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很多年后,我们会想念这一期又一期的挑战

 一花牧场 2020-10-09
81.很多年后,我们会想念这一期又一期的挑战
 
第四期挑战结束了。
上午十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两点钟,我一直坐在电脑前核对孩子们的打卡数据。隔壁在装修,机器钻孔的声音就如身边有一辆开着马达的拖拉机。女儿愁眉苦脸地走出房间说,妈妈,这可怎么办?老师说的我一句也听不见。我也是,看到只有一条背诵音频,即便拿到耳边也听不清学生背的是宋词还是语段。女儿戴上耳机后安静多了,我没有戴耳机,我觉得那是一次修炼的机会。就如周末,隔壁叮叮咚咚装修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依然躺在床上沉沉地午睡。女儿问我:“妈妈,你怎么能睡得着的?”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也许是意念决定了一切吧。我觉得我可以,我就真的可以。
我在那张表格里打了无数个“1”,每一个1,都是学生努力的足迹。轻轻浅浅的,深深沉沉的,都有。
的确,第四期的挑战并不容易——起码,对我来说,是挺难的。说实在的,每日让我认真从头听到尾,都觉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要付出那么多的脑力劳动去背诵。
第四期挑战,我们不写作文。我们摘录语段,背诵语段,背诵10首宋词,每日读1.5小时以上的书。无法监督孩子们的读书时间,这完全靠自觉。十四天时间,打卡十次即可完成任务。没有想到,等我去统计数据时,有一些孩子满满当当地走过了14天。多数参与的孩子圆满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有部分孩子空缺了一些内容。我给孩子们评出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熟悉呢?的确,若偶然间看了我这几日公众号的人,定会知道前几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很多年后,我们会怀念这个春天》。这个春天里的故事太多太多。有人说,那些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孩子,如今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前线。那个时候,他们也还小,十七年过去,他们长成了翩翩少年。不知他们还能否想起17年前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
我们不妨也来做个前景式的憧憬:17年后的这一批孩子,会有怎样的遇见呢?那个时候,他们正如日中天,是社会新生力量,在各种岗位上开花,当然也不排除还有的孩子继续深造读书。我们不希望2020年的春天重来一次,但我们希冀未来的每一个春天,我们都能在这个唯一的地球上,经历我们人生的春天。
那个时候,想起17年前的新冠肺炎,我们一定会怀念这一期又一期的挑战,对不对?是的,一定会的。
挑战四期,前三期的作文,有孩子写了五十多篇。即便挑战结束,也不停下,不是疯狂地爱上写作,而是那种强大的意志力已经植入了精神的沃野。有这样的勇气与韧劲,开枝散叶,自己在自己的生命里播下了拥有无限生机的种子。
 
我一直很喜欢宋词。
尽管我读得不多,积累也并不丰富。如果要与班里背得多的孩子比起来,我定是手下败将。
我背得最多的一次,是参加杭州教师招聘考试。心里百余首古诗和几十首宋词打底,滚瓜烂熟,走进考场,方能在那些可以决定命运的空格里对答如流。几年过去了,那些诗词又到了空气中,烟消云散。偶尔遇见,只觉得那是一种久远的熟悉,但那熟悉里已经掺和了距离与陌生。
诗词有再造心境的功能。这一日,读《陶行知文集》,他反复举到一个例子,大意是说,贾宝玉想把荷池里的枯荷拔去,黛玉说:“李义山的书我素不喜读,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宝玉连声称赞这是好句,这一池枯荷也便有了新的使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行行,一句句,轻轻敲打在心头,如梦如痴,如幻如歌,我稍比学生先跨一步,录制诗歌,一次一次地在那些字眼里投石问路,尽管我们拨开迷雾的能量还是单薄了些,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古人或婉约或浩荡的语言里感受到一种力量,否则,怎么能坚持得下去?
 
这一日,好些孩子给我发了第四期挑战心得。自从日更之后,我便有了一个习惯:总是要为做过的事情留下痕迹。我认为这很有必要。这是总结,是梳理,是提升,是蓄势待发。每一次书写,都是认识自己的途径。其实我更愿意看见孩子们在总结里说一说自己遇见了什么困难。
遇见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困难的挑战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解决困难的方法。难题摆在前面,如何消解?陶公说,行动。他说,只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人是有惰性的,还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而这一期又一期的挑战,像不像我们共同携手,向惰性发起进攻?
明天,我会用孩子们书写的第四期心得,向第五期挑战出发。

(摄于太子湾。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蓝宝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