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认知’在心理学上是一个覆盖很多领域的意义很广的词。它指的是所有参与学习的心理过程,像注意力、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认知域,我们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看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领域:注意力、忽略干扰、延迟满足、想法合并、观点排序、容忍挫折、从错误中学习、关注点切换、找因果关系、抽象思维。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孩子在认知域里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也常常有朋友对我说:“根据老师的反应,孩子在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要么东摸一下,西摸一下,要么就是发呆,或者看着窗子外面不知道在想什么。” 而这样普遍的情况之所以存在,通过询问,得知她们在家里夫妻二人总是会当着孩子的面不断地争吵,时间久了,让孩子无法从家里获得安全感,而他又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不断的争吵,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父母不争吵。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非常容易在上课时走神的,他在忙着幻想如何去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或者他在幻想父母突然变得恩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最喜欢的祖辈突然去世,他太过于伤心,也非常怀念祖辈在生前与自己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如果此时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间,那么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充满安全感,不再害怕死亡,也就能从祖辈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 但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很少有人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特殊的问题?根本的因素是什么?我做些什么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他的认知能力呢? 他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这么大了,为什么不明白认真听讲才是正确的事?他为什么要让我在这件事情上操心?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就算父母知道了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最终还是会不以为然地说:“这些都是大人的事,你是小孩子,不要想这么多。” 孩子能管住自己不用想这么多吗?父母的争吵让孩子如同一叶孤零零的小船飘浮在到处都是暴风雨的海面上,时不时伴有闪电与巨雷;孩子明白死亡意味着与最亲的人永远不再相见,因此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安抚孩子脆弱的心灵? 在过去,我的妈妈总是这样说我:“小学三年级前,成绩非常好,字也写得漂亮,就像印刷体一样,但是三年级之后,字写得潦草,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你就是太贪玩了。”我总是苦笑,无法辩驳,就算辩驳了,她也不会相信。 小学三年级前的成绩如何,我确实不记得了,相信妈妈说的是真的。但是有几件事情,我却记得非常清楚。 那个时候,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也不记得他们吵架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却非常害怕他们吵架。他们一吵架,我就不知道我该上哪呆着去,我害怕他们吵架之后就丢下我,也害怕年轻时的爸爸与妈妈吵架时愤怒的样子。 就因为这样,我总是幻想着能在房子的背后有一片小花园,里面种满了鲜花,最好是红色的玫瑰,永远不要有电闪雷鸣;我会幻想教室外树上停着的小鸟,能带我一起飞,飞到没有争吵的地方。总之,我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感觉到一些安全感,时间一久,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我就也没有认真听,课后在家里提心吊胆,幼小的心灵在现实中,很少找得到充满安全感的时候。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外婆去世了。奶奶在我三岁时就去世了,我不记得与奶奶相处时的愉快时光,但外婆就不同了,就算时隔近四十年,我也还记得外婆给东西吃,笑着摸摸我的头的时刻。当然,此时的我,已经全然忘记了外婆长什么样,只是有那么一个美好的印象还残存在记忆里。 外婆去世后,我很难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害怕天黑和走夜路。我太过于想外婆,我又不知道上哪去找她,于是我就不去上学,在小城里四处闲逛,期望能遇上外婆。 还记得那个时候建设路上的梧桐树很矮,树下有卖菜的摊点架子,我站在架子上,就可以扯到梧桐的树的树叶。我似乎还坐在 逃学两天后,父母终于从老师那里知道我逃学的事情了,他们不由分说地狠揍了我一顿,我说什么他们都不肯听,只是认为我贪玩,不想读书。回到学校,被老师用戒尺打了手心后,就再也不逃学了。可是在课堂上幻想的毛病就从此落下,成绩自然也就不会好。 “有多种原因可能会造成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出现问题:生理、情绪、认知、心理、社会等方面。” 所以,当有朋友对我说她们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会问她们:“你们在家里,夫妻二人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吗?家里最近有没有什么大一点的事情发生?或者有老人去世?” 当年,我的父母认为我九岁多了,应该懂事了,应该和他们一样明白事理,也应该和他们一样能看淡生老病死。就算现在的很多父母认知度已经比以前的父母提高了很多倍,但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多少改变。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只要上学了,说过一遍的道理就应该懂,做事应该会自己分析利弊……总之,全然不顾孩子根本没有多少生活体验,却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自己什么都懂。 “我们都是假设儿童和青少年已经达到了一个他们还尚未具备的层次的认知储备。” 这是一个悲哀的认识。 “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对于孩子来讲都是挑战。对一些孩子来说他们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挑战,其影响在注意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当孩子无法察觉或感觉到感官刺激时,由于他无法相信自己的感觉,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会感到焦虑,我们大人也会这样。” 孩子不懂得大人的焦虑,同样,父母也很少懂得孩子的焦虑。而我,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却也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常常会在处理孩子的问题后反省自己:我这样做到底得到了什么?我有没有理解孩子的需求了?如果我没有做对,那么我该如何去做? 每当我发现自己做错了之后,总是会第一时间向孩子道歉。我从来不认为向孩子道歉有什么可羞耻的,更不认为向孩子道歉就有损家长的尊严。在孩子面前,与其采用以理服人的方法,不如采用以德服人的理念,让孩子在挫折里一步步地学习成长。 正因为如此,我的孩子所有的学习,几乎集中在课堂上,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自习时复习预习,回到家里玩的时间就会多一点,而成绩也能维持到他自己满意的水平。 所以,在认知域里,我的孩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压力,偶尔有,也会在两三天内被我们娘俩的共同努力所化解。 “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果他们超过了某一个极限点,不管是怎样的极限点,你就会看到他们身上会出现同样的情绪或者认知问题,他们的边缘系统都启动了。他们开始无心学习,除了电子游戏以外对其他什么东西都提不起兴趣,这样的行为,我们很快就会想到用‘懒’字来形容他们。” 是的,在我妈妈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又懒又贪玩的孩子。而在我眼里,我的孩子会贪玩,但并不懒。而这一点,要撇开掩盖在孩子行为上的一些不良的认识,还是有一难度的,这个难度就是观念上的改变。 “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压力就是要求孩子在掌握基本的技能或概念之前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都明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获得,但是成为父母之后,耐心就退化了,不给孩子学习的时间,就算给,也非常想要孩子在短时间内立刻长成大人的样子,不然就会这样评价孩子:“我非常想不通,明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他就是搞不明白。” “其他常见的认知压力还包括:有太多信息或太多步骤;不能清晰地呈现所有的信息;呈现形式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信息呈现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就算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你懂得的事情我并不一定懂得,我会做的事情你不一定会做,就算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你能做到的事情我却不一定做得到,更何况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只是年龄的差距,更是阅历与经验的差距。 “不要因为读过许多文章、发现很多孩子从这种类型的活动中受益,就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孩子也会从这种方式中获得好处,而且如果他不这样,你就强迫他必须坐好并停止乱动。” 在孩子面前,放弃一些相当然的念头,对孩子有好处,对自己更有好处。让孩子时时感到自己在家里是幸福而安全的,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2020.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