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这个阅读法,家里的绘本50%都白买了!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10-08

瓜妈说:



很多妈妈来问“要怎么样读绘本,才能训练孩子“有结构的思考能力呢?(也就是统观全局的逻辑思维能力)。


郝广才写过一本书叫《好绘本如何好》,从体、点、线、面这四个方面来讲述绘本插画创作的几个要点,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带孩子阅读插画的几个维度(平时带孩子阅读绘本时,我们成人更多关注的文字内容是如何推动故事发展的;但其实绘本是一门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插画的阅读同样重要),我把其中最基础、最容易入门的3个方向总结出来,与大家做个分享——


为什么要做图像思考?


郝广才说,读绘本时,要多带孩子做图像思考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教育,都习惯用文字、数字去描述,却很少进行图像思考,就比如有人问“**地怎么走?”,我们会习惯用数字来教他“从这里直行上高速,开车2个多小时就到了”,却很少有人会用图像去描述,诸如“你沿着这条路直走,穿过岩石、沙漠和雪地,就会看到一个开满玫瑰的房子”之类的。


可是,最好的文字还是来自图像思考。

柳宗元有一首名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没有告诉我们他要写什么,就是用文字把这些风景,像拍mv一样一幕幕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乎,我们就从这个空寂的风景里看见了宁静和自由。这就是好的文字。


好的绘本,也一定有图像思考。因为绘本是用图画说故事的艺术,书中插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把故事的情节、内涵表达出来。就比如这本《Horton Hatches the Egg(霍顿孵蛋)》


讲的是,一只鸟生了个蛋,可是它觉得孵蛋太累了又无聊。


这个时候,它看见有一只象跑了过来,就跟大象说,“帮我孵一下蛋,好吗?我一会儿回来。


象说,“我没做过这种事啊”。

鸟说,“凡事都有第一次,我一会儿就回来,你好好照顾”。


重要的一幕来了!这时候,大象先做了支架,再爬上去。它为什么要做支架,而不是直接上去?对,大象很重,直接上,树枝会断掉。

这就是图像思考的结果。如果换做文字描述,“大象爬到了树上”,看起来也能够把情节说完,但是会漏掉重要的细节,失去许多趣味。就好像平时我们说“小兔子不小心跌到了”,就不如说“小兔子踩到香蕉皮跌到了来得传神,差别就在有没有图像细节上。


问题来了,怎么带孩子做图像思考呢?咱们普通妈妈也没经过这方面的学习、培训呀。

怎么引导孩子做图像思考?


1

从插画的整体布局

判断故事的走向

以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为例。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马克斯的小孩在家里胡闹。妈妈说他是“野兽”,他回嘴说:“我要把你吃掉。结果被罚不准吃晚饭就去睡觉。

没想到,马克斯回到房间,发现他的房间长出一片森林。他走进森林,来到了野兽国。

野兽们拜马克斯做大王,马克斯下令叫野兽们大闹特闹。


闹够了,马克斯要回家,野兽却不肯放他走,还说:“我们好爱你,我们要把你吃掉!”......


我们摊开这本书,连起一张张画面,把目光放在图上面,会发现什么?
《野兽国》版式(摘自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

画面是不是随着故事的进展越变越大?

《野兽国》内文图

当小孩来到野兽国时,画面便跨过页;

《野兽国》内文图

大群野兽出现,画面便跨双页拉开,再逐步放大;

《野兽国》内文图

到大闹一场时,便连续三页满版,情节到达最高潮。

《野兽国》内文图

然后小孩要收心了,画面再对称式地逐页缩小;

《野兽国》内文图

最后回到房间,没有任何图画,只用文字"还热着昵"来做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尾。

去野兽国之前 VS 野兽国回来

所以,这本绘本其实有两条线:

1、图片逐渐放大到逐步缩小,体现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而这些图片的变化,也暗暗契合着小男孩情绪经历从气愤——宣泄、释放——回归平和的变化。

整本书的画面、节奏的安排,就像电影一样,包含着缜密的设计巧思。如果你再次走进故事,反复阅读,仔细观察画面,一定还会发现许多的秘密,比如月亮的形状,其实也随着剧情出现了圆缺。


