈一圈的,切出来像肠壁一样,连血管、胆管也可以扩张起来,所以心脏病的时候,会用到枳实,枳实专门打开通道、去除”管子”里面的脏东西,【本草】写枳实去”结毒”,结就是有东西:在胸闷、胸痛、胸满的时候,张仲景一律去白芍用枳实。枳实也长得像心脏,把心脏通到小肠的血管打开,如此大肠小肠的蠕动就会增加,所以承氯汤会用到枳实。 “栀子厚朴枳实汤”没有用到大黄。因为并不是大便结到,它只是一部份结到,小小的一点点结到,所以吃了这药也是从大便排出来,因为没有大黄,所以不会拉肚子,只是大便上很好而已。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厚朴四两炙,枳实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枳实厚朴的量一样,栀子用五六钱,枳实用四钱,厚朴也用四钱。本方的主证是虚烦腹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承气汤”是表里,一个是虚满,一个是实满;此条还有卧起不安的现象,这是属于病后调理的药,会用到这药都是生完病或生的中间,因为肠胃的吸收力不是很强,造成有虚但是又看到部份的实的状况下用的汤剂。 伤寒论古今研究:词解 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由胸中窒塞进一步发展而成。(后学按:此“心中”即为胸中,非为心下(胃脘)。) 【释义】本条示热扰胸膈,心中结痛的证治。太阳伤寒应当汗解,若误用大剂泻下,不仅病邪不解,反而徒伤胃气,邪热乘虚内陷,留扰胸膈,气机壅滞,则心中结痛。较诸心烦懊侬、胸中窒塞等证为重。所谓“未欲解也”,非表证未欲解,乃无形邪热不因大下而解,结于心中则心中结痛,形之于外则身热不去。病情虽较前两条为重,但病机相同,故仍用栀子豉汤治之。 【选注】成无己: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胸空者为欲解。若大下后身热者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为热客胸中为实,是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是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解也,与栀子豉汤以吐除之。 柯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侬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384 程应旄:痛而云结,殊类结胸,但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因下而结,邪仍在于表,故云未欲解也。 张志聪:此言外邪未尽,而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能解表里之余邪也。肘后方用淡豆豉,治伤寒,主能发汗。 徐赤:大下后身热不去,而心中结痛者结胸,结胸中为实,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为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六七日为当解之时,而犹为虚烦,故曰未欲解也。栀子豉汤利其升降之气,则结消而热散矣 吴谦: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大下之后若身热去,心胸和,是为欲解矣,今身热不去,邪仍在表也,心中结痛,过下寒里也,故曰未欲解也。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岂尚有身热结痛而不尽除者哉。此仲景立两难治法,其妙如此,余可类推矣。 吴坤安: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此病发于阳而误下之,外热未除而内热又结于心中,故结痛,栀豉所以宣通热邪也。 李荫岚:伤寒五六日不解,或作再经,未必遽传里也。若大下之,身热不去者,遗邪于表也。中心结痛者,陷邪于里也,故曰未欲解也。此下早结胸之轻证,故不用陷胸,而用栀子豉汤,以清宣表里也。 【讨论】对本条身热不去的认识,大多数注家都认为是表邪未尽,而徐赤则认为“虚烦为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乃胸中热邪郁结,形之于外的一种反映。栀子豉汤证有心烦,心中懊侬,胸中窒和心中结痛之不同,反映了病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程度,总由无形邪热,扰于胸膈所致。故方治相同。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论火郁而心中结痛的证治。 【简释】“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是说感受外邪,邪气在表,误施攻下,表证仍在。“心中结痛”是大下之后损伤胃气之症。结痛不但有窒塞感,而且有疼痛感,是气滞血郁、郁而化火所致。心中结痛较第76条之“心中懊侬”,77条之“胸中窒”为重。根据“火郁发之”的原则,仍以梔子豉汤主之,外以透散表热,内以清泄郁火。 【方证鉴别】栀子豉汤证与大陷胸汤证 柯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侬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按:“水郁折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折者,逐导渗通之义。此乃热结心中,用栀子豉汤,火郁则发之也。”(《伤寒来苏集》卷三)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柯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侬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本汤火郁则发之也。程知:所结者,客热烦蒸所致,而热之散漫者,当连及表,故云未欲解也。 【讲义】伤寒五六日为太阳转阳明之期,若大下之后病已转阳明当即解。今热不在肠胃是未转阳明,徒虚胃气,身热故不能去,反以误下引邪入内。表证虽因下而解,心中则因误下而结,因结致痛,较诸心烦、胸窒尤重一等。未欲解也,言热不因下而欲解,非表证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治阳虚热证,非已解表证之热也【附注】阳虚证非如前贤所谓亡阳之虚证(体热不足),乃阳证中之无实毒者,统曰阳虚。如承气证为阳实,白虎证为阳虚,后皆仿此。心中结痛为胸部组织干 燥(如食道发炎等),用此方。心下痛为水与热结,用陷胸剂。 【习题】本条何以主五六日?下后何以热不去?本证当有表证否,何以知之? 姜春华《伤寒识义》:徐大椿说: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不用小陷胸?盖小陷胸汤证,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证,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 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身热不去]下后身热不去也,这是阳明之表热证。 [心中结痛]是邪在胸中而痛也,下后身热已去而结痛者,结胸也,可从结胸治之。下后身热不去,利犹未止而结痛者,过下里寒也,可用栀子干姜汤两解之。下后利已止而结胸者,多属虚热,宜栀子豉汤主之。 【按语】本方所治之胸痛,无论从任何方面检查,都没有寒证表现。 又:根据本节说明身热和胸中痛二证,也是本方治疗范围内的证状。陆氏认为胸中结痛当是食管病发炎癌肿之类,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本证的事实,姑录之,以备参考可也。 倪海厦《人纪》:都是余热未去,攻下了以后造成的,心中结痛者,不是心脏痛,是胃里面难过,也就是胃痛,伤寒论里面讲心就是胃,讲胃就是肠。刚刚讲的汤剂都是病后调理用的,不是用来治病的。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尤在泾曰:心中结痛者,邪结心间而为痛也,虽然结痛,而身热不去,则其邪亦未尽入,与结胸之心下痛而身不热者不同,此栀子豉汤之散邪澈热,所以轻于小陷胸汤之除实热也。188……周禹载曰:伤寒误下,则在表之邪,乘虛内陷,此结痛之所由来也。今以梔子消吐,设无香豉佐之,则虽吐,而在表之热不解,故本草称其主头痛烦闷,温毒发斑,得葱则汗,入盐則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利,得蒜则止血,生用发散,炒用止汗,为足太阳经表药,虽有散邪之力,终为五谷之属,非若他药专主表散,毫无裨益者比,故仲景以治误下吐汗后表散,其意良深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与上条,均重申栀子豉汤意义。上条胸中窒是虚,此条心中结痛是半虚半实。上条烦热,是热在内;此条身热,是热在外。此可看出梔子豉汤泛用曲当。梔子本治虚,亦可治虚而夹实,梔子本治内,亦可治内而兼外。胸中心中,两中字分广狭。胸中是浑言其全,心中是专指其所,或位胸中部位较高,心中部位较低,非是,结胸痛在心下,亦称胸,膈膜以上,均是中,何分髙低。有外证身热,不可下,此条所叙用下,即是有身热,于何见之,即于身热不去四字见之。