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代古刹定慧寺——规模宏大 殿堂高雅 古木参天

 遵化文史 2020-10-12

作者:曾文友,丰润西佑国寺村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历史学会会长,著有《话说佑国寺》、《领袖与唐山》、《大地震期间的领袖们》、《唐山大地震与警察》、《毛泽东与唐山》、《耿加发传》等书籍,作品多次获奖。

1966年“文革”前定慧寺全景

唐山市丰润的定慧寺,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毁于“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慧寺曾改成了学校)。

丰润的定慧寺,座落在今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西佑国寺村东侧,东佑国寺村西南侧的高台地上,四面环山,东面和北面与山峰较近,东面、西面、南面不远处的黄土地高、洼相差十几米,凸凹之地,定慧寺处在凸处,居高临下,使这座寺庙座落的旷达高显,位置突岀,更带有几分“雾里看花” 的神秘色彩。

这座寺庙,不但是京东一座著名的寺庙,也是一座规模宏敞且建筑宏伟的佛教寺院。在京东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这座寺庙拆除前,是河北省境内唯一的金代建筑。

明代《丰润县志》记载:“县北二十里,古定慧寺也。其寺群山外拱,万木中铺”。

这些古建筑充分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其建筑之宏伟,施工之精巧,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珍品。

这座定慧寺不但建筑规模宏大,而且殿堂也很高雅。寺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大有古刹之气,自古以来,曾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到这里吟诗抒怀,研究佛学文化。

庙会节一到,当地的老百姓们,就像过大年一样,杀猪、宰羊、打酒、割肉、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拉洋片、吹糖人、小车会、扭秧歌,男女老少身着整齐的新衣载歌载舞,欢度庙会佳节。

来自四面八方到定慧寺赶庙会的人,有的骑马、有的骑驴、有的赶车、有的推车、有的挑担、有的徒步,有的携儿带女全家出动,从不同的方向来到佑国寺村后,聚集到定慧寺。

庙会这天:定慧寺围墙之内,庄严肃穆,香烟缭绕,时而发出清脆的敲钟声、时而发出悦耳的诵经声。寺庙内,烧香的、拜佛的、上供的、祈祷的、许愿的、还愿的人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庙会这天:定慧寺围墙之外,来自各地的小商、小贩、民间艺人、武林高手,云集此地,支摊营业。卖吃的、卖喝的、献艺的、练武的、说书的、算命的、占卦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庙会这天:定慧寺门前的广场上,叫卖声、贺好声、鼓掌声、敲锣声、打鼓声、犹如大海波涛,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庙会这天:来定慧寺赶庙会的人,数以万计,名不虚传,真乃人山人海。定慧寺庙会节的举办,使佑国寺这个山村上下沸腾、一派和谐,彰显出祥和的节日气象。

1966年“文革”前定慧寺内一角

这座定慧寺,建有殿阁厅楼十几个,规模庞大,布局井然有序,气势恢弘,凸显几多虔诚,几多神秘。

这座定慧寺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轴线上分布着前殿、中殿、后殿,三个大殿不偏不倚。

佑国寺的老百姓,习惯将定慧寺内的三座大殿称为:头层殿;二层殿;三层殿。三层殿也叫做大殿。

为尊重定慧寺附近当地老百姓的习俗,本文将按他们的习惯称谓的顺序逐项叙述之。

头层殿前,原来是一个广场,是庙会节时人们停车、马,摆摊设点以及赶庙会的众人活动之地。

这个广场上有一颗印记着风雨岁月沧桑的千年古槐树, 这棵树干直径两米有余。此树干,因年长日久,饱经日月苍桑,风吹雨打,树心已形成了空洞。这棵树苍劲古朴,大有阅尽人间沧桑之感,显示与自然界生死搏斗,顽强不屈的毅力和精神。

这棵古槐树经多年的风吹雨侵,树干早已变成了空洞。树干的上部,朝西北方向还形成了一个空洞口。一些顽童和年轻人常从这个洞口爬入“树心”中玩耍。

这棵千年古槐的树干虽变成空心,但此树根深且枝叶繁茂,黑油油的象一把参天遮阳避雨之巨伞,支撑在寺庙门前,大有枯木逢春之感,凸显着庙宇的神秘和净土的魅力,。

此树,冠荫之大,树下有石头座位数十尊,不论何人,坐在这棵参天大树之下,都能充分领略到“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成语之深刻内涵与情调,更能享受到绿色的浸染和温馨。

