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俗称“送灶节”,北方人亦称“小年”。 祭灶的风俗,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远在先秦时代,灶神就是人们崇拜的重要对象。汉代以后,灶神成为一家人寿夭祸福的督察官,成了天上玉帝派到各家的“坐探”,专门监视各家各户的言行举止、大小过错。每到腊月二十三,他就回到天上向玉帝汇报每家人善行和恶举,来年会得到相应的奖惩。“功多者,天必降之福寿。过错多者,天必降之灾殃。”由于灶君的特殊地位,人们对他抱有敬畏之感,希望通过祭祀灶神,以得到来年的幸福。因此,在他上天汇报之日,采取收买、贿赂的办法,出现了种种颇有喜剧色彩的民俗。 祭灶最主要的食品是用饴糖为其送行,以便把灶君的嘴糊住,让他在玉帝面前不说坏话,多说甜言蜜语。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百姓如果买不起糖,也要对着灶神许愿,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你吃糖。“然后,焚烧灶牌纸码或把灶神的木刻像翻转身,并燃放鞭炮,谓之“送灶上天”。 小年前后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理了发就代表着就等过大年了。 后来,祭灶驱邪风俗逐渐淡化和消失。然而,从这天起,灶君已离开人间回到天上,所以家家户户开始整理院落、清扫房间、购置年货、布置家具、理发以至男婚女嫁等都不再选择吉日,可以自由行动,称为“百无禁忌”。这些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传说旧年和新年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交接,故名“交年节“,俗称”扫尘日“。旧时,民间皆焚钱纸,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迎祥纳福。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疏浚暗沟……虽说腊月二十四为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也叫“迎春日”。民谚: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扫尘,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年的“晦气”、“穷运”清扫出门,来年一切顺利。它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之意,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改革开放前,扫尘后依次要贴窗花、炕围、年画、写对联。这些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贴窗花是因为当时的房子没有玻璃窗,窑洞和房子的窗户都是用木料制成的小方格。先要撕掉旧窗户纸,在小方格内糊上新白麻纸,然后贴上剪好的各种颜色的“大团花、小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过去人们睡的都是大炕,将有花边装饰或印制有各种图案的“炕围子”贴于沿炕的墙上,既能避免被褥擦上墙壁上的粉尘,又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家庭都要张贴年画,因一年一更换,可供一年欣赏,故名“年画”,其内容丰富多彩。年画的题材,不同的时期,着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主要有: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包括表现劳动人民爱党、爱祖国、爱劳动等),娃娃美人,故事传说等。种类有:门神类(贴在院门上的年画),它是年画最早的形式;风情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戏曲类,如《群英会》、《杨家将》、《宝莲灯》、《沙家浜》等等。 “二十七,割好红纸写对子”,这天左右,家家户户要自己或请人写春联。对联讲究有神必贴,有门必贴,有物必贴。所以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都有与每物相对应的对联,比如,在神灵面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在大门上的对联一般代表着一家人的门面,所以也会特别的重视。对联内容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院门对联:迈大步走上招财进宝富裕路,举双手推开吉祥如意幸福门。 天地爷对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上金王主,地上福禄神。 土地庙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财神庙对联:财神随岁至,豕崽拱出门;金轮宏利泽,地上福禄神。 太上老君庙对联: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益寿丹。 灶王爷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报喜讯,下界保平安。 戏台对联:金榜题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引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地方不大可家可国可天下,人物有术能文能武能鬼神;一捧雪二进宫三滴血四郎探母,五福堂六月雪七星庙八姐游春;四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猪圈对联:养猪猪大大如象,积肥肥纯纯似金。(猪贺新春);朝佛难行西天路,安身莫如高老庄。(天蓬府地)。 羊圈对联:林高草茂羊儿壮,山清水秀五谷丰。(六畜兴旺)。 鸡窝对联:晨啼雄叫唤日出,夜鸣雌声着卵落。(天下霸唱)。 厕所对联:洒清泉如释负重,施黄金顿觉轻松。(变废为宝)。 狗窝对联:不学狡狐虚借势,甘当忠犬奋招财。 树的对联:玉树临风;古木逢春…… 如今,焚钱纸,诵道佛经咒的习俗早已消失。糊白麻纸的窗户、贴炕围、基本消失。贴窗花、贴年画也大大减弱。新春对联也大都从市场上购买。然而,扫尘的风俗,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生活的期盼。 点击下列标题,可阅读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