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父亲】娘在,家在,父亲在,天在

 柳七公子 2020-10-10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四,周六。

我们姊妹兄弟四个和姨妈、表妹全家给父亲过生日。其实,父亲的生日是五月十三,怕大家工作忙请个假不容易,聚不齐,怕耽误小侄上课才特意拖到周末。

以前父亲过生日,家里特别热闹,大姑姑来,小舅舅舅妈来,姨夫姨妈来。这几年,父亲的姊妹们都赴各大城市给孩子看孩子去了,大姑年纪大了,也回东北了,所以他们一年到头能团聚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父母操劳一生,把所有的时间和几十年浓稠的光阴都给了自己的儿女,所以他们老了,更喜欢和自己的姊妹兄弟们坐在一起,谈谈生活的琐事,彼此交流一下给儿女们带孩子的心得。

其实,等生日这天我们都蜂拥上来,他们已经张罗着准备了好几天。准备酒水、水果、给弟弟一家准备被褥,即使床单才换过,也要再铺上新的。人都到齐了,父亲再打电话叫饭店送菜过来。

我们在一边吃饭边说笑,边看父亲和姨夫、弟弟、妹夫、表妹夫一起觥筹交错。

小外甥女、小侄们玩疯了,喧嚣着快乐着,屋里屋外出出进进,乐此不疲,玩够了,就跑床上跳来跳去。母亲怕天热,他们累着,喊他们停下来去休息。父亲说:玩吧,不然他们还能闲着啊。

父母老了,怕热闹却却又喜欢热闹。怕热闹是他们年纪大了,忙活一天,真的体力不支。喜欢热闹,是因为,忙碌着的孩子们,在他们生日这天才可以请一天假,回家团聚。

所以过生日的涵义,不单是生日,而是,为了和孩子们欢聚一次。人老去的时候,或许,看着儿女平安,工作稳定衣食富足,儿孙绕膝才是最大的幸福吧。如果哪个孩子过得不好都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大事情。

两杯薄酒入肚,听到父亲和姨夫说:记得咱爹娘活着的时候,咱们也是这样每年都给他们过生日,过着过着,就都没了。现在轮着孩子们给咱们过生日了。

真的,日子过得太快,记得姥爷姥娘活着的时候,我的父母姨妈舅舅们就每年去给他们过生日。清晰地记得姥娘总是拉着我的手骄傲地说,整条街上,就他们家四世同堂。儿孙绕膝,那是一个老人莫大的骄傲和幸福。

相册里,还有一张姥爷过生日的照片。老年痴呆的姥爷,端坐在小舅家的正屋门前,脸上挂着孩童一样的笑容。全家福上,我的父母还不老,头发如墨。那时,除了大舅家的表哥们和我已经结婚,别的表弟表妹们都还在读书。因为我看到最前排我的女儿才不过两三岁的样子。而今,暑假后她都读大二了。

光阴,马不停蹄无情踩踏着,悠忽间流逝了。蓦然回首间,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人生,就是这么一辈一辈传下去。现在轮到我们给父母过生日了,过着过着,他们就都老了。

母亲早就说过,她不愿意过生日,因为过生日,就代表他们老了。年轻的时候,他们受苦受累,拖老带小,总是嫌弃光阴太稠,孩子们怎么还不长大。年轻时,父母心中的最美理想就是:等我们姊妹四人都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他们就可以松一口气,歇息歇息了。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他们辛苦拉把的下一代,最小的孩子也都上小学了,可他们还是没有时间歇息,反而比以前更忙了。只是,他们真的老了。

因为,我们也都人到中年。等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给我们过生日,那我们也老了。所以,我祈祷我的父母都能健康长寿,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永远不老。

我们再老,却都还有家,有父母絮叨着疼着爱着,我们就都有家可回。

回家两个字,很简单。其实,是说回父母的家。因为,我们都成家了。特别是女孩,结婚后,自己曾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在出嫁那天就变成了娘家,而老公的家却成了自己家。