这棵参天的大槐树北侧, 也就是定慧寺头层殿的西侧,有一口人工挖掘的深水井,这口井壁用石头垒砌而成,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传说,井下有条大蟒蛇在护井佑民。

历史上,丰润这一带不论天有多么干旱, 地面有多么干燥、缺水,其它井的水全部干涸了,但人们可以随意抽取这口井的水源,这口井的水从未干涸过,被当地人称为“神井”。有的人还把这口井的水当作“圣水”,运回家中饮水治病,祈求身体康健,全家平安。

这口井壁深13丈,水深数尺,但人落其井,却安然无恙。落井生还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着。

…………

西佑国寺八旬老人韩开乾等回忆说:解放前夕,定慧寺里住有大批的和尚,当时寺庙内的主持叫“童慈”。

 据韩开乾说,只要“童慈”专门为这口井下的蟒蛇念一下经,它就从井下爬上来,进入寺庙中,然后在第三层大殿内转上一圈后,向如来佛点点头,再爬回水井中,以表示它对“佛”的虔诚和崇敬心情。如果“童慈”不专门为它念经,这条巨蛇从来不岀井口。

…………

1966年“文革”前定慧寺内的还源塔和八角亭

在头层殿前,广场的东南部,有一个直径百余米的大水坑,形状酷似一个小湖泊。当地老百姓都说,这个面积不大的“湖泊”,是建筑这座寺庙和雕塑寺内佛像使用泥料挖土时而形成的。这潭水深数丈,水源为夏季雨水聚存之水。岸边周围,绿柳洋槐环绕,风景十分壮观。

当人们从头层殿进入定慧寺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头层殿门前左右两侧的巨大石雕的狮子,以及头层殿向阳墙面上的石雕图案。

这些出自于当年能工巧匠之手的石雕作品,技艺娴熟高超, 树具其形, 花展其容, 鸟得其姿, 兽显其态, 人表其情, 造形生动, 构图巧妙, 刀法细腻,疏密有致,形像逼人,栩栩如生。

进入定慧寺后,尽收眼底的是:三层大殿由南至北直线座落。

头层殿内:塑有“哼、哈”二将神像。

二层殿内:塑像是“四大金刚踩八怪”神像。

四位高大的金刚在二层殿内东西两厢分立着,既神气又威武。这四位高大而威武的金刚像,平时,人们都习惯地称为“四大金刚”。

寺庙一般都建在有灵气的山林风水宝地上。定慧寺建在山明水秀的四面环山的佑国寺的山坳当中,真乃天造地设的风景之区,加之有“四大天王”的护佑,佑国寺及方圆四邻八村皆受“天恩惠泽”。

大殿:既第三层殿,号称九九八十一间,一间封顶。

殿内的“如来佛”塑像坐北朝南。如来佛神像前,李靖、哪咤父子,身着戎装的塑像矗立两旁。大殿中间摆放着黑色大理石供桌,供桌左右摆放着两个小牌坊。这两个小牌坊分别书写着“定慧禅寺万寿无疆”和“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两句标语。大殿东西两侧塑有身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神像。塑像与真人高低一般,神态逼真,他们眉开眼笑,两目炯炯有神,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看他们,他们的眼神仿佛总在盯着你,个个神采飞扬,欲活欲动。如来佛坐椅背后,塑有坐南朝北的送子观音佛像。

定慧寺中的所有塑像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身态各异,妙趣横生。充分凸显出祖先们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的聪明与智慧;足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才能与艺术才华。

大殿的门框之上,悬挂着白色匾额, 匾额上书写着“眉毫照人”四个黑色大字。

头层殿至二层殿都是穿堂而过, 走廊和两殿之间的通路全部是用青石板和大理石砌成的。

头层殿和二层殿之间, 在中轴线两侧:东面建有钟楼;西面建有鼓楼。

在二层殿的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式的配殿房,也是这座寺庙中的铜佛殿。据史料记载,殿内摆放形态各异的大小铜佛近千尊。

大殿两侧,紧依大殿山墙建有东西两个配殿房,这些配殿房内塑有神态各异的佛像数尊,曾经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大小铜像,珍藏着经书等佛学宝藏。

