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我来看书滴 2020-10-08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这是周国平《落难的王子》中这位王子的口头禅。

后来,遭遇灾难,王子成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靠行乞度日。旁人知道了他的身世,泪流满面,感叹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王子却正色道:“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生而不易!悲悯而谦卑地活着,就是给世界最大的善意。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杨本芬的作品《秋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秋园》的主人公秋园,出生在洛阳一户行医人家,长大后嫁给国民党的文职官员。她先跟随丈夫从洛阳搬到南京,后又到重庆,中途脱离部队回到湖南乡下。

秋园生下五个孩子,活下三个。贫穷、饥饿、歧视日日侵蚀这个家庭,秋园为生存苦苦挣扎。丈夫去世后,秋园流落湖北,艰难求生。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作者杨本芬就是文中的之骅,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跟随母亲在生活的泥淖里挣扎,为活下去,付出最大的努力。她们见证了生活的阴暗和善良,却又有着令人感动的柔韧与刚强。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秋园用她的拼尽全力,给我们展示了女性的顽强和坚韧。

《秋园》的作者杨本芬,年过八十。切过草药,种过田,当过工人,也卖过零件,唯独没有与文学有过交集。六十岁后,母亲离去的伤痛,促使她用笔梳理记忆,趴在厨房的高低凳上,书写下了母亲生活的痕迹。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阅读小说时,我一次又一次的被拉近一个家庭残缺不全的历史中。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是靠一位裹着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过来的。这些伟大而又坚强的女人们,用她们的善良,汇成家族血脉延续的篇章。

读《秋园》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一份对平凡女性的敬重。

母亲

母亲站成树的姿态,任由年轮流转,永恒守护着家的温暖。

《秋园》这本书,真实地让我认识到一个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文中的秋园,一位艰难中苟活着的母亲,她是卑微而平凡的,但同样也是伟大和骄傲的。

她可以在邻居的百般刁难中,低三下四地争取生存的空间;她也可以在断炊断粮的威胁中,放下教师的身段,沿门乞讨,只为能让儿女和丈夫好好活在人世间。

她挣扎在日常的琐碎中,为吃、为穿,为孩子,为家,拼尽全力撑起遮雨的屋檐。

这样的女性,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外婆也是小脚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靠着在地角田边种瓜点豆,养活了七个孩子,五个男孩,和包括我母亲在内的两个女孩。

外婆隐忍而又勤劳。打我记事起,五个舅母间的纷争就没停歇过,但外婆永远是不偏不倚,不贩卖自己的喜恶给任何人。她知道,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只是静观,看谁家孩子没人带了,谁家收工回来没做饭了,谁缺物,谁有困难,她总是及时出现。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外婆家可是我幼年的天堂。那种家的厚实和安全,遮盖住了鸡毛蒜皮的争端。这些都是外婆给予的。好像任何的难,在外婆的手里都像能理清的一团麻线。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撑过一天,再撑过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的人生。”

拜厄特这样说。

而在这个撑中最有力量的就是叫做妈妈的那个人。

韩剧《请回答1988》中这样定义母亲——为了你可以放弃自尊,代替神守护你的存在。是只叫一声,也触动心弦,是力大无比的存在。

柔弱的肩膀,担起的是责任;温暖的内心,传递的是关爱。随遇而安的做好自己的角色,不强求、不抱怨,像草芥一样任由西东,却用力的将生活一天天捋平。母亲就是家的脊梁。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贫穷

贫穷不是简单的缺钱,而是一种不理想的生活方式;幸福也不是一组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我见过贫穷,自己的大伯怕牛丢失,一年的大半日子,是和牛一起入眠。

我也感受过贫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周周能有腌制的辣椒,就是最好的蔬菜。

所以,我很看不惯浪费。吃饭一定要光盘;笔墨纸砚一定要用尽用完;小孩子的内衣裤我会接上边,继续让他穿。为此遭到婆婆的耻笑,说我很抠。但我知道这不是抠,不是从牙缝里省,而是物尽其用。那种需要某种东西求而不得的伤痛我不想再经受。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秋园》一书中,这样描写小孩子捡稻穗:

