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天下事,洞彻古今情,穿越历史长河的重重迷雾,探寻尘封已久的时光典藏 “选择”这个概念,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由个人价值取向所决定,有些人会偏重利,有些人会偏重名。不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选择”更多会服从于“国家命运”,有人会看到“未来”,有人只能看到“眼前”。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这一结果对于某些人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表面看似平静如水,内里已是浪涛翻天。中国共产党在连续取得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后,就希望能以更小的代价收官,于是通过各种方法做傅作义的工作,当时他是华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 决定起义 傅作义当时有50万大军,蒋介石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守住北平。但是当时情形可是一边倒,傅作义这边也就是人数占优罢了。傅作义起先对于起义是很抵触的,不过他也看到了外界对和平解放北平的意愿,最后终于做出了起义的决定。 这一步的迈出,不但是决定了他个人以后生涯的走向,更是决定了北平这座千年古城的命运。在两军相持阶段时,蒋介石一直在给傅作义“鼓气”,意思就是只要人在这座城市就不能放弃。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生灵涂炭,更是对一个国家文明的摧毁。中国有太多的古代建筑以及书籍等毁于战乱中,若是当时不是这个选择,那么拼死一战的结果就是会让北平面目全非。不过北平是幸运的,傅作义这个决定应是做的相当艰难,但是他顺应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手下部将离他而去 每每说到这次起义,都会用这个词“率部”,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所有人都跟着傅作义起义了。实际上,他当时手下的高级将领对起义一事的反应,是相当的激烈。那时傅作义手下有4个兵团,其中第11兵团的司令员孙兰峰,一直跟着傅作义。而另外三人,第4兵团的李文、第9兵团的石觉和第17兵团的侯镜如,是蒋介石的嫡系。 若是不给出下文,一般人都会认为,只有孙兰峰还是会跟着傅作义,而其余三人大概率是弃傅而去。事实上,真相真的会颠覆想象。蒋介石的嫡系的确是反对起义,不过不是三人,是二人,李文和石觉,而孙兰峰却是在傅作义宣布起义后,跑了,去了绥远地区。 李文和石觉是公开反对起义的,他们没有选择“溜”,而是直接和傅作义说,他们要回南京,希望傅作义可以安排下交通工具。这二人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对于蒋校长有着很特殊的情感。有人就会觉得这二人的做法值得尊重,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有选择前进道路的权利,就如关羽就是认定刘备一样,但是老祖宗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识时务者真俊杰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这三位后来如何呢? 李文:回到南京后,不久又有了新头衔,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的司令官。不过很快就投诚了,但是他在重庆学习时,却是逃了,先去了香港,后去了台湾。 石觉:回到南京后,也是被委以了重任,先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还兼着淞沪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后来被任命为上海防守司令。只是在后来的战斗中,只见屡战屡败,最后带着12万多人撤到台湾。 那位孙兰峰呢?后来还是起义了。这个结局是不是有点喜感?不过是晚了8个月,1949年9月,他跟着董其武发动了起义,董其武那时是国民党绥远省主席。(选择有时没有早晚,关键在于内心的向往方向。) 还有一位,侯镜如,他的身份最后一刻才揭晓。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员,一直潜伏于敌方的阵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结语 真正引领人往前走的是什么?仅仅是价值观么?也许更准确的答案应是:信仰。99年前,那些在嘉兴南湖船上开会的人,或许已经想到以后的一段岁月会相当艰难,但是他们相信,只要信仰在,那么就会看到路。 傅作义是明白的,一旦人的心意已定,所以就没必要强行挽留,所以他也很大方的安排飞机,让李文和石觉回到了南京。人生的道路就是无数次选择的痕迹,再回首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