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洋水师战时应该是用横阵,还是应该用纵队的问题,由来已久。 多年前曾经说北洋是“误布横阵”,导致只有舰首炮能开炮,大大影响了火力发挥。近年来又开始翻案,说是北洋多数军舰设计时候就是舰首对敌,横阵才能发挥大部分火力,并举出定镇两艘铁甲舰的例子,说它两座305主炮塔是在两舷,舰首对敌才能同时发挥所有4门主炮的威力,借此来说明北洋舰首对敌战术的正确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定远级军舰的原厂设计图:如下: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定远级舷侧的305主炮塔,是可以对舷射击的,只是齐射角受限,左舷齐射也就是大约45度的样子,右舷齐射角更小,估计在30度以内。也就是说,纵队不是305不能全部开火,在有限角度内齐射是可以的。北洋水师只是为了让8门305主炮最大限度的发扬火力,才采用了横阵。 那么,这个代价究竟值不值得呢? 先计算一下北洋开战的十艘军舰,分别使用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使用的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数: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共32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共41门。 那么,数字出来了,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的使用数量,相差了9门之多。也就是说,为了增加4门305主炮的射角,北洋至少付出了2门254、2门210、4门120不能开火的代价。 那么,这个代价是否值得呢?自然有看官要说了,舷侧对敌暴露面积大,被弹面积就大,远不如舰首向敌暴露面积小,相对不容易中弹。那么,小生要告诉大家,在舰炮射击术里面,舰首向敌相对更容易瞄准,没有横向运动只有接近运动,更容易进行解算作业,更容易被打中。采用舰首向敌被打爆的胡德充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既然这个优势不存在,那么,只能指望说,由于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同时使用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差不多,为了8门305齐射的巨大威力,损失一点别的火炮射界,应该也是可是接受的吧?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进行一下详细计算。 北洋各舰保有的火力如下: 定远、镇远: 装备:22门。305mm主炮4门,150mm炮2座,75mm舢板炮4座,5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4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 舰首齐射:305炮4门,150炮1门,37五管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305炮2门(另有2门射角受限,45度角内可以发射),150炮2门,75舢板炮2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6门 济远: 装备:18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尾炮1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五管炮9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0舢板炮2门,47炮1门,37炮5门 来远、经远: 装备:14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75mm舢板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炮5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5舢板炮1门,47炮1门,40炮1门,37炮3门 致远、靖远: 装备:21+6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210mm克虏伯尾炮1门,152mm阿姆斯特朗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 ,11mm10管格林机关炮6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2炮2门,37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3门,152炮1门,57炮4门,47炮1门,37炮4门,格林机关炮4门 超勇、扬威: 装备:14+4门。254mm阿姆斯特朗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炮4门,25.4mm诺典菲尔德四管机关炮2门,76.2mm舢板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54炮1门 舷侧齐射:254炮2门,120炮2门,76舢板炮1门,37炮2门,25炮1门,格林机关炮2门 广甲: 装备:11门。150mm克虏伯炮3门,105mm克虏伯炮4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 舰首齐射:150炮2门 舷侧齐射:150炮2门,105炮2门,57炮2门 平远: 装备:11门。260mm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7mm哈乞开斯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60炮1门,150炮2门,47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260炮1门,150炮1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2门 广丙: 装备:11门。120mm江南速射炮3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120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120速射炮2门,57炮2门,37炮2门 如此大家可以看出,以北洋一开始参战的10艘军舰为例,北洋舷侧齐射和舰首对敌,能齐射的所有火炮数分别是: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37炮11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3寸左右舢板炮10门,57速射炮12门,47速射炮7门,37炮35门。