不曰身复热,身反热,而曰身热不去。是言未下之前,身原有热。既下之后,身热不去,词意甚为明显。下而大下,邪当内陷,陷则为坏证。今心下结痛,是邪已半陷,身热不去,是邪又半未陷,以故此证邪为半陷未陷,证为半坏 未坏,适当病机出入间甚关键,此际再下不可,再汗不能,观前第六十条六十一条,两个下之后复发汗云云,义可瞭然。经论远瞩高瞻,不求之内外,而求之上下,游及于虚,从坎离交姤处,拨动机括,立决实为超超,上五芩证为太阳化水,此梔子证为太阳化热,二证均由太阳传化转变来,故二证或兼太阳残余证。本条冠首明标伤寒二字,以醒眉目,明明是较量外邪传未传,化未化,转变未转变,而假时髦家必欲批向膈膜紧缩,食管窄狭,将外因解作内因,与经论全书意义何关,于本篇,本栏,本条,意义又何关,学者当深求实际。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这条是栀子豉汤的特殊证,一般栀子豉汤无心中结痛,而这里有,怎么叫结痛呢?是正在横膈膜上收缩在这一点上痛,心中结痛非栀子豉汤不能治,“未欲解也”是想解而解不了的意思。 只有一个心下结痛证,无其它症状,无寒,无热,无虚,无实,无法辨了,是专证应当用真心药,这条很难诊断,也是用各种方法以后才能知道。(后学按:此解刘师最妙。)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注释】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提要】辨热扰胸膈,心中结痛的证治。 【分析】太阳伤寒应当汗解,若误用大剂泻下药,不但身热未退,而且自觉胸中支撑结闷而痛。可见病情并未解除,而是外邪入里化热,留扰于胸膈之间,气机壅滞所致。其程度较“胸中窒”为甚,但病机仍属热郁胸膈,气机阻滞,故亦用栀子豉汤治之。 心烦、心中懊侬、胸中窒、心中结痛四症是栀子豉汤证不同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的表现,皆由热郁胸膈所致。仅程度有不同,其中心烦最轻,心中懊侬甚之,胸中窒又甚之,心中结痛最甚。 上面三条都有误治过程,如“发汗吐下后”、“发汗若下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等。说明栀子豉汤证的成因可由误治后,邪热留扰胸膈而成。但本证也有不经误治,外邪入里,热郁胸隔和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邪热留扰胸膈所致的。故临床只凭郁热在胸而见心烦、懊侬、胸中窒、心中结痛等证断定,不必拘于是否误治。 【选注】柯韵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燠侬 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伤寒来苏集太阳篇》 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溫病」熱未解而兼胸中痛者之治法。 解曰:「傷寒」五六日之熱,經大下之後,身熱仍不去,轉而心中結痛者,熱鬱於胸腔食道間,無欲解之機也,宜以「梔子豉湯」清胸中之熱以治之。 「傷寒」為外感病之總稱,不專指「太陽傷寒」項強身痛發熱惡寒無汗之「傷寒」。 本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乃指「溫病」。否則表邪未解,遂用大下,不變證百出耶!最低限度,亦必成為「結胸」,或利下不止。 「溫病」之熱,為產熱機能亢進,熱自裏發,內外皆熱,下之可去其裏熱,故前人有「『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之說也。「溫病」經下之後,身熱不去者,即下文「未欲解也」之表熱仍未因下而解也。下後傷其陰液,致胸腔食道等之黏膜發生乾燥,引起炎症而作痛,較上條胸中窒者更加重之,且亦有煩熱不得臥之證狀,條文中雖未指出,於湯方中可以推知之。胸中窒,心中結痛,病灶部位相同,病理亦同,彼用「梔豉湯」,此亦可用「梔豉湯」。痛雖較窒為重,「梔子豆豉」亦能止胸痛,本經稱「治瘡瘍」,震亨稱「治熱厥心痛」,且其清熱之力,即有消炎止痛之效,痛較窒雖重,仍可用也。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數,或數;舌當紅。 本條之針法:曲池Τ、合谷Τ、足三里Τ、間使Τ、內關Τ、膻中Τ、巨闕Τ(巨阙穴:该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阐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解,热邪内陷,自觉心中结痛。一般热邪之内陷,多由表邪之内侵。今患者胸中虽觉结痛,而身仍发热,外无表证是身热由内热引起,非表邪所致。考心中结痛,则较胸窒为重。轻者窒塞不通,重者凝结为痛。按胸中结痛与结胸证颇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病因病理之不同,而症状表现上亦有所区别。结胸证,是误下之后热与水结,为有形之物质,郁结为痛,故按之心下石鞕,痛不可近。宜用大陷胸汤,逐水荡实。栀子豉汤证,是误下之后,余热留滞胸中,故胸中结痛。宜用栀子豉汤,清热宣郁以止烦痛。本病之证候从表面看,又似与小陷胸证相似。但小陷胸证乃心下痛,今结痛在胸中,患病部位不同。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为进一步补充梔子豉汤证。 太阳“伤寒五六日”,按传经应到少阴厥阴了,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可见下前身也热,说明五六日邪应入里还有表证。大下里热,热邪亦要內陷,故“心中结痛”,比77条又重一些。“未欲解也”,沒有欲好之症,这是里气伤外邪內陷,亦应用淸热除烦。 77条是“发汗若下之”,汗出邪已去一部分,余邪內陷。 78条“伤寒五六日”未发过汗,还有表证,卽大下,有两种结果:(1)可能身热已去,而愈;(2)“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若形成结胸,卽外邪全部內陷,是最重之证。或大下后身热不去,未形成结胸,“心中结痛”较轻一些,热邪散蔓的未全结胸,故只用“淸热除烦”可愈。故此条此77条重。 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有二种结果:其一,为下后热去而兪;其二,为下后热不去。又有二个可能,若为重症则形成结胸,其轻证是邪热部分內陷;因其外部尙有余邪,未能全部陷于胸中,出现“身热不去,心中结痛”,但比77条的“胸中窒”重时的外邪较重,因77条是因“发汗后若下之”,而本条未有发过汗,且伤寒六七日是寒邪化热期。以上三条是量变,质沒变,故均用梔子豉汤。如质变了为结胸者,则不用此汤治之。 伤寒论现代解读:解读 76,77,78三条都是栀子豉汤证,尽管临床表现不同,其病机都是热扰胸膈;其病因都是误用汗吐下法之后,余热留扰胸膈而成。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未经误治发生热扰胸膈的,如太阳病表邪刚刚传入里的初期,或者阳明病刚刚开始还没有达到高潮时都会出现烦热不眠、胸中窒闷等症。杂病中热郁气滞也会出现虚烦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因此在临床事贵在掌握病机,不应拘泥于是否误治。 78条“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与热实结胸证的主证和成因有相似之处,但病机完全不同。热实结胸证为有形的热与水结于胸膈,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热扰胸膈证为无形的热郁气滞,按之心下濡,即使按之痛也很轻微。说明二者的病位都在胸膈,只是病机不同。 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和痞证的病位不一样,痞证主要是在胃肠道内的感染,还具有器质性的改变。 从西医的角度看,这一组症状可以发生在水电解质紊乱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发热过程中,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感染的轻型或早期病例,也可以是轻度脑功能障碍的表现。所以只要出现该组症状,就是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该组症状是:中度发热;烦躁不安;心中郁闷烦杂之甚(胃脘部即上腹部极度不适)难以忍耐,所以辗转反侧,影响睡眠。这些都是功能性变化,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 药物药理作用 淡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消炎、解热、助消化作用。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所以栀子豉汤的药理作用与栀子豉汤的适应症(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是一致的,与栀子豉汤的禁忌症也是一致的。原来就有慢性腹泻的病人,不要用栀子汤,因为栀子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校勘 玉函经,“未欲解也”作“此为未解”。 词解 结痛:結塞且有痛感, 语译 外感病经过五六天,用了大剂泻下药以后,身热未退,且感觉心胸部结塞而痛,这是病未有解除,可用栀子豉汤主治。 提要 热郁胸膈而心中结痛。 