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创社四子之吴隐《遯盫印学丛书》序

 攒菁堂 2020-10-10


西泠印社创社“四子”之一的吴隐吴石潜(遯庵),是一位在社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创社之前,他业镌碑刻印,但生性机敏而宽厚,在西泠印社社务运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而且以其擅交友,精赀计、善经营的个性特征,成为早期西泠印社的财神和“外交部长”。在印社成立的1904年即同时在上海开设店肆,经营印石、印谱、印泥、印刀、印床、印规、印缸、连史纸等等,更从事当时绝无仅有的印谱出版印刷业务,编辑发行了大量古印谱和明清名家印谱还有当时的时人印谱,使当时战乱年代冷落寂寞无人理睬的篆刻“印学”不胫而走,传播广泛,风靡沪杭,若论重新唤醒沉寂多年的“印学”,走向大众,当然首先归功于西泠印社高标其帜,众名士皆齐心协力;但若论实际效果,吴隐可谓有第一功。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吴隐的所作所为是面向社会大众,拥有鲜明的市场推动力。到“上海西泠印社”店肆中来买印泥买印谱、下订单嘱刻印章的,名家自然不少;但普通市民更多。不像孤山西泠印社,是个学术艺术团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皆是饱学之士艺名驰天下者,活动范围只限于知识分子高层,若换成平头百姓贩夫走卒之辈,可能连跨进印社圆洞门的勇气也没有;但在上海西泠印社的店舖中,却是男女老少、农工商学、众生皆平等,人人皆可亲近印学与篆刻,以及满足对那些五花八门的道具材料的好奇感。扩大孤傲高冷、身处宝塔尖顶的西泠印社的社会影响,市场杠杆显然是最为有效的,吴隐深刻地明白这一点。

对市场的长久期待,站在吴隐的立场上看,最集中的表现,当然是印谱出版。历代名作名家名谱,代表着一个个艺术高峰的历史记录。一册在手,风雅自在。在当时的上海,横贯二十多年的数百种印谱出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印学界,对西泠印社建立起来的“专业”地位,许多就是从这些制作精良、令人爱不释手的几百种印谱的大量传世而产生印象的。

01

关于《遯盦印学丛书》

吴隐吴遯庵经营上海西泠印社,又受西泠创社如丁仁、王禔、叶铭孜孜学问著书立说的薰染,从一个重镌刻实践,重经营管理的角色,逐渐开始有了印学理论方面的追求:如果说,编辑出刊大量印谱,除了弘扬篆刻艺术之外。还有一个市场盈利的期望的话;那么整理出版古代印学典籍,却是一个费力不讨好而且很难有市场盈利预期的“赔钱差使”。没有对印学理论建设的热心,和对于篆刻艺术所要达到的学术高度的期许,仅仅是一介商人,肯定不会作如此选择。

于是,在大型印谱系列著名者除“西泠印社印丛”系列之外包括还有如《潜泉印丛》等等陆续推出,在上海滩印学篆刻独此一家、如火如荼之际,吴隐还推出了《遯庵印学丛书》(又名《西泠印社印学丛书》)的印学理论图书。其目录有如下一些:共计十七卷25种:

卷一文彭《印史》,卷二万寿褀《印说》,卷三沈野《印谈》、卷四汪维坚《摹印秘论》,卷五朱象贤《印典》,卷六陈克恕《篆刻鍼度》,卷七冯泌《印学集成》,卷八阮充《云莊印话》,卷九冯承辉《历朝印识》,卷十王之佐《宝印集》,卷十一陈澧《摹印述》,卷十二叶尔宽《摹印传灯》,卷十三董洵《多野斋印说》,卷十四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汇录》,卷十五姚觐元《三十五举校勘》,卷十六叶铭《叶氏印谱存目》,卷十七王世《治印杂说》。