(这里还没有加后来加装的10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有至少5门可以开火) 也就是说,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除了损失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9门以外,还少了53门可以开火的小口径火炮。这个火力损失,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吧? 有人会说,这少掉的53门火炮,都是小口径炮,威力应该不大,也无关紧要吧?那么 我们以黄海大战,日舰实际发射的弹药数为例,来说明一下: 黄海大战中,日舰总计消耗弹药20921发,其中(100mm以上炮弹)为: 吉野舰152mm速射炮221发,120mm速射炮331发; 秋津洲号152mm速射炮214发,120mm速射炮302发, 浪速号260mm克虏伯炮33发,150mm克虏伯炮151发, 高千穗号260mm克虏伯炮22发,150mm克虏伯炮89发; 松岛号320mm炮3发,120mm速射炮410发; 千代田120mm速射炮705发, 严岛号320mm炮5发,120mm速射炮516发, 桥立号320mm炮4发,120mm速射炮731发, 比睿号170mm克虏伯炮26发,150mm克虏伯炮55发, 扶桑号240mm克虏伯炮29发,170mm克虏伯32发, 赤诚炮舰120mm炮61发, 西京丸120mm速射炮42发。 以上合计,大口径炮弹数共发射了3982发,而小口径速射炮弹就发射了16939发之多!平均每艘参战军舰要被1743发炮弹洗礼,而其中大口径火炮332发,而小口径炮弹则达到每艘要摊到1411发之多。所谓弹如雨下,其实主要是日军的小口径炮弹啊! 至于说小口径弹的威力,应该说有两面性。对于定远级的铁甲堡来说,别说是47、57这样的小口径,就是120速射炮,打上去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对于北洋多数的巡洋舰,甚至定远级的无防护部位,这些小口径火炮的威力就不能小视了。以平远打中松岛的47毫米炮弹为例,我们来说明一下小口径炮弹对当时军舰无防护部位的杀伤力: 松岛鱼雷长木村浩吉大尉的回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当时,在中央发射指挥官井手少尉的附近被敌弹炮击,使得发射电路断绝,同时,又有二三名士兵战死,只见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迹模糊,后背沾着厚厚的肉浆,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当准备下达发射命令时,又一敌弹炸死两名发射士兵……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57、47速射炮对于军舰无防护部位的压制作用。在以往,我们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对日本的火力劣势,主要是在于大口径速射炮的缺少。而实际呢? 我们看一下,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 定远号305mm克虏伯炮120发,150mm克虏伯炮100发, 镇远号305mm克虏伯炮97发,150mm克虏伯炮148发, 靖远号210mm克虏伯炮103发,152mm阿姆斯特朗炮30发, 来远号210mm克虏伯炮30发,150mm克虏伯炮28发, 平远号260mm克虏伯炮10发,150mm克虏伯炮不详,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无从统计, 济远、广甲、广丙号消耗的弹药不详。 仅有统计结果的五艘军舰,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炮弹数就达到了666发。而根据记载,致远在沉没前,已经打光了所有的大口径炮弹,而致远级满载至少是210炮弹50发一门,共150发,152炮弹75发一门,共150发,所以如果记载属实,仅致远号在黄海一战,就发射了约300发炮弹。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排除了弹药不足,各舰没有装满的情况,按照305只装半数的情况,致远级应该也只有半数弹药,150发才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要知道,定远级的305主炮弹,是定远级军舰独有的,所以弹药供应困难。而致远级军舰的210和152炮,是北洋水师大量装备的,特别是陆上炮台更是装备了几十门之多。军舰出海弹药不足,难道无法从陆上炮台挪借吗?那么多的炮台,挪借出个几百发炮弹,还有困难吗?所以,从实际来看,致远级应该是满载了弹药,起码,210主炮弹应该是足够的。黄海发射大口径炮弹在200发以上,应该无疑。 而即使其余各舰达不到致远号的水平,仅按靖远号133发的平均水平计算,未统计的北洋7舰的所有射弹数,也当在800发以上。所有12舰在黄海大战中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也应该在1200发以上。比起日军的不到4000发,发射数是在30%。当然实战中不可能这么算,北洋的217发305炮弹重329公斤,换算成日军的中口径炮弹,152速射炮是45.4公斤,投射量一发换七八发呢。如果忽略掉双方所用炸药爆炸力的因素,日军大量使用的120速射炮弹是18.4公斤,仅定镇发射的217发305主炮炮弹,按投射量就可以换成120速射炮弹3880颗! 而日军所有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发射总数,前面说过了,也不过是3982颗!所以让人震惊的结论出来了: 黄海大战双方100毫米以上火力的投射数,概算下来中日几乎相同!与通常结论恰恰相反,北洋不是输在大口径火炮的投射量不足上! 而差异巨大的火力投射是什么呢? 小口径速射炮弹! 相比人家的16939发,我们因为阵型原因,只有区区11门37炮能够开火,而37炮有效射程不过2000米,前面说过了,北洋仅大阵就有近5000米的宽度,这些能开火的37小炮,绝大多数压根打不到日舰! 所以,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实战中仅有后来加入的平远舰有47炮的战果,其余各舰保有的大量小口径火炮,由于横阵被友舰阻挡射界和距离过远,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开火和命中记录。 如果说北洋大口径火炮投射量比日军不弱的话,那它的小口径火炮火力却连日军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北洋之输,其实是输在小口径速射炮,和大口径炮弹的装药爆炸力上——黑火药和苦味酸的巨大差异,北洋大量使用的实心shot弹,和日军大量使用的大装药系数的shell弹的区别我会另开贴,这里不展开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