2

引导孩子去观察插画细节

思考作者的安排


读绘本的时候,还要留心插画细节,包括背景变化、人物包括配角的言行举止神态以及视点等等;因为,好的插画家、好的绘本,都会在图中留下很多隐含信息,以此激发孩子的想象,引导他产生更多的好奇。

怎么看呢?我就以我最近才推荐不久的《穿越史塔克的魔法世界》这套绘本来演示,虽然是老牌简单的钢笔画,但在细节上真的做得非常好。


(1)人物微表情 

比如这本《小老鼠和大鲸鱼》,讲的是小老鼠和大鲸鱼互救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小老鼠和大鲸鱼第一次分别时,两人更多是舍不得,互相许诺不会忘记彼此;然而在第二次分别时,两人都是眼角带泪,因为这时的他们都不再年轻了,心里明白这或许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了,特别伤感。


(2)场景背景变化

比如这本《勇敢的艾琳》,作者做得相当直白了,直接把整个画面调成灰蒙蒙的一片,预示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还比如这本《兔子变钉子》,当猫把变成钉子的兔子钉到房子外墙之后,图画的背景有了三次转变:先是夜景——然后是树叶开始变黄——一地落叶,以此来代表时间的流逝。


(3)动作 

像这本《迪夫基的奇遇》,妈妈们拿到手,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有一个细节:迪夫基只要是和女士接触就会摘下帽子(除了遇见巫婆骑车摔倒这个场景之外,事出紧急,所以顾不上),这其实是因为当时西方有一个“脱帽礼”,男人给女士们打招呼时应该脱帽,接着应该再戴回去。


(4)视点

我们是怎么注意到那颗被雷劈到、马上就要倒下来的大树?
对,是顺驴和农夫的视线看到的!


我们是怎么注意到地上有只小小的乌龟?
还是顺着驴的视线看到的。


这就是绘本插画里视点的作用,它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作者想要让我们关注的事情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视点去寻找作者想要让我们关注啥。

PS:小朋友学会这招,将来也可以用在自己的涂鸦上哦。



(5)细节

比如这本《老鼠牙医生》,故事里的老鼠医术高明,请他看病的动物络绎不绝。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他定下来了“猫和其他危险动物恕不接待”的规则。

但因为架不住狐狸的恳求,答应破例帮狐狸换牙。却没想到狐狸恩将仇报,竟然想吃掉它们夫妇......

其实,作者在狐狸出现时就给了一些小暗示:

1、穿着体面的狐狸身后有一个写着“好朋友”的涂鸦,但恰好被地砖的缝隙割裂成了两半,暗示这个“好朋友”并不牢靠。



2、狐狸身边有出现过2对真正的好朋友,而他们都是同类,也有几分“非我同类,其心必异”的暗示。


3、还有,在治牙的时,狐狸戴的围兜,完全就是餐巾的样子,也是充满了“进食”暗示。


有了前面的细节“铺垫”,虽然狐狸的所作所为违背人道,但我们却并不觉得突兀,难以接受。

3
注意页与页之间的衔接信息
往往都是作者埋下的伏笔

绘本创作,很讲究利用相同的人或者物,在幕与幕之间做连接,使读者对将要发生的情节在脑中有所预告,这样对任何起伏转折都不会觉得突兀。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画面上提供的信息去预测故事的走向。这也是阅读的乐趣。

比如这本《谁拿走了红苹果?》,每一页都有一些场景细节,为后面出场的场景做铺垫。

4月1日这天,老先生偶尔路过一家水果店,心血来潮想买个苹果来吃。

而水果店的老板看老先生很好骗,就拿了一个塑料做的假苹果骗他“这个苹果非常好,不过得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熟了再吃”。

事实上,水果店老板真的有一个难得的大红苹果,他还指望靠这个苹果到水果展览会上得奖呢。

不过,老先生并不知道这些,他信以为真,把假苹果放到窗台晒太阳就一心去研究他的轮船模型了。

而这时,老先生家调皮的鹦鹉不小心把苹果碰掉下了窗台。

正好砸到楼下的老婆婆。老婆婆尖叫一声,把猫吓得爬到了树上。

老婆婆误以为这个苹果是正好从那路过的小佩尔扔了,把小佩尔骂了一顿。

小佩尔无缘无故挨了一顿骂,哭着跑回了家。

他横穿马路时,没有看过到校长正开过来,直接跑过去。

把校长吓得来了一个紧急刹车。

车子打滑,撞上水果老板家的围栏,老板和校长吵起来,没注意到骑着单车的贝蒂尔,摘走了红苹果。

与此同时,有人正拿着枪抢劫电影院,被一名警察看到了。

贝蒂尔把苹果送给老师,老师却没有心思收。因为学生们都在窗户边看警察。

是的,嫌犯(在解剖图后)躲到学校来了,所以警察也一路追了过来。

贝蒂儿发现了嫌疑犯。

嫌犯抓起苹果就跑。

不成想,和校长撞个满怀,苹果飞出窗外。

刚好被路过的消防员接住了。

消防员开车要去哪儿?