从现在我们对印学理论的推进和所达到的文献认识水平来看,这份书单显然是比较单薄的。把它和清道光年间顾湘《篆学琐著》比较一下,其间得失也颇有可斟酌者。如“遯庵版”缺吾丘衍、徐官、赵宦光、甘旸、程远、袁三俊、吴先声、方以智、许容、徐坚、孙光祖、陈炼等等重要印论,初看时引为不足。但“遯庵版”中有一些如汪维坚、阮充、董洵、叶尔宽、魏锡曾、姚觐元等印论、尤其是极重要的如朱象贤《印典》本身就是一部文献集,这些又都为“顾湘版”所无。又“顾湘版”有许多引例如李阳冰《说篆》明显是后人移花接木,而韦续《五十六种书》又非印学类文字;还有如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等等;更有作为篆字工具书的郭宗恕《汗简》,及正续《汉印分韵》等等;《遯庵印学丛书》似乎都是有意不收。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篆学琐著》的收录为什么与《遯庵印学丛书》收录的有如此大的差别?年轻时读书,笼统觉得《遯庵印学丛书》收录未称完备,当时便有了一个疑问,猜测这必有缘由。但一直未投入时间去了解调查?今天想来,实在是因为吴氏编此书之前,已见道光顾湘《篆学琐著》先在焉。故尔他的目的,是不再重复收录,而是避开已有,《篆学琐著》的目录框架中有疏忽未收者则收之,又道光以后的印学著述增收之,以求补齐全貌。

适足以引为证据者,是吴隐自己的《遯庵印学丛书·序》(撰于辛酉1921年)。中有云:

“丛书作者,起休承国博(文彭),迄于并世,于风会有合焉。道光间虞山顾氏锲行《篆学琐著》,亦印学丛书也。其所甄录,上逮唐之李阳冰、韦续,与吾丛书合并以观,则援古证今,一以贯之矣”。

在此中的关键词,是“合并以观”“一以贯之”。《篆学琐著》为前册,取大概,导夫先路;而《遯庵印学丛书》为后册,䃼充齐备。这应该是吴隐当时的编辑思想所在吧?

02

关于吴隐的印学理论观

谈到吴隐出众的理财经商能力和交际能力,乃至被我们指为西泠印社的“财神爷”与“外交官”,其存在的不可或缺性和已拥有的优异业绩,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但关于他的西泠印社定位,除了热心社务之外,主要还是几百部印谱的出版,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风靡天下。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长篇论文《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发表于《书法研究》,后来还考证过当时西泠四子的创始人地位之差别及“创议人”和“创办人”的些微不同,这些,都是基于历史学研究尤其是西泠印社史研究中还原历史真实的必要梳理。但关于吴隐的印学理论学术的观念立场,在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却始终是一个空白。

吴隐在《遯庵印学丛书》这篇序的开始,即有一段自白,极有价值。文长,不避赘琐,引如下:

“遯盦癖印夙矣。尝谓考论印学之书,其裨益于印人殆倍蓰于印谱。何则?印谱之作勼孴,秦玉汉铜,历朝旧印名家杰构,璀璨陆离,琳琅触目,或集数名家印为一书,或辑一名家印为专书⋯⋯后之览者涵泳玩索,心领神会而自得之。谱无䇳释,未尝为之诏示也。即或兼拓边款,亦复兴之所至,落落数言,无关印旨。印学书则不然,其书之著人,皆印林巨子,凡夫源流变迁之故,宗派同异之殊,蔽何以祛?雅何以复?造诣必如何而后精深?风矩必如何而后醇正?魄力必如何而后雄肆?乃至章法刀法,气味神韵之间,靡不殚其夙所心得,为来学示周行。诚能熟读深思,心知其意,奚啻集名流硕彥于一堂,为之切磋讲贯,其获益岂浅尠哉?”