有人说,回家的感觉真好。曾在朋友圈看到书友说回家过年,给父母买上吃的穿的用的,节后返程时,父母给捎回去的东西,却比来的时候还多。

这就是普天下的父母吧。总担心自己的儿女过得不好,恨不得倾其所有,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不管我们成年还是成家,依然对我们放心不下。

弟弟他们终年累月倒班上班,今年过年就能推算出明年年三十初一值不值班。弟媳曾和我说,到了年三十,即使天气不好,下刀子,弟弟也要带着他们回家。

说到底,回家就是回家看父母,看看有父母的家。过年,就是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

只要父母健在,我们就都有家。若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我们就都成了蒲公英散落在天涯,家,也就成了故乡。

有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有父亲默默无言的支撑和奉献,我们才有了最坚实的依靠。无论生活有多难,在外面奔波有多苦,想起远方的父母,那里还有一方可以停靠的港湾,心里便有了底。


感冒加重,昨晚吃了一堆药,今天昏昏沉沉睡到八点,起来打开电脑,网上关于父亲的文字铺天盖地,各种煽情。因为,今天,是父亲节。

不要责怪网友们只会在网上煽情,不要责怪搞形式,我想他们在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至少,他们记得,记得父亲记得家。至少,那些文字,能触动我们一天天麻木的心灵,这就够了。

所以,我感觉母亲节,父亲节,煽情,也是心底最真的情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父母之于我们,只有一个,血缘至亲,不能更换。

如果,大家都忙着,连形式都不搞了,文也不写了,电话也不打了,说明也不放在心上了。爱,这个词,能说出口的,说不出口的,都是放在最心尖儿上的事儿。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最近,小侄不回来,在父母家吃饭,没人跟我吹牛。小外甥女话倒是多了起来。那天中午,她边吃边冒了句:姨妈,还是家乡的饭菜好吃。

我笑喷,拿筷子敲了她一下:你和我一样,都没离开过家,哪里知道什么是家乡饭?因为她挑食,母亲总是教育她说,看你大舅每次回来最喜欢吃姥姥做的饭,赶的饼,蒸的馒头了,你舅妈最喜欢姥姥包的饺子等等。

我只好跟她讲,只有离开过家的人,才知道家乡饭的味道。带回去可以晒在朋友圈炫耀,因为那饭那菜,包含着父母最殷勤的爱,美味珍馐都比不过。

我和小外甥女没资格谈家乡饭。

的确,我不是游子,没有切身体味过,千里迢迢赶回家看望父母的心情。我是父母跟前的菟丝花,半生都在父母门前缠绕,除了时不时惹他们生气之外,貌似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大事情,想想真是汗颜。

我一直,象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除了小学还算听话之外,自己考上了一中,再往后追忆,就是一塌糊涂一团乱麻。读初一时那年,我已经离开了生活了五年的姥姥家,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父母身边。

上世纪80年代末,学生上学有早晚自习。早上很早的那种,犹记得早自习放学后貌似还不到七点。这就意味着,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得起来上学校。

家离一中现在算来不是太远,走近道穿过姥姥家村北那条小路,转到实验小学,再去学校就到了。但那时,没有大公路,走出家门后,城墙边往东有一条很深的大沟,通往城里唯一的公路一边是一片地。夏天庄稼都长起来,玉米叶子哗啦哗啦作响,特别害怕。

每天早上,父亲就早起送我。

孩子读高中时,我起早贪黑熬夜很累,但孩子都是自己来回,我也没接送过。常听朋友们诉说,自己每天接送孩子多么辛苦。我时常和孩子说:妈妈不合格,都没有送过你。我上学那会儿,别看学习不中用,都是你姥爷送我。

真的,我们现在为了孩子付出的,父母都为我们付出过,加倍付出过。现在回家,有时看到父亲,我会想起,少年时,坐在父亲单车后面的时光。

记忆有时很遥远,有时却很清晰。

记得,那时的天很黑,小城也没有路灯。父亲载着我,一路疙疙瘩瘩走在村边的小路上。他车把上还挂着一个能盛满五十斤水的塑料水桶。那时,村子里还没接通自来水,白天,村里的妇女会带着半大的孩子去城里机关单位拉自来水喝,那时机关单位的水也不收钱。