浅释 本条症状,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源于大下之后,这与结胸证的成因和主证颇有相似之处,但病理却迴不相同。结胸证为有形的热与水结,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所以用大陷胸汤逐水荡实。本证为无形的热郁气滞,按之心下濡,结塞闷痛,纵然按之痛,亦很轻微,所以用栀子豉汤宣郁除烦。 选注 程效倩:痛而云结,殊类结胸矣。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客热烦蒸所致,而势之散漫者尚连及表,故云未欲解也, 柯韵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侬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子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张隐庵:此言外邪未尽,而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能解表里之余邪也。伤寒五六日,病当来复于太阳,大下之则虚其中而热留于内,是以心中结痛而身热不去,此未欲解也。宜栀子豉汤清表里之余热,从外内以分消,盖栀子苦能下泄,以清在内之结痛,香豉甘能发散,启阴液为微汗,以散在外之身热。葛宏《肘后方》用淡豉豉治伤寒,主能发汗。 按语 程柯二氏均以结胸证与本证相较,程氏得出心中结痛为客热烦蒸所致,势之散漫尚连及于表,柯氏得出用栀子豉汤,为火郁则发之,均有所阐发。张氏认为栀子豉汤能清表里之余热,从外内以分消,亦有理致。但是认定表为表证,则不够确当,豆豉固然有发散作用,必须与葱头配伍,肘后方,葱豉同用,并非单用豆豉,况且本方伍以栀子苦泄,意不在发汗可知。本证的身热乃胸膈郁热烦蒸于外,与里相对来说是外表亦有热,而决不同于表证,必须明确区分,才能避免混淆。 上面三条,都是栀子豉汤证,尽管临床表现不同,但病机都是热郁胸膈,所以都以栀子豉汤主治。三条的首句,都提到治疗的经过,发汗吐下后、发汗若下之与大下之后,似都因误治后,余热留扰胸膈而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未经误治,如太阳表邪初传入里或阳明病开始,热尚未甚时,均可出现烦热不眠,胸中窒闷等证,杂病中热郁气滞,也往往见到虚烦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证,因此,临床时贵在掌握病机,不应拘泥于是否误治。 边正方《伤寒论译注》:〔边按〕吴塘之银翘散,亦从此方出。谓伤寒方不能治温病,谬哉,是忘其祖矣。 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校勘】未欲解也:《玉函经》作“此为不解”。 【注释】心中结痛:胃脘部有结塞疼痛的感觉。 【提要】虚烦证兼有心中结痛的证治。 【语释】伤寒五六日,是提示病邪已有入里化热的可能。但从“身热不去”的“不去”二字,可知未下之前不是身无大热,而是身热仍在。这样,即使出现里证,也应当先解表,后攻里,或用大柴胡汤之类表里两解,决不可迳用下法。本证就是过早的采用下法,下后身热不去,又部分邪热内陷所造成的。大下之后,心中结痛,这已接近于结胸症。但结胸症是大热入里,身无大热,心下石硬,痛不可按。而本证只是自觉心下结塞,并不硬满,痛也极为轻微。尤其是身热不去一证,更说明热邪内扰心胸,外连肤表,所以仍用梔子豉汤主治。 【按语】本证虽然仍属于栀子豉汤的治疔范围,但已出现结痛,则亦可仿小陷胸汤例,加入半夏、瓜蒌实等为宜。 程昭寰《伤寒论心悟》:【提要】本条论火郁影响血分而见心中结痛的证治。182 【心悟】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阐述了三个前提条件:其一“伤寒五六日”,当是表邪化热入里之时。其二“大下之后”,五六日不具备可下之证而下之,则邪反入里,似与结胸之成因相同。但由于余热扰于胸膈,由气分而进入血分,由欲结未结而至已结,由胸中窒而发展到心中结痛,病情进一步加重。结痛部位由胸中而缩小到心间,可以想见“心中结痛”,显系热结血分,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所致。因病机为火郁,故治宜栀子豉汤以宣发之,不必用活血之品。 太阳受气于胸中,胸与表为近邻,故为太阳之里。胸为阳位,阳明盛阳,故胸又为阳明之表,是以有“心胸为阳明之表”之说。太阳病误下,有寒邪留于胸肺而阳气被抑之证,如桂枝去芍药汤证。也有误下后水热互结于胸的结胸证;还有发汗吐下后的余邪未尽,化热而扰于胸隔的虚烦证,可见有寒热之异和有形无形之别。 前述三条栀子豉汤可谓“到一境转一象”。共同的主证是“虚烦”,热邪初入于胸之时,以外见的懊侬之证为主;若影响气分,气机不利则烦热与胸中窒;影响及血分,则心中结痛,可见当辨未结,欲结未结,已结;在气与血分,在胸与在心间之异。虽然证有轻、中、重的差异,但火郁的特点则是一致的,故均可用梔子豉汤治疗。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伤寒类方》云:结痛,更甚于窒矣。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不用小陷胸?盖小陷胸证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证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古人治病,非但内外不失厘毫, 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元坚云:此证最疑于结胸,惟心下硬濡为分。 渊雷案:依徐说,心中即胸中,依小丹波说,心中即心下。此结痛,当亦是食管病,发炎肿疡之类。病在上部者,证见于胸中,病在下部近胃者,证见于心下耳。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论述伤寒大下之后,邪陷未尽,心中结痛的证治。 从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可见,本条之“伤寒”尽管已至五六日, 尽管历经“大下”,但表证仍在,故“身热不去”。然而,虽“身热不去”,表证未解,但并不是说,“大下”之后对本证没有影响,恰恰相反,“大下”之后,引发出的“心中结痛”这个症状,反映出本证表邪已有内陷之势。 本证“结痛”之“心”,不是“心动悸”之“心”,而是“心中饥”之“心”,是指胃脘而言(后学按:此病位陆师亦有此指,甚是清楚,非见文衍义者之解可比。)。“心中结痛”这个症状,在病人的自我感觉和病机方面,都比虚烦和懊侬更严重一些。胃脘部不仅搅扰纠结、嘈杂灼热,而且还有疼痛的感觉。 尽管本证“心中结痛”和第77条之证比较,已出现“痛”的症状,但“身热不去”,又说明表邪陷而未尽,故仲景仍治以栀子豉汤,外以透散浮游之表热,内以清泄胃脘之郁火。 【启示与范例】 一老妇,持续高热,(体温39°~40°)4天,曾用解热镇痛剂肌内注射,热略退又复升;继用青霉素两天,热仍不退。伴头痛微恶寒,咳嗽吐白粘痰,恶心呕吐,口干,便秘,小便短赤,脉浮细弦,舌苔微黄厚。诊为寒邪外受,入里化热,气机怫郁,三焦壅滞,表里不相宣通。拟栀子豉汤、小陷胸汤、小柴胡汤(去姜、枣)三方并一方,只服一剂,热退,其他伴症均解除。(俞长荣医案)(后学按:此案大妙。其见症为临床常见症,不想三方合一,一剂而除,当牢记,惜此案各药量未细载。)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也是给治错了,伤寒没有给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啊。这个“大下”,下就错了,大下就更错了,这时就指着邪陷于里了,热邪被陷,所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这个心中不是指着心下,大概这个可能指着心脏,他这个书啊是指着心中的这个话,都是指着心脏这个部位。“心中结痛”,心中有支结疼痛的感觉。那么这个病我是没遇到过(后学按:实话实说,胡师之书可学可法,皆真话矣……),据我的体会呀,可能类似心囊炎的这类的病,由于这个表热,他吃泻药,使邪热内陷,影响到心囊发炎,可能是这种情况。心中结痛啊,“未欲解也”,说这个不是好病的样子了,不是要好了,这个可以用栀子豉汤。但是我用栀子豉汤治这个急性心囊炎的时候,我治过,是有效应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栀子豉汤,我配合旁的药物。那么根据这段象心囊炎的这种情况,我也不敢说,因为主人没有明说呀,不过我们这么研究的。他写的心中,不是心下,不是胃。(后学按:言外之意,胡师谓仲师书中之“心下”即胃。) 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示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伤寒下后,邪热在胸,则心烦。下后邪乘,气滞于腹,则腹满。胸腹壅滞,则卧起不安。本证之腹满,并无实邪阻滞,故满而不硬痛(后学按:言外之意,有实邪者则硬痛矣。)。本为无形邪热内扰,气机壅滞,故满而且烦。治宜清热除烦,宽中消满之栀子厚朴汤。以栀子治虚烦,枳朴除实满,不用香豉,是专其除腹满之力。 未经泄下之心烦腹满,下之则愈。下后心烦腹满,则不可下。此证最易误认为下之未尽而又复下,或认为下后里虚而竟用补,均为误治。(后学按:鉴证有二,下之未尽,下后里虚。此又成难点矣。) 【选注】成无己: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故令卧起不安,即邪气入里为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与栀子厚朴汤而吐烦泄满矣。 