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在语文的路上(十八):《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花牧场 2020-10-09

24. 司马光(第一课时)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朱一花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正确朗读课文,会有节奏地读课文。通过观察字形,会书写“登”、“跌”等两个字。

2. 能借助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故事的意思。

3. 背诵课文。并能通过对比等方法感受司马光的冷静、沉着的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我们可以向客人老师这样介绍自己:我姓什么,叫什么,欢迎大家……

板块一:揭题导入,读准文章

一、揭题导入,了解古文

1.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姓司马。单名一个光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读题。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2. 你知道司马光这个人吗?(简单讲述)

3. 今天我们学的文章可跟我们现代的文章不一样。(出示文章)。你们发现了吗?这是一篇文言文(出示板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文言文里较短的文章,也叫“小古文”。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跟我们平时读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吗?

二、形式多样,读好古文

1.读准读通。这则小古文连标点符号一共37个字。自己读读看(自由读)。反馈:碰到困难了吗?(预设:登瓮  水迸等词正音)

2.读出节奏。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借助注释,读出节奏来,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自由读,尝试读出节奏,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停顿?)谁来读?(引导读出节奏来。)

3.范读提升。来,听一听朱老师是怎么读的,请你拿起笔,划一划分界线。(师有节奏地读。)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请两位同学个别读。齐读。

4.去标点巩固。古人写文章时,有时候还会这样写。出示去标点的卷轴式《司马光》,读。

板块二:借助注释,读懂小古文

一、自读梳理,了解人物

1.这则故事除了写司马光,还写了谁?(渗透读书方法:古人讲究不动笔墨不看书。)拿起笔,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物的词语来。

2.预设:群儿   一儿   众  光   儿  板书:群儿   一儿  众  光  儿。边板书边问:群儿就是指……一儿……众……光就是指……(你怎么知道光就是司马光的?再一次强调看注释的重要性)

二、小组合作,读懂小古文

1.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来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要求:

第一步:先自由读文言文,思考这些人都在干什么?

第二步:组长组织合作讨论,并指定同学负责用自己的话填写表格。等会派代表汇报。

问:遇到不会的地方怎么办?

在干什么(或怎么样了)

群儿


一儿




2.反馈,学生补充。

三、古今相对,学说小古文

1.朱老师也尝试着翻译了一下,但打乱了顺序,谁能够帮朱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

指名摆放:在庭院里玩  爬上水缸 失足跌进 被水淹没  拿起石头  砸破了缸  都跑开了

2.与古文对照,怎么摆放呢?指名摆放:戏于庭  登瓮  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3.故事的结局是:水迸,儿得活。你知道“水迸”是指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又一次回扣: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图片等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4.尝试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看板书说)。——拿走现代文的对照还能说吗?(黑板上只剩下:群儿戏于庭……)

5.预设评价:你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内,就读懂了小古文的意思。

四、对比阅读,感受品质

1.再回到故事中来。儿得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之是谁?对,文言文中,“之”一般指代前面的物品。光持石击碗破之的之指的是——碗?持石击杯破之,之就是——杯子。

2.再读这句话。既然儿得活的主要原因是——光持石击瓮破之,那这样写可以吗?(隐去“众皆弃去”)。

预设:不可以。写众皆弃去,是为了衬托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的。

小结:我们不仅读懂了小古文的意思,还读懂了司马光的冷静机智勇敢。

3.古人读书,还讲究背诵。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多诵遍数,久远不忘。出示填空背诵。

第三板块:书写指导

1. 出示“登、跌”二字。观察: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着重讲解登字的字理。“癶”字头表示双手捧着装满祭品的豆器走上祭台,“豆”中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豆器内盛满食物。)

3. 师范写“登”字,注意笔顺。学生自己写——评价。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喜欢这样的文章吗?想要读更多的文言文,可以去读一读《小古文上下一百册》,这篇文章,就选自其中的25课。回去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