父亲白天教学,就利用早上送我的时间,顺便带一大桶水回家。当时年少不懂事,也不能体味父母的辛苦。但我能清晰地记得父亲弯腰奋力蹬车的背影。

多少年后,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写得父亲给他买橘子,爬上攀下月台时的背影一样,深深刻在我单薄的记忆里。纵使岁月冷风吹过,随着年轮越来越密,父亲的背影却一天天更加丰满。

现在,我们不必责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因为我们都还年轻。等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能体谅我们了,我们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都老了。

记得,父亲边蹬车边嘱咐我:到了学校就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我总是脆生生答应着,可是到了学校,就把父亲的叮嘱抛在九霄云外。

那天,一个职业诗人扫了一眼我公众号里的诗歌后,果断笑我说:一看你就是没尝过人间疾苦的丫头。

我虽然不服气,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敏锐的洞察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都是可以读文来断的。

我从小不曾吃过苦,受过难,没没过玉米面馒头,没吃过窝头,没穿过旧衣服。一直优哉游哉,长大了。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十四五岁,更不知生活疾苦,不知人事多艰,整个没脑子,没心没肺,上课不读书,下课疯玩。

我的父亲生于新中国解放那年,很小奶奶就不在了。他读书做民师,一切都是靠自己,很年轻时结婚和母亲操持着这一个大家庭。

我读初一那年,农村才推行承包责任制,才分地,家里种着很多地,父亲白天教书,傍晚一早去地里干活。记得放学回家,我总会看到父亲蹲在灶前,边背书边烧火做饭的情景。

后来,父亲转正了,我们都跟着到了城里。父亲一生没服过啥,最不服的就是学习。考自学时,别人都抄,但他能全背下来。

偏偏我就不爱学习,不知道学习,真的让他头疼。

我不爱学习,是不爱读课堂上的书。想起那时,我就偷着拿下父亲书橱里老版本的《红楼梦》外面包上封皮写上语文,掩耳盗铃偷着读。

那时一中的图书馆规模不小,我就借了各种课外书,记得那时最喜欢的看革命红色书籍。什么《两个小八路》《开枪为我送行》《红岩》等,都是上课读。

记得初一植物、英语学到哪里我都不知道,数学更是一塌糊涂。本末倒置的后果很严重,我很害怕。

记得我玩出的最佳成绩是全班64人,我倒数前三甲。虽然傻不拉几的,可我依然懂得考砸了的后果。拿着家长通知书让父亲签字,我才知道不敢。我把家长通知书交给母亲,让她找父亲帮我签字,想想,自己那时真的好白痴。

后来,父亲转正了,到二中工作,我就转学了,估计那时父亲是想把我调到他眼皮子底下,我就会好好学习。

到二中后,我又把初一重读一遍,那时二中生源不好,每年都是一中不要的学生才给划拉到这里。这是我也学习不好的原因。哈哈。不用赘述了,现在有时脸皮很厚把那时我的不作为不学习归结为流年不利,少不更事。

结果赤裸裸的,让人不忍直视。初中毕业,我自然没考上中专和高中。那时流行考中专,所以我继续读书,重读初三。

数学学得不好,也算过来了吧?别人初中读三年,我五年,百分百三加二。记得我再读初三时,我在一中的同学有的在二中读高二了。再后来,我就去技校深造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学习不好的孩子老师才会动员选择去技校。技校是劳动和疯玩的摇篮。

不记得在技校学过什么高深的学问了。只记得我比以前更能玩了。我学的微机专业,三年后毕业,没见过电脑是什么,只是去一中玩过苹果2。课堂上老师讲编程,我听得头大,一窍不通,考试碰上好运老师出了例题,我也只是会背上,偶尔赚个及格而已。

现在回想在技校除了参加过几场大规模的劳动比如,垒技校院墙87级主力,我们搬砖,开发技校池塘,男生推一满车子土,女生上锨拉车等。

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90年代初技校的图书室规模宏大,充斥着琼瑶的各种爱情书籍。