张志聪:此言伤寒下后,余热留于胸腹胃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也。夫热留于胸则心烦,留于腹则腹满,留于胃则卧起不安。栀子苦寒,能泄心下之热烦,厚朴之苦温,能消脾家腹满,枳实之苦寒,能解胃中之热结。 徐彬:满而不烦即里证已具之实满,烦而不满即表证未罢之虚烦。合而有之,更 卧起不安明是邪凌胸表腹里之间,无可奈何之象。故将栀子以轻拂其邪。合枳朴以泄腹中之满,似乎表里两解。然而栀子少,枳朴多,邪势趋内,故泄满为主也柯琴: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 同,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沈目南:下后微邪内陷而无痰饮搏结,故无结胸下利,但邪陷胸膈,扰乱于上则心烦。邪入腹中,在下则腹满。两邪逼凑胸腹,所以心烦腹满,用此一涌一泄亦表里两解法也。 黄元御: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枳实泄满而降逆,栀子吐浊淤而除烦也。 尤怡:下后心烦,证与上同,而加腹满,则邪入较深矣。成氏谓邪气壅于心腹之 间者最也。故去香豉之升散,而加枳朴之降泄。若但满不烦,则邪入更深,又当去栀子之轻清,而加大黄之沉下矣。此栀子厚朴汤所以重于栀豉而轻于承气也。 李荫岚: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是邪陷于腹实也。但心烦而不腹满,是邪陷于胸,虚也。今心腹皆病,烦满兼见,是邪壅于胸腹之间,满为热邪之实,而烦乃津液之虚,卧起不安者,谓烦满之甚也。故主以栀子厚朴汤,栀子以清心烦,枳朴以泄腹满也。 【讨论】伤寒论中,下后腹满心烦有寒热虚实之别。若腹满心烦,兼见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者,为肠胃燥热之实满,宜承气汤以攻下实邪。若腹胀满,且喜热按,而心中烦热者为脾虚气滞之虚。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之。下后烦而不满的,一为余热未清,津液亏耗的心烦,宜竹叶石膏汤清之,一为余热未尽,留扰胸膈的心烦懊侬,宜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而本证系下后既有心烦而又见腹满。心烦卧起不安等证与栀子豉汤证毫无二致,只是本证因邪热搏结较甚,故兼有腹满。所以用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满,宽中消满。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简释】伤寒误下,多致虚寒,然亦有邪热内陷者。今既心烦且腹满,为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卧起不安”即第76条“反复颠倒”之互辞,乃“虚烦不得卧”之剧者。故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行气消满。本方证邪热内陷较梔子豉汤证为深,故不用豆豉之宣透;但尚未形成阳明腑实,故不用大黄之攻下。 【验案精选】141 1.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神经官能症) 曹某某,女,72岁,住东城区首体南路。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懊侬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枳实10厚朴15。服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豁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梔子枳实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47页)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以上二节。皆为病后有表里证言之也。若但有里证而不兼表证。香豉之发散。要在必去之例。但里证各有不同。借如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则为湿热余邪留于肠胃。郁热上薄心藏。则心烦。湿与热拥阻于腹部。欲下行而不得。故卧起不安。方用栀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则大便通而上烦下满除。又如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而微烦。则未下之先。原有表热。表热不为下后而减。加之以心烦。一似实热在里。当用凉解者。(如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竹叶石膏汤之类皆是。)不知下为大下。脾阳必以下陷而虚寒。浮热之在表者。既不得脾津以相接。而为之和洽。故用干姜。盖所以湿脾而生津。若热气四出者然。使得和表也。虚阳张于上。而心为之烦。故用生栀子以降之。盖所以定心气而抑虚烦也。此又肠胃无湿热之治法也。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 山田宗俊:此虚烦兼腹满者,故于栀子豉汤证内去香豉加厚朴枳实以主之。腹满,以下后内虚,气涩不通也,与厚姜半甘参汤之腹满同一虚胀,是以虽满不坚痛,故不用硝黄。 成无己:既烦且满,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 《医宗金鉴》:论中下后满而不烦者有二:一为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下之;一为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姜半甘参汤温之(后学按: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其烦而不满者亦有二:一为邪热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为懊侬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今既烦且满,故卧起不安也。然既无三阳之实证,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用本方。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 【讲义】伤寒下后与78条之证同。心烦者,即虚烦也。卧起不安者,即不得眠也。惟此不安非尽因烦,更因腹满,由胸及腹部位较深。下后一时虚其胃气,客气 乘之,所谓邪实于内,气涩于中者也。以栀子治虚烦,以枳朴除其满,不用香豉 者,专其除满之力也。 【附注】本条之满与66条之腹满有虚实寒热轻重之差也。下后腹满最易误认,若 误为下之不尽而更下之,固属失治,若误为虚满而竟补之,亦属失治。 【方剂】 栀子厚朴汤方(方名脱枳实二字)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按:本方治黄疸病而证见“腹硬满,呼吸迫促,身黄黑色,卧不安者”。 【药物】 枳实:味苦,性寒 药能:驱逐结实之毒,治胸满胸痹,腹满腹痛。 药征:心下、肋骨弓下及直腹肌有结实之证候者(食水毒)。 调剂:本药治心下痞满,类似柴胡证之胸胁苦满,但较之为强。又,本药治直腹肌拘挛类似芍药,但结实之度甚于芍药,而拘挛之度为轻(后学按:结实与拘挛临床如何区分?)。其治胸胁满又似厚朴,但本药以结实为主,胀满为客,厚朴以胀满为主,结实为客(后学按:枳实治结实为主,厚朴治胀满为主。一得)。 【习题】本方与栀子豉汤异同之点安在?枳实与厚朴主治有何异同? 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1.栀子甘草豉汤:即栀子豉汤加甘草一至三钱。83 76、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少气]指呼吸气少,不足以息,或四肢无力,肌肉重滞等证而言,所谓无气以动是也,这是热伤元气的缘故。 【按语】此节原和栀子豉汤第一节相承,所以使用本方时,必须具备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的主证。本方的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对干少气的治法,清热补中都有一定的价值,用者临时斟酌可也,我的经验生用的较多。 2.栀子生姜豉汤 即栀子豉汤加生姜一至三钱。 76、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呕]是恶心呕吐一类的证状,有声无物为呕,胃寒气逆也,生姜温胃散寒,为呕家的圣药。 【按语】使用本方也必须具备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的主证。 3.栀子厚朴汤证: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枳实、厚朴。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83 [心烦]即虚烦不眠,或心中懊侬之证。 [腹满]是心下至腹脐部胀满拒按也。 [卧起不安]是心烦腹满的具体表现,盖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所以表现出不安现象。 【按语】本方因为没有表热,所以不用豆豉,腹满如不拒按者,只用厚朴即能胜任,不必更加枳实也。(后学按:言外之意,枳实之用在于拒按者。) 倪海厦《人纪》:此条和七一: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作比较,厚朴可以宽肠,生姜、半夏、甘草、人参都能健脾整胃(后学按:厚朴,虚实之证皆可用。),吃了病人会一直放屁,这只是发汗了以后造成的腹胀,只是胀满;通常大便堵到的时候有承气汤剂,虚满的时候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八七条是伤寒攻下以后的心烦,腹满不一样,除了心烦,腹满,还有卧起不安,心中躁烦,就是上焦心肺的地方,用栀子来除烦(后学按:栀子,除心烦之药?),去虚烦产生的虚热,腹胀满的时候用厚朴,厚朴把脾脏的湿移到肠间,可以排气,把所有的肠气通通排出来;枳实这药可以去结实,结实就是东西结成一块,实际上,枳实并不是把它打散,也不是把它排出来,因为肠子里面已经有干燥的大便,大便干了跟肠壁黏在一起了,遇到这种情形要靠枳实,枳实可以把肠子打开来,肠一宽起来,让肠壁的黏液增加,燥屎就会离开来,枳实的功能在这里,所以大小承气汤都有用到枳实,枳实除了可以把肠的结毒去掉以外,连胸腔的结毒也可以去,所以枳实不单单是打开肠壁,枳实这药一片一片的、一圈一圈的,切出来像肠壁一样,连血管、胆管也可以扩张起来,所以心脏病的时候,会用到枳实,枳实专门打开通道、去除「管子」里面的脏东西,【本草】写枳实去「结毒」,结就是有东西:在胸闷、胸痛、胸满的时候,张仲景一律去白芍用枳实。枳实也长得像心脏,把心脏通到小肠的血管打开,如此大肠小肠的蠕动就会增加,所以承气汤会用到枳实。 「栀子厚朴枳实汤」没有用到大黄。因为并不是大便结到,它只是一部份结到,小小的一点点结到,所以吃了这药也是从大便排出来,因为没有大黄,所以不会拉肚子,只是大便上很好而已。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厚朴四两炙,枳实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枳实厚朴的量一样,栀子用五六钱,枳实用四钱,厚朴也用四钱。本方的主证是虚烦腹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承气汤」是表里,一个是虚满,一个是实满;此条还有卧起不安的现象,这是属于病后调理的药,会用到这药都是生完病或生的中间,因为肠胃的吸收力不是很强,造成有虚但是又看到部份的实的状况下用的汤剂。(后学按:过渡证型。) 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提要】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阐论】心烦、“卧起不安”与76条的虚烦、“反复颠倒”词异而义相同。此证 出现于伤寒下之后,可知为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腹满”,即腹胀。本证没有 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等腑实证,说明是热及脘腹,气机被郁(后学按:无必然联 系。)。“卧起不安”形容虚烦、腹胀满之甚,已达卧起难安的程度。综上分析 ,此证为无形邪热郁结胸腹所致,火郁之邪已内涉阳明,病机已向深入发展,故 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 本方是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的合方(后学按:此解新颖。)。因其腹满仅是 气滞而无腑实(后学按:一语中的。),故取小承气汤而不用大黄泻下;又因其 表邪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取栀子豉汤而不用豆豉之宣透。方中栀子清热除烦 ,枳实、厚朴利气以消满。三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宣中消满之效。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后学按:心烦、腹满有寒热虚实之不 同,此为辨证。),临证当详审病情以别之。如下后,心烦仍在,腹满而痛(后 学按:此证无痛,仅为满。),脉实、苔黄者,为实邪未尽,可再行攻下;下后 ,二便自调或溏泻,虽心烦而无热象,且腹满而喜温喜按、脉缓无力、舌淡苔白 ,是下后里虚。这种腑实和虚寒病机而致的心烦、腹满证,切不可使用本方。腑 实而致者,可用承气汤攻之,虚寒而致者,可用理中汤温之(后学按:朴姜夏枣 人参汤可参?)。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应用 《伤寒大白》:栀子厚朴汤,即清气汤,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结,有下症, 加大黄。(后学按:如同西医之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木通、大黄者,对症之药 矣。) 《张氏医通》:栀子厚朴汤,治下后心烦腹满。 2.现代临床应用 杂病:现代用于杂病食积化热,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肝胆疾病等。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凡栀子豉汤下所列诸证,病位偏下,界于脘腹之间者, 可用本方治之,或于栀子豉汤中加厚朴、枳实二味以行气除满。 3.笔者临床应用 (1)慢性胃炎:胃脘部痛,心烦腹胀有灼热感,时反酸,食纳一般,脉弦略数,苔薄黄者,宜本方加锻瓦愣、元胡;若欲呕者加竹茹、陈皮;若纳呆者加炙内金、山 楂。 (2)腹胀:腹泻后腹胀,心烦气机不通者,本方加党参、生姜、半夏。149 医案选录 医案:热郁胸膈证 董XX,女,37岁。病人心中烦、懊侬,不能控制,必须跑出屋外方得小安,并且脘腹胀满,如有物塞之状。其脉弦数,舌苔黄腻。问其大便秘、小便赤。辨为心胸热郁,下及于胃所致。为疏:生山栀三钱,枳实三钱,厚朴四钱。服一剂而病愈。(刘渡舟,等. 《伤寒挈要》)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覆颠倒之虚烦不同。梔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著。(后学按:聂师之解,原源于此。) 沈明宗曰:下后微邪内陷,而无痰饮搏结,故无结胸下利,但邪陷胸膈,扰乱于上,则心烦,邪入腹中,在下则腹满,两邪逼凑胸腹,所以心烦腹满,用此一涌一泻,亦表里两解法也。 方中行曰:凡下而致变者,皆误也。心烦者,外邪入里,搏膈而郁闷也。腹满者,虛邪壅胃,彭亨而不散也。卧属阴,腹满者,阴滞也;起属阳,心烦者,阳郁也,所以皆不安宁也。梔子苦寒,快涌心胸之烦,厚朴枳实,主泄胃腹之满,所以三物者,能安误下后之不能安也。 金鉴曰:论中下后满而不烦者有二:一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一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温之。其烦而不满者亦有二:一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懊侬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今既烦且 满,满甚则不能坐,烦甚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然既无三阳之实证,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梔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腹胸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190 冉雪峰曰:按此条为下后邪陷。由上及中,病机进一层,治疗更进一层。梔子豉汤,梔豉并重,前三条均主梔豉,即证有兼变,亦祇就原方加减。如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此方和下栀子干姜汤,计二方,均用梔不用豉,改变整个原方组织法度。烦热用栀豉汤,身热亦用梔豉汤,虚烦用梔豉汤,结痛亦用梔豉汤,相对疗法,病在上,上取之,观各各明标胸中心中字样,义极明显。此条下后腹满,与前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一例。但彼为虚胀虚满,此則起卧不安,病势较急,一在汗后,气虚而浮,利用补。一在下后,气陷而沉,利用通,气有散结的各殊,即治有补通的各异。此方配伍,类似小承气,特似梔子易大黄,不用小承气加大黄,而用梔子去大黄,较量极精,腹满去表已远,且不言身热,并无表证, 豉虽冲激升发,可以和里,可以和表,同梔子用,可以调和上下,又可以调和上下者,调和内外,然病至起卧不安,非仅轻浅调和所能济事,故必用枳实厚朴,乃能醒豁虚结,运化虚滞。不宁梔子枳朴,是治上中,仲景用药凡例,胸满加枳实,腹满加厚朴,而气药亦是治上中,是此方组织,套含有分合交互双重意义。再为直穷到底,阴阳易差后劳复篇,有枳实梔子豉场,豉用一升,较本条加倍。方注言取汗,不言取吐,差后劳复,劳伤气,差后气虚,不用补而用通,遍超寻常谿径。以经解经,经义昭然,而本条的病理、本条的药理,本条的疗法,亦无不可以昭然。