——考论印学之书,较印谱之裨益更高(这是对照已经出版大量印谱影响巨大而言)。

——源流变迁、宗派异同,须以印学理论待之(这是相对于创作实践的个体视角而言)。

——篆刻作为艺术的“雅”及论“风矩”之“醇正”、“魄力”之“雄肆”、“气味神韵”,皆出于审美宗旨而不是技法条例的立场。

——读印论书,是与古今名家聚于一堂“切磋讲贯”(这是从具体的印技印作走向宏观抽象的印学思想和审美、印学史的文化立场)。

吴隐在上海西泠印社印谱出版和印泥印刀印具的业务风生水起之时,有意推出《遯庵印学丛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印学领域中希望全面“统吃”、追求全覆盖和不留空隙的姿态和雄心勃勃。他有足够的财力来践行之。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眼光、胸襟、视野、使命感和责任心,一般人未必能为此。从绍兴到杭州再到上海,这个从刻碑起身又充满商业经营细胞的初出茅庐之辈,正是通过西泠印社创社“四子”团队、通过吴昌硕和当时沪杭诸大佬的提点,终于成长为近代印学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杰出人才。这样的人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在近代印学界、在西泠印社史上,都堪称是无法替代的。

吴隐卒于1922年壬戌,而出版于1921年辛酉即前一年的《遯庵印学丛书》,或许正是在这盘印学大棋终盘时下的最后一子。

2019年4月12日于孤山西泠印社



相关链接

遯盦印学丛书


书名:遯盦印学丛书

作者:吴隐 辑

书号:978-7-5508-2993-0

定价:2980.00元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开本:16开

装帧:函套线装

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关篆刻艺术的理论研究,元吾丘衍《学古篇》中的《三十五举》可以说是发轫之作

随着篆刻艺术在明清时期的兴起和繁荣,明清时期的印学理论著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第一部印学丛书——《篆学琐著》应运而生。

《篆学琐著》由顾湘所辑,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收录了唐至清的篆学、印学论著30种。上海文瑞楼将此书加上郭忠恕《汗简》以及《选集汉印分韵》《续集汉印分韵》,编为《篆学丛书》,于民国七年(1918)印行。

民国时期,另有一部重要的印学理论丛书——吴隐所辑的《遯盦印学丛书》

▲ 吴隐像

◑吴隐(1867—1922),字石潜,号遯盫,又号潜泉,浙江绍兴人。书工篆、隶,精绘事。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仁、王福庵、叶为铭等在杭州孤山创设“西泠印社”后,自设分社于上海,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印谱、印论,辑印了大量的古印谱、明清名家印谱和印学理论图书。著有《遯盫印存》《古今楹联汇刻》《遯盦印话》《遯盦金石丛书》《遯盦印学丛书》等。
《遯盦印学丛书》收录了文彭《印史》、万寿祺《印说》、沈野《印谈》、汪维堂《摹印秘论》、朱象贤《印典》、陈克恕《篆刻针度》、冯泌《印学集成》、阮充《云庄印话》、冯承辉《历朝印识》、王之佐《宝印集》、陈澧《摹印述》、叶尔宽《摹印传灯》、董洵《多野斋印说》、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汇录》、姚觐元《三十五举校勘记》、叶铭《叶氏印谱存目》、王世《治印杂说》等自明以降的印学论著17种。

吴隐在《遯盦印学丛书》序中写道:“道光间虞山顾氏锲行《篆学琐著》,亦印学丛书也。其所甄录,上逮唐之李阳冰、韦续,与吾丛书合并以观,则援古证今,一以贯之矣。”

可见,吴隐所辑《遯盦印学丛书》的宗旨,是补充《篆学琐著》,集其未辑之明清时期和成书于道光以后的重要印学著作。

1949年以后,《篆学琐著》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中国书店也于1983年影印出版了上海文瑞楼版《篆学丛书》。而《遯盦印学丛书》自民国印行后一直未曾重新整理出版,以致此书十分稀少,学者难得一见全貌。

西泠印社出版社以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十一年(1922)版为底本,重新整理分册,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先生作序,影印出版,最大限度保持原书原貌,对目前我国艺术理论界,尤其是印学研究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转载自“西泠印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