我就在那青春如歌的岁月里,如鱼得水饱览了琼瑶阿姨的全书。每天为她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倾洒着同情或挚爱的泪水。我卷珠帘,做着自己的一帘幽梦,玩,各种玩,吃吃喝喝。我的青春我做主,轰轰烈烈,万马奔腾,唯一的不好就是把书读得一团糟。

那时,有要好的同学家在图书馆,我又可以去借正版简体《红楼梦》等书,重温少年时的记忆,彻底把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理清楚。

现在我想,可能我之所以还有些文学细胞,都是那时不认真读圣贤书,积累成长起来的吧。

总结读书的岁月,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本末倒置。该学习的时候,我不学习,我总是不合时宜,跟不上同学天天向上的步伐。那天,听书友说一文化公司的名字叫慢半拍,我很有共鸣,我想这个名字最适合我。

扯远了,荒唐的技校毕业后,那时同班同学很多去了京博,但父母怕我吃不了苦,我也没去。我跟着同样没有涉世经验的同学,跟父母要了两千块钱,交到了棉纺厂。棉纺厂,啥概念?按计件拿工资,每天站在轰鸣的机器前,一站8小时三班倒。工人带着厚厚的口罩头发上都布满灰尘,面对面满说话都听不清,这些都是后来商业领导嫌弃我们工作嫌累,带我们参观棉纺厂车间时看到的。

当时,父母知道我肯定吃不了这种苦,托同学把我交的押金要了回来。但我任性,讨厌教育,于是,就去了商业。哈哈,后来的后来,就是商业倒闭了,我下岗了。

我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折腾着,年轻任性着不肯长大。就是因为,在我心里,有一种依靠,父亲还在身后。

不管我怎样,他都会管我。的确,父亲也不能不管我。因为,父母之于孩子,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他们在,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把孩子往最好处拉把。

还好,我虽然不羁任性,终没有变为问题少女。

曾经,我让父亲操心,操了很多心,也受了很多难,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我从没有听他说过难,因为再苦再难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让我少受苦少受难为,他承受多少苦难都是应该的。

工作稳定后,我也没有替父母分担过什么。那些年,母亲忙碌父亲肩挑着我们姊妹四人挑着老人。

我就在父亲庇护的浓密树荫里,肆意地享受着我的青春年华,每天在自己的小屋涂涂画画,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再就是上个班儿。

人生有得就有失。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父亲为我营造的宽松的生活环境里,我养成了写字的习惯。那天收拾书橱时发现我竟然保存了86——96年十年的日记,再后来,就很少有过手写的日记了。

后来,结婚成家。我曾经厚着脸皮跟孩子讲:你要好好读书,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因为,我没有你姥爷那么能干,也没有能力像你姥爷那样把四个孩子的工作家庭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跟我们撒谎,被我们识破,我们会大发雷霆训斥孩子。却忘了曾经我们也和父母撒谎,编造各种自认为他们不懂的谎言,只是为了放学后在外面多墨迹一些时间,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现在为人父母了,方才明白,那些不过都是雕虫小技而已,父母洞悉一切,他们之所以不揭穿,只是不想伤害我们青春年代那所谓的自尊罢了。

我也被同事善意地笑,生活不能自理。的确,我到现在,还靠父母。

只是,昔日父亲挺拔的腰身日渐佝偻,头发都白了。我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也重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写道: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是一座只可仰望的大山,是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如今,父亲老了,他愿意做他的英雄。

我想,每个孩子心中,父亲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盖世英雄,他能给我们遮风避雨,无所不能。只要有父亲在,我们就可以偷懒,可以任性,可以不懂事不作为,也可以少些担当,因为他都能包容和承载。

我们都已人都中年,工作不容易,每天辛苦上班,都说上有老下有小,是最累的日子,父母儿女都需要照顾。可是,上有老下有小,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只要父母健在,我们就离黄昏还早,我们尚还有爹娘疼着挂着。

只是,岁月如刀,刀刀切割着父亲的华年,曾经的英雄都老了。父亲是山,父爱如山,我们傍依一生,却无以为报。

但是,娘在,家在,父亲在,天在。我们还是可以展开翅膀自由翱翔,因为,湛蓝的天空还在,父亲还在,我们就不惧风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