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劈) 厚朴四两(炙,去皮)成本有姜炙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玉函无水浸二字,成本玉函炙令黄,作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右字成本,全书作已上二字,三升半,玉函无半字,千金翼吐上有快字。 成友仁《伤寒论阐释》:【实例】某氏云:津久井郡又野村,井上与兵卫患黄疽数月,东京浅田氏疗之,不验,其证腹硬满,呼吸促迫,遍身黄黑色,昼夜卧起不安,予以栀子厚朴汤加术,与硝黄丸互进,不日而胸腹烦闷减,益投前方,三十余日而病减半,后百余 日,与前方不止,遂至痊愈。《皇汉医学》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凡用栀子豉汤以栀子为主的方子,都是通过汗下,汗解太阳病,下解阳明病,这还说明是个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合病合方,合证合药,这条是下了以后又出现了新的证,腹满,严格来说就是合证,合证要用台药来治疗,是少阳(心烦)与太阴(腹满)的合证。(后学按:合证一词,颇有新意。)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提要】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分析】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留扰胸膈,故心烦。热壅气滞于腹,故腹满。胸腹气机壅滞,则卧起不安。病为邪热内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治以栀子厚朴汤淸热除烦,宽中除满。 病因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证候:心烦——热扰胸膈,心神不安。卧起不安——邪热壅滞于胸腹。腹满——热壅气滞于腹。 治法:淸热除烦,宽中消满。 本证心烦,腹满因无有形实邪阻滞,故虽胀满,多按之濡软而不痛,阳明腑实证是邪热与胃肠糟粕相合,为有形实邪阻滞,故腹满硬痛而拒按,两证显然有别。 《伤寒论》中,用下法后而见腹满者有二:一为胃肠燥实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一是太阳病误下后,脾络不和之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下后烦而不满者也有二:一是余热未尽,津亏液耗之心烦,用竹叶石膏汤清养肺胃;一为余热未尽,留扰胸膈之心烦,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本证下后既有心烦,又有腹满,根据病情分析,其心烦卧起不安等证与栀子豉汤证毫无二致,所不同的,只多了一个腹满证,这标志着邪热搏结,由胸膈至大腹,已深入了一层。因此,除用栀子清热除烦外,又用厚朴、枳实以利气泄满。 【选注】张隐庵:此言伤寒下后,余热留于胸腹胃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也。夫热留于胸则心烦,留于腹则腹满,留于胃则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梔子厚樸湯方 栀子十四枚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实(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煎取一升半,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义】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厚朴苦温行气消满,枳实苦寒破结消痞,三药配伍,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本方用栀子清热除烦,不用豆豉的原因是本证较栀子豉汤证邪热已深入一步,非豆豉之宣透所能及。又因未形成阳明腑实,亦勿须大黄之攻下,但毕竟已入里及腹,故取厚朴枳实之利气除满。 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虛煩腹滿之治法。 解曰:「傷寒」發熱與下之後,傷其陰液而為心煩,傷其胃氣而為腹滿,致臥起不安者,以「梔子厚朴豉湯」主治之。 本條心煩為「溫病」下後傷陰,神經失潤之虛性興奮,且以血液內趨之熱,薰蒸刺激,更見煩而臥起不安,與前條之心中懊侬,反覆顛倒,同一意義,同一證狀,應仍用「梔子豉湯」,但有腹滿一症在內,則於「梔子豉湯」中加入治腹滿之「厚朴」即可。 腹滿為下後而得,其為虛滿也,可無疑義。山田氏曰:「其所以致腹滿者,以下後內虛,氣滯不通之故,與『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同一虛脹,雖滿而不堅實。」此說甚是。 脹滿有實有虛,實者為腸中有積滯,產生濁氣;屬於下後,腸中當無積滯,其滿當為腸機能因下之刺激而虛,不能分清浙濁,故成虛滿。 「梔子厚朴枳實湯」中有「枳實」而無「香豉」,當有錯誤。陳遜齋氏已先言之,本條煩而臥起不安,原為「梔子豉證」,如何不用「豆豉」?腹滿為滯氣不降,並無積滯,祇須「厚朴」之芳香辛溫刺激神經使之興奮,溫降滯氣,無煩「枳實」之蕩滌實積,故依陳氏以「枳實」易「豆豉」,仿「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意,名「梔子厚朴豉湯」。(后学按:有言去豉是因无须宣散,而此解中又言不去豉,不加枳实,皆为大贤,后学如何取舍?)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數而少力,或大而少力;苔當黃淡而鬆,或中後根有苔,舌端無苔。 本條之針法: 間使Τ、勞宮Τ、湧泉Τ、足三里︱、公孫︱(后学按: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上三穴清心腎,今之所謂誘導法,減低腦部血壓使神經寧靜,引血外行使胸腔清曠也。下二穴則調撫脾胃,亦即反射法激動腸中機能發生運用力,以治腹滿也。 梔子厚朴枳實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 ,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厚朴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厚朴四兩(炙),香豉四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本方之主證:為虛煩腹滿。 《類聚方廣義》云:「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世醫動輒以為病尚未盡,有尚用三「承氣湯」等誤治者,此長沙氏之所以有是等方法也。措治之間,是宜注意。」 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要】本条论述栀子豉汤又增腹满之治法。 【阐述】下后伤阴,余热内陷,而心中发烦,此和栀子豉汤证之虚烦有同一意义。今在心烦之外,又加腹满,则与栀子豉汤证在病情上不同。按腹满发生于攻下之后,其为虚满,毫无疑义。日本山田氏说:“下后所以致腹满者,因下后内虚,气滞不通之故。”亦即所谓下后中气虚损,消化呆滞,浊气不行,因而发生腹满。故以栀子治心烦,枳实、厚朴下气除满。考《伤寒论》中,下后腹满而不烦的,有二种:一为阳明燥热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一为脾虚气滞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其烦而不满的,亦有两种:一为余热未清,津液亏损之虛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为余热未尽,留扰胸中,懊侬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解之。今此证既虚烦而兼腹满,故用栀子厚朴汤以治之。 【方药】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10克)厚朴四两炙,去皮(12克)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10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阐述】张隐菴说:“热留于胸则心烦,留于腹则腹满,留于胃则起卧不安,栀子之苦寒,能泄心下之热烦,厚朴之苦温,能消脾家之腹满,枳实之苦寒,能解胃中之热结。” 以栀子苦寒,能消胸中之热,以止心烦。厚朴苦温,疏滞气而消胀满。枳实能消结滞,而通胀闷。若胃中胀气,或食水壅滞,用之效果更好。栀子厚朴汤,可以说是栀子豉汤和小承气汤两方加减而成。本方较栀子豉汤仅少豆豉一味,较小承气汤仅少大黄。是用栀子豆豉以除烦。以小承气以祛满。其不用豆豉者,以邪入较深,不须宣透。其不用大黄,以邪非燥实,仅枳实、厚朴之理气袪满,便可收功耳。(后学按:药之势——上下表里升降浮沉宣收,不可不知。)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是下后外邪陷于胸腹。 伤寒误下后,伤寒邪在表,而攻其里,里伤邪陷。接前条,应为“伤寒五六日下之”,伤寒五六日邪已化热,內陷则“心烦”,陷之较深,入腹故“腹满”。