去救故事开始时那只窜到树上下不来的小猫咪。

消防员为了救猫,顺手把咬了一口的红苹果放在了窗台上。

你猜到了吗,这个窗台其实就是老先生家的窗台。

一个接一个意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后促成了一个美好的小事:老先生的绿苹果真的“变”红了。

有时候,作者还会通过前后两个相似场景的对比,来表达主人公情绪,比如这本《别烦我》。


通过“老婆婆拿着毛线准备织毛衣时,对在一旁吵闹的孩子们说‘别烦我‘“以及”老婆婆拿出织好的毛衣,却什么都没说“这两个场景的对比,来体现老婆婆的面冷心热以及对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深沉而又温暖的爱

瓜妈最后说:
所以,你们看,好的插画,不仅是与文字相得益彰,它还刻画“观察”,同时描述感觉。

正如郝广才所说,我们看绘绘本,除了赞叹故事的精彩,享受图画的丰美,如果能看出创作者如何深思熟虑,如何决定书的基本架构,也别有一番乐趣,从而更能体会创作者的用心。高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视野;角度不同,会有更多面的思考。

包括带孩子去看一些我们大人自己“不大能接受”的作品。桑达克有一本书叫《在那遥远的地方》,讲述的是小女孩爱达因为父亲要出海谋生,而母亲思念父亲无心照顾孩子,所以,平时都是由她照顾妹妹;但有一天,爱达因为专心吹圆号,疏于照看,结果妹妹被“地精”偷走了;于是,爱达穿上神奇的黄雨衣,带上号角,出发去找妹妹的故事。

很多大人都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给孩子阅读,因为书里有绑架孩子的故事情节、可怕的“地精”形象。



而在桑达克看来,每个孩子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不光是快乐、美满与幸福,孩子同样受到各种情绪的威胁。

就像故事里的爱达,对于要照顾妹妹这件事,其实内心是有抵触的,对妹妹也是又爱又恨,所以她吹号角哄妹妹时,才会背对着妹妹、脸看着外面而不是认真看着妹妹。


但孩子并非是我们成人眼里的弱者,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都不会,他们其实很坚强,愿意主动面对各种经验,面对困厄,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脱险(通过幻想排解情绪),与世界和解。

把那些涉及危险、暴力、丑陋等等可能诱发恐惧、愤怒、痛苦等负面情绪的内容排除在外,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危险、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机会。

适当给孩子看一些“真实”的书,将人性、生活中的“背面”适当地暴露给孩子,也是必要的,因为真正的善良、勇敢应该是建立在对真相了解基础上的选择。


那如果,我们自己也看不懂这些插画怎么办,还怎么引导去做图像思考?

没关系的,只需要引导孩子去关注这些插画的结构就可以了他们有能力也有这个意愿去思考复杂一点的问题;也不必在意“回答是否正确”,事实上也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孩子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
因为,我们给孩子读绘本、引导他去做图像思考,并不是为了他将来成为绘本作家、插画家;而是让他有统观全局的意识,同时丰富他的表达、眼界,这样他将来碰到问题就不容易会卡在某一个点上,进出不得。


也许还有妈妈会问孩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肯配合做图像思考怎么办?

看得出来、肯思考的孩子,有可能会成为像桑达克一样做个伟大的插画家;对这个没有兴趣的孩子,也没必要拿着书问孩子“怎么样,有什么发现没有?”孩子如果回答“没有”,你还要碎碎念他,说白了,这个只是绘本的其中一个“用途”而已,能够利用起来固然是好的,实在不行也不必觉得难受,亲子阅读的真谛并不在于获得,而是习惯和热爱。

很多麻麻说最近总是找不到我们,

给我们加上星标就会更快找到我们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