捡了稻穗,再捡两块石头,把稻穗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另一块将谷壳砸掉,又用嘴将谷壳吹飞,接着立马将生米塞进嘴里,直咬得腮帮子发痛,嘴角流出白水水,最后使劲咽进肚里……他们可以在田里待上大半天,捡了砸,砸了吃,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捡回的谷穗,饿极了的村民连壳磨粉,吃过后身体却极度不适,文中是这样写着:

后来几天,人们连躲都不躲了,就在田边上拱起屁股,你帮我拨,我帮你拨,连羞耻都顾不得了。有些人连血都拨了出来。人们脸色惨白,面无表情,唯有哎哟哎哟声不断传入耳中……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受过煎熬才知万物得之的不易,饥饿能让人失去尊严,更别说羞耻感。

珍惜生活,珍惜所拥有的,你所厌倦的琐碎日常,是多少人的梦想。

读读历史吧,战国时期的折骨为炊,并不是记载的传奇。如果你觉得历史只是大事件,那么,你就读读《秋园》,平凡人的生活奔波,总会警醒你:肆意的丢弃和浪费,是你在折损自己的福报啊!

做一个惜物的人吧!珍惜生活,珍惜所得。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你享受的幸福是因为有人负重而行:袁隆平,朴实的像农民一样,却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科技工作者透支青春,却为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还有医务人员、教育工作者……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居安思危,不要忘记苦难的岁月,时时要警钟长鸣。

传承

家风的传承,像上好的酒酿,历经几代人的打磨,在漫长的时光中积淀着醇香,像睿智的老人,滋养懵懂的少年人。

家风不仅是影响,更是代代的传承。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样。

家风营造氛围,氛围陶冶情操,情操最终形成你的品性。我们常说的书香门第,将门虎子,无不是家风浸染的结果。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秋园》一书中,秋园和女儿之骅有共同的愿望——读书。

秋园谈婚嫁时,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只要让我读书,我就嫁。

之骅长大后,朝思暮想的也是进学堂。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总是懂事地在学习余暇,玩命地帮家里干活,好像这样才能表达对家长的感激。

最后父亲离世,家庭已捉襟见肘,母亲仍毅然送她远走读书。虽万般不舍,但母亲深信,这是给女儿的一条不一样的活路。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母亲对文化的敬重,女儿有了新的前程;女儿对文学的追求,是孙女实现了作家梦。家风的浸润使子子孙孙,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

母亲的勤劳,影响着女儿奔走在酿造生活的路上;母亲的坚韧,让女儿学会对不如意的生活竭尽全力。

美好的品质在耳濡目染中代代传承。当孙女最后一次见着姥姥时,姥姥在绿树掩映的房前,指着远处的山崖说:“你要早回来半个月就好了。四月,那崖上都是杜鹃花,好看的很!”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追求美好的心灵却不染纤尘。

文章最后提到非洲草原上横渡马拉河的羚羊:

……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

苦难对我们来说就是修行,在用韧劲抵御中找到心灵的笃定和力量。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坦然地顺从,即便在暗夜里走得跌跌撞撞,始终相信,只管走过去,终会迎来萤火虫、灯光、还有那轮耀眼的太阳。

悲悯而谦卑地活着,是给世界最大的深情

正如书中所写: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

《秋园》这本书让人几度落泪。秋园用一生奔波,守护一个家。不正如现在的我们,也在建设我们的家园。

时过境迁,好的时代已不需要我们如何挣扎,但记着带上秋园呈给我们的美好,发挥好母亲的力量,拥有惜物的心态,带着向上向善的品格,悲悯而谦卑地走好自己的人生,给孩子留下念想,给世界留下善意和深情。

这也许就是《秋园》要说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