寺庙内的墙壁上绘制、雕制的各类图案中,有个“一步三桥”的石雕图案,还有一个岀水芙蓉图案,更引人注目,至今西佑国寺的老人们还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定慧寺的建筑材料虽系砖石瓦块,檩木梁架,但设计独特。由于造型别致,雕刻细腻,做工精巧,独具一格。远远望去,殿顶突起,四角翘首,殿体秀气,胜似江舟画舫,被誉为金代在河北省境内的“建筑和雕塑的艺术宝藏”。

定慧寺照片

据史料记载和现场考证:

大殿墙体为条砖砌筑,外侧为十字错缝细淌白丝缝砌法,内侧为一顺一丁砌法。两个山墙外侧下肩以上两边各有一根挂柱,内有纵行四块雕砖,每块雕有一种花卉,花卉砖雕上有一半矩形连续花叶纹雕刻图案。

大殿的沿壁用弓形和斗形的木块堆成图案,正面四十五组,侧面二十三组,上下两层,鳞次栉比。

殿内的明柱和横檩上,有雕龙绘凤和花卉镶嵌。大殿彩绘为杂式彩绘,阑额用金龙箍头、二龙戏珠枋心,脊下柏枋中间为四个盒子,内为金凤图案,平梁箍头为牡丹,枋心用金什锦枋心。大殿的木结构保留着明代早期的特点,融合一些民间的作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具有较高的古建筑保护价值。

大殿后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北出抱厦一间。据史料记载,这抱厦是清光绪年间修缮时,为了避免夏季潲雨损坏佛像而添建的。

大殿的木结构为四椽伏前后乳伏,纵向构件为檲、随檲、垫板、垫枋四件。

大殿共用柱16根。其中角柱、檐柱、山柱、金柱各4根。角柱仅在东西向有侧角,为柱高的2%。金柱、檐柱间施穿插枋。

大殿普柏枋上施六铺作斗拱136朵,转角4朵,补间124朵,柱头8朵,每大斗上出跳,构件自下向上为昂、拱。昂拱相间,上置麻叶头。

在三层大殿前后,还竖有经幢、石碑十六块。

在大殿前,四棵参天古柏树直径2米左右。每当有祸心之人站在树前,东北这棵最粗的柏树干就会自动裂成大缝,夜间再自行闭合,故被称为“神柏”。

据淸代《丰润县志》记载:“后殿植四柏,其东北一株名香柏,又名神柏,每值人起祸心时,干自开裂,宽寸余,深尺余,长二丈余,事寢合如初,如此三次,此神柏所由名也”。

寺庙内还有一棵千余年的老松树,这棵老松树高丈余,树干弯曲,好似蛟龙盘柱,故取名“蟠龙松”。据旧《丰润县志》记载:“前殿老松一株,名曰蟠龙松,去地尺许,卧如龙”。

定慧寺西北侧建有一座十三层的宝塔,名叫“还源塔”。这座宝塔矗立于定慧寺附近,也是这座寺庙的神奇之一。旧《丰润县志》记载:“还源塔,在县北二十里古定慧寺也”。 

这座塔与寺院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几乎有很多寺院附有“塔”的建筑物。塔的梵文音译称“堵波”,又称“塔婆”或“浮屠”等;梵文“塔”的意译应是“方坟”、“圆冢”或“灵庙”等,塔原是用安藏“舍利”的,称“舍利塔”,具有“坟”的性质。我国著名的少林寺附近,建有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二百二十多座,前后历时千年,堪称我国规模最大、经历时间最长的一处佛教“公墓”了。

后来,塔除了安放“高僧舍利”之外,还珍藏佛经和各种法物,所以我们又称它为“佛塔”或“宝塔”。我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救护众生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宝塔”的形象早已深入民间。

常见的“佛塔”或“宝塔”的层数一般为五级、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按材料分大致有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金塔;按塔的外形分可以有圆形、方形、六面形、八面形等;按类型分又可以分为楼阁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定慧寺中的“还源塔”属于砖结构、十三级八面形的墓塔。

提起“还源塔”,佑国寺的人们便会想起神秘的“还源”大法师。相传,还源禅师的性格孤僻, 神态若狂若痴,口出一语即奇,旧《丰润县志》也有记载。

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当天时不顺,地道欠宁时,拜佛诵经,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到定慧寺求拜者更是络绎不绝,香客不辞路远跋涉而来,祈告上苍,求福告祭,定慧寺灵气非凡,庇佑八方,仙灵护法保一方福气,佑众信如意,真可谓“显赫昭千古,威灵佑万民。”使得这一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事业隆裕。

随着时光的流逝,“还源”大法师的年事已高,他感到自己老了,就把一切后事全部安排妥当。旧《丰润县志》也有记载:“还源……自知死期,先一日语人”。

临终前的一天,“还源”法师把寺庙里的众僧召集起来,郑重地留下他的遗嘱。他对寺庙里的众僧宣布:死后要将他的尸体埋藏在寺庙后面的西侧,这样可以佑护这座寺庙和附近百姓的平安康泰。

“还源”法师留下遗嘱的第二天,他身披当朝皇帝赐予的“锦澜袈裟”、手持“钵盂锡杖”。衣着整齐,打坐床前,安如泰山。突然间,他的鼻口喷岀火焰,将自己焚烧。

刹时, 今东、西佑国寺的这个山坳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地动山摇、漫天降下瓢泼大雨。这一带风之所飘,雨之所堕,笼罩在一片苍茫、朦胧之中。

清代《丰润县志》记载:“还源……至期,鼻口出火……灰其尸,舍利落如雨,寺僧募塔葬之”。清代《丰润县志》还记载说:“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末,土人修塔”。见还源法师“遗蜕(肉身)宛然,而鼻中毫垂尺余,十指甲周盘腰间,遂封志如故”。  

 “还源”大法师归天之后,佑国寺之地万物复苏,满山遍野生岀花草树木。这些幼苗,在山坳中绿油油地茁壮成长起来,山川大地气势变得更加雄伟壮观。庄稼长势茂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牛马成群,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还源”大法师的诺言。

后来,人们是为了纪念这位神僧也好,当朝皇帝是为了“宝塔镇蛟龙”也罢。总之,在定慧寺西北侧修建了这座十三层的金黄色的宝塔,取名“还源”塔。

在“还源”塔的南侧建有一座八角亭子, 亭子内建有一座陵塔,塔陵下面埋葬着“还源”法师的遗体。据说,这个亭子是佑国寺老范家岀资为“还源”法师修建的。亭子南侧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碑文铭记着“还源”法师的生平和他一生的功德。

从此之后,“定慧寺”有了“还源寺”之俗称。清代《丰润县志》记载说:“定慧寺,其俗名还源寺,因还源僧也”。

老百姓从内心对“还源”法师非常崇拜,尊称这位大师为“还源老祖”。每年旧历“四·二八”庙会这天,为他烧香、上供,跪拜祈祷的人群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定慧寺香火之旺盛,京东地区人人皆知。

2010年夏月,在西佑国寺村民刘长恩家,看到他保存的一块定慧寺的“布施碑”。这块饱经风雨岁月、带有历史印痕的石碑,写有“万古流芳“几个大字,清晰地记载着明万历年间重修定慧寺时,各村的百姓自愿捐银的数量和名单。

2010年秋月,在西佑国寺村民韩文臻家又看到定慧寺内的另一块大石碑,这块石碑已被打凿成牲口槽。碑体虽已残缺,面目全非,但部分文字仍然清晰可辨。依稀可见的字迹如下:

丰润县事陞大同州知州

□庶吉士江西□□知府

□府山阳县知县

□王时始□其书传入中华辙生崇信迨□明帝□□□求其书及沙门以归者

□曰祖至□祖后无传焉其弟子篡其善言善行编□□□宗风大昌广建祠宇

□腐朽耳鸣能衍教化于无穷哉余甲□父承乏兹土间门邑乘几道宫佛院奉

□其梗□□益不显于定慧而显于还源之一□云而先是还源禅师者孤竹人

□水土此□祝发焉尝游磐山苦行参禅□夜不寝六年如一日遒忽尘根脱落

□海以慈航遂名闻□神庙勅赐道号得蒙恩遇复归旧址□物利生士庶咸服

万历二十一年十望月而圆寂焉异弟子辈效昔人所谓双树鸟□千花成塔

□法性亦□僧也泰昌钦宣于勅闕赐锦澜袈裟钵盂锡杖归隐五台至□□

□会□祖行源流二十四龛暨天王殿山门围墙禅室竭力重修歠令教士与

□磨真□以丐余言而勅石焉于序其始宋如此复□之铭曰□□□□

□赐天竺关士还源奋与最速爱知至祁家之福亭亭塔影性灵永宿有道□

信士 任文焕 信士 □□辉 信士 姚国真

…………

从碑文记载的内容可以确定:“还源禅师,系孤竹人”。“还源”是他的法号,他是一个名僧。

清代嘉庆版《丰润县志》记载:“……其俗名还源者,因还源僧也。还源不知何许人寄于寺,傭保自给,若狂若痴,偶出一语,即其中人皆異(异)之……”这块石碑的内容,填补了清代《丰润县志》的“还源不知何许人寄于寺”的空白。也是宗教文化挖掘的一项重大发现,为研究丰润宗教文化渊源提供了详实而又宝贵的资料。

…………

在西佑国寺村发现的这块石碑还记载:“法性亦□僧也,泰昌年间(1075——1084年),钦宣于勅闕,赐锦澜袈裟、钵盂锡杖,归隐五台至□□ ……”。

金代天会年间,在佑国寺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建造的这座“定慧寺”,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 曾于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所以,大殿的正脊檁上书写着:“明万历年间修建,监修者郁池工”这两句话。

重修后的定慧寺, 又历经数载,虽经风剥雨蚀,时至1966年以前,仍巍然挺立。寺庙内的建筑物和佛像保存仍较完整,令人欣慰。

早在1957年,这座寺庙就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当时称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大的匾额悬挂在头层殿大门之上。

所有来过定慧寺的人,都会为这座雄伟壮观、精美别致的古建奇观而赞叹不已!因为它把人带入到古韵悠悠的岁月里。

所有来过定慧寺的人,更会被这座寺庙中形像逼真的人物雕塑、精湛细腻的绘画艺术、石雕工艺所陶醉!

所有来过定慧寺的人,无不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艺术瑰宝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因为它是一部传记,刻写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索。

……

改成学校后的定慧寺

上世纪五十年代,定慧寺改成了学校。为了筹建这个学堂,当时寺庙内的众僧全部被轰走了,他们各奔东西。其中,法号为“童慈”、“乌耐”、“乌染”等人都在西佑国寺村就近落了户、安了家。

据西佑国寺八十左右的老年人回忆,定慧寺内的和尚最多时,达三、四十人。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建有众多的寺庙,也有许多同名的寺庙。其中,名叫“定慧寺”的全国就有好几处:

——在北京有一处定慧寺, 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罗道庄村,1437年(明正统二年)创建,初名“善法寺”,1511年(正德六年)改名“云慧寺”,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更名“定慧寺”。

——在江苏镇江有一处定慧寺,始建于194年(东汉兴平元年),开始称“普济庵”,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之一,曾更名“普济禅院”,“焦山寺”。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并亲笔题写了匾额。

——在江苏如皋有一处定慧寺,初建于591年(隋朝开皇十一年),是一座建筑独特的山门北向的千年古刹。

——在江苏苏州也有一处定慧寺,初建于唐咸通年间。

——在香港也有一处定慧寺。

我国内陆地区的这几处定慧寺,虽然也是历经劫难,但寺庙整体建筑和佛像得以保留。至今参观、上香的人员络绎不绝。但坐落在丰润西佑国寺的这座“定慧寺”旺盛的香火却早已中断了。

至今,丰润的百姓都还清楚地记得: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定慧寺的庙会节。这一天,佑国寺人都会给古老的定慧寺披上节日的盛装,装点得格外神圣、靓丽。这个庙会。

至今,人们还会想起:庙会节这天,丰润乃至周边县区的一些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定慧寺。这天定慧寺内外,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

据传说,燕王朱棣在扫北时遇到一次特大的暴风骤雨,他在战场上失利了。他所率之部溃不成军,他泪如泉涌。就率部分残兵败将来到佑国寺这个山坳之中。他慌慌忙忙躲进了定慧寺的红墙之内,在寺内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他思绪万千,闭门思过。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突然诗兴大发,在定慧寺内当即赋诗一首,还亲笔写在寺庙的墙壁上。写完后,他面壁大声朗诵,寺庙内的众僧听后,惊心动魄,大加称赞,都说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大有波澜壮阔、扭转乾坤之势。

民间相传,朱棣离开定慧寺后,和尚们面对墙壁上的这首诗,