“卧起不安”,腹胀亦不安,应“淸除邪热,宽中消胀”为治,用梔子厚朴汤治疗。 方中的栀子淸除烦热;厚朴枳实宽中消胀满;服法也有“得吐者,止后服”,此汤不是催吐药,药后吐者可停。也有人说:得吐者止后服是后人所加。 鉴別:这几条都有烦。 烦而不满,为虛烦。烦而胀满,是邪热內陷,有形有物不是虚烦,故用攻药朴、枳。因邪有形,但较结胸差,还是量变,质不变。76条至79条是逐渐加重,再重卽结胸了(后学按:书上易了,临证难明。)。如果不烦而腹滿无热,下之中阳虛,“虛寒”也,此有热者实也。临证之时,要多加鉴別。 梔子厚朴汤虽说用于下后邪陷于胸腹,证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余亦用于杂病之食积化热者、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 或慢性胃肠炎、肝胆胰疾病等,若出现心烦腹满、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大便溏臭、尿黄等症状时,均可使用。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语译 伤寒病,用下法以后,出现心中烦扰,腹部胀满,坐卧都不安宁的,用栀子厚朴汤主治。 提要 热壅胸腹的证治。 浅释 本证心烦与栀子豉汤证的虚烦一样,也是热郁胸膈,所不同的,是心烦的同时,又有腹部胀满,这表明热郁的程度及深入了一层,不仅郁于胸膈,而且壅塞于腹部,因此,不用豆豉的轻透,只用栀子的泄热以治心烦,更加厚朴、枳实以行气除满。 选注 成无己: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间也。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与栀子厚朴汤吐烦泄满。 张隐庵:大热留于胸则心烦,留于腹则腹满,留于胃则卧起不安,栀子之苦寒,能泄心下之热顷,厚朴之苦温,能消脾家之腹满,枳实之苦寒,能解胃中之热结。 按语 本证心烦腹满,因热壅于胸腹之间,成、张二氏的注释大致相同,但成氏将卧起不安分责之烦与满,张氏将烦属于胸,满属于腹,卧起不安专属于胃,都嫌失之割裂。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校勘 玉函经,枳实下无水浸字,三升下无半字,炙令黄作去穰炒,成本同。成本“又”(后学按:右之误?)作已上两字,千金翼方,吐字上有“快”字。 方解 王晋三:下后遗热心烦,起卧不安,腹满,是三焦病矣,故以上涌下泄为治。凡用栀子,皆取其上涌客热,复以厚朴、枳实者,取其酸苦下泄阴滞,不烦不满,而起卧亦安矣。500 柯韵伯: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高士宗:枳实,按神农本经,主除寒热结气,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盖枳实臭香色黄,味辛形圆,宣达中胃之品也。炙香而配补剂,则有长肌益气之功,生用而配泄剂,则有除邪破结之力。元人谓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而后人即谓破泄之品,不可轻用。且实乃结实之通称,无分大小,宋开宝以小者为实,大者为壳,而后人即谓壳缓而实速,壳高而实下,此皆不明经旨,以讹传讹耳。 按语 本方实际是栀子豉汤去豆鼓与小承气汤去大黄的合方,如属有形之实,即为小承气汤证,因为本证心烦腹满仅为无形之热壅气滞,所以只取枳朴以行气除满,不需大黄的泻热通便。因为本证热壅的程度深、范围广,所以只取栀子的清泄,无需豆豉的轻透。两方化裁合用,确实是两解胸腹之妙剂。于枳实之用,高 氏根据本经主治内容,得出枳实有长肌益气与除邪破结的双重作用,随配伍药而异,力辨专主破泄说的讹误,对正确掌握枳实的配伍运用,顿有启发帮助。 边正方《伤寒论译注》:〔边按〕成注谓与栀子厚朴汤,吐烦洩满,服法,亦有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数字,或谓方名后人脱枳实二字,下条注义亦同。盖凡用栀子,皆必谓为吐也,固矣。 李克绍《伤寒论语释》:【语释】心烦和腹满并见,也常属于承气汤证。譬如燥屎内结,或大便已硬,都能出现腹满和心烦。但本条的腹满,是加重在服过泻下药之后,而且心烦到了卧起不安一也就是“反复颠倒”的程度,这只能是热在胸膈。实热在肠胃,虽然也能心烦,但决不至于卧起不安,只这一点,就足证明心烦是栀子汤证,而不是承气汤证。但既已兼见腹满证,是腑气已很壅沸,故应再加入行气宽中药,即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栀子苦寒,泄热除烦为主,加入厚朴苦温,行气除满,枳实苦寒,泻热消滞。此即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汤去豆豉的复方,因已经下过,所以只用枳朴以开泄气分,不用大黄攻下粪便。去豆豉,是因为热已入里及腹,宣透巳不起作用的缘故。 贺有琰《伤寒论纵横》:〔选注〕柯韵伯:妄下后而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是热已入胃,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是小承气之变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取其横散,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义。旧本二方后俱云,得吐止后服,岂不谬哉。 〔医案〕杨某,女,34岁,患湿热痢疾后,饮食二便逐渐恢复正常,但感心中烦闷,腹中作胀,睡眠欠佳,舌质红,荅白薄而腻,脉缓。此余热上扰,滞气留中之证,拟清热泄涌之栀子厚朴汤加味治之。炒栀子10克,炒厚朴10克,炒枳实6克,藿香梗3克。水煎,分二次服。服二剂烦解,服至五剂而腹满除。(贺有琰医案) 程昭寰《伤寒心悟》:【提要】本条论虚烦兼腹痛证治。183 【心悟】伤寒下后,余热扰于胸,则虚烦;若烦而又见腹满则胸腹俱病,皆为邪热内扰而气机壅滞。若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多为里实,为邪气入里;但也有脾虚气滞虚满者,论中皆有详述。 本条为“伤寒下后”,表邪化热入里。火郁扰于胸膈则心烦。热扰脘腹,气机壅滞,留于腹则腹满。热扰于胃脘,胃络通心,胃不和则卧起不安。因其以热邪为主,故以梔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 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该方亦即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火郁于胸,故用梔子苦寒清热除烦。因火郁于腹,故用厚朴苦温以除腹满。因热扰于胃,故用枳实宽中下气。本证较梔子豉汤,热已迫及脘腹,故用豆豉之宣透(后学按:疑为“故不用豆豉之宣透”之误。);因热未到腑实热结的小承气汤证程度;故不用苦寒的大黄。可见,本方也即是小承气与栀子豉汤合方化裁。是栀子豉汤证进一步向下发展,又是阳明腑实的前期阶段。于此,可见仲景审证之精。 【案例―】某,暑湿热气,触自上焦孔窍,头胀脘间不饥,腹痛恶心,延久不愈,有疟痢之忧。医者不以三焦治法,混投发散消痞,宜乎无效;杏仁、香豉、桔红、黑山梔子、厚朴、半夏、滑石、黄芩。《临证指南医案暑》 【案例二】李某,时令湿热之气,独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遂致淸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別。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栝蒌皮、桔梗、黑山梔、香豉、枳壳、郁金、降香。 【按语】湿热移气壅遏三焦,非有形质滞浊可比。以梔子厚朴汤出入加减,确有良效。上述两条见叶天士用伤寒方之善用,非博学不可比。 新世纪伤寒学:【原文析义】本条论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伤寒下后,燥实已去,余热未尽,内留于胸中,故心烦。浊气壅滞于腹部,故腹满。胸腹气机壅滞,烦满太甚则卧起不妄。论中用下法后见腹满者大抵有二:一为胃肠燥实之实满,用承气汤下之;再是太阳病误下后,脾络不和而腹时痛,主用桂枝加芍药汤。下后烦而不满者亦有二:一是余热未尽,津亏液耗之心烦,用竹叶石膏汤清养肺胃;一为余热未尽,留扰胸膈之心烦,则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本证下后,见有心烦,又有腹满,据证分析,是心烦卧起不安与栀子豉汤证同,而腹满一证则为本证所独有,可见邪热搏结,已由胸膈至大腹,病更深入一层。故治用栀子厚朴汤,淸热除烦,宽中除满。 栀子厚朴汤,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煩;厚朴苦温,行气除满;枳实苦寒,破结消痞。其取栀子清热除烦,而不用豆豉者,是本证邪热较栀子豉汤为甚,非豆豉之宣透所能及。又因未至阳明腑实,则勿须大黄之攻下,然毕竞已人里及腹,故用厚朴、枳实以利气除满。 【辨证提要】90 辨证要点:栀子厚朴汤证,重在邪热与气滞,其辨证要点为心煩,腹满,卧起不安。 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医案选释】 案1:郁证 曹某,女,72岁。1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懊侬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呵斥。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枳实10厚朴15。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藿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吕志杰,等.仲景方药古今运用.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 案2:黄疸 李某,男,27岁。1986年2月27日初诊。近1月来,脘腹胀满,右肋下隐痛,心烦失眠,卧起不安,经常自服安眠药,才能入睡。一星期前,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异常,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查眼白睛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阳黄,湿热熏蒸,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利湿除烦,行气宽中消满。方药:生山栀15枳实10厚朴10茵陈蒿30。水煎,日服1剂。服药7剂后,口苦及腹满减轻,纳可,心情舒畅,安卧如常。继以原方及甘露消毒丹加减,交替服用2月而愈。(陈明,等.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 辨治思路:案1郁证,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侬,脘腹胀满为主。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非阳明燥实可下之证,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案2黄疽,身目尿,脘腹胀满,心烦失眠,卧起不安,病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且又兼湿,湿热胶结,而成斯证。治用梔子厚朴汤清热消滯除满,加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现代研究】近代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肝胆疾病、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菌痢、脱肛、疝气、子官脱垂等有热郁气滞证者。 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利胆、抑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普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山田氏云:此虚烦兼腹满者,故于栀子豉汤内,去香豉,加厚朴枳实以主之。心烦即虚烦,卧起不安,即不得眠已。其致腹满,以下后内虚,气涩不通也,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同一虚胀尔,是以虽满而不坚实,此其所以不用大黄芒 硝也。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方极》云:栀子厚朴汤,治胸腹烦满者。 《方机》云: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类聚方广义》云: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世医辄谓病不尽,犹有用三承气汤等误治者,长沙氏所以有是等方法也,措治之间,最宜注意。 《药征》云:枳实,主治结实之毒也,旁治胸满胸痹,腹满腹痛。汤本氏云:主治结实之毒者,谓治心下肋骨弓下(似柴胡之胁满而尤甚)及腹直肌之结实也,其作用有似芍药,芍药主结实拘挛,枳实则结实较优,拘挛较劣也。旁治胸满腹满,又似厚朴,而枳实以结实为主,胀满为客,厚朴以胀满为主,结实为客。至于治食毒,或食兼水毒,则枳实与厚朴共之。 某氏云:津久井郡又野村,井上与兵卫,患黄疸数月,东京浅田氏疗之,不验。其证腹硬满,呼吸促迫,遍身黄黑色,昼夜卧起不安,予以栀子厚朴汤加术,与硝黄丸互进,不日而胸腹烦闷减。益投前方,三十余日而病减半,后百余日,与前方不止,遂至痊愈。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论述伤寒下后,火郁胃脘,胃脘嘈杂、灼热,腹满的证治。 本条承接前几条关于梔子豉汤证的论述,言伤寒下后,火郁胃脘,症见虚烦、腹 满。本条之“心烦”同前条之虚烦,即胃脘搅扰纠结,恶心欲吐之状。历来注家把此处之“心烦”释为心中烦躁。非是。按,心烦,《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 均作“烦”。 “卧起不安”即前文之“反复颠倒”,乃虚烦之剧者,必“心中懊侬”。本证轻则胃脘搅扰恶心而腹满,重则胃脘嘈杂、灼热而腹满。本证在病机上比前条“胸中窒”、“心中结痛”更为深重一些,故仲景用栀子豉汤去轻浮之香豉,加“破结实、消胀满”,除“心下急、痞痛逆气”之枳实(《名医别录》),和“消痰下气”疗“腹痛胀满”之厚朴(《名医别录》)。 后世注家根据梔子豉汤方后注“得吐者,止后服”,多指认栀子豉汤为吐剂,认为豆豉轻薄、味腐令人恶心。然栀子厚朴汤方中本无香豉,方后注仍云“得吐者,止后服”。说明前证服梔子豉汤得吐,本证服栀子厚朴汤得吐,皆因病机所致,而非方药使然。 【启示与范例】 (一)邵右,伤寒后,外邪未解,积热留于胸胃,则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身热不去,热结不解,变故多矣。厚朴6g炒枳壳6g黑山栀6g淡豆豉9g(范文甫医案) (二)单某,女,29岁,1994年1月10日初诊。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则抑 郁满怀。产后坐月期间,因琐事与家人生气,遂感心胸满闷,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得矢气后则稍舒。病延三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加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噫气频作,不欲饮食。曾服中药二十余剂不效。视其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此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及胃脘所致。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选栀子厚朴汤。栀子12g枳实12g厚朴16g。服5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作响之声。心情转佳,噫气消失。又称大便偏干,乃于上方加水红花子10g、大黄lg。又服3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又予丹栀逍遥丸两剂,调理而愈。(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虚烦兼腹满的证治。 伤寒误下以后,热邪内入,上到胸中,故见心烦,甚则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利,故见腹满。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 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 我到湖北潜江县看过一位董姓妇女,37岁,主症就是心烦懊憹,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我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她服了以后就好了,也没发生吐。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覆颠倒,他不能安卧嘛,起来,爬下,起来,爬下,就这样。那么这个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我方才说了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证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证质:热扰胸膈,气滞于腹。证治:清热除烦,宽中消满。证方:栀子厚朴汤(栀子10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 医案:毛,男,35岁。初诊于99年4月13日。因家事操劳,饮食不节,大便经常干燥,近来一周不大便,朋友给一偏方,服后泻下数次,此后即觉心烦而闷,大便虽日行一次,但腹胀特甚,也无矢气。舌质红苔薄,脉弦数。证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栀子10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一剂后病情大减,继服2剂而安。……其病机要点为上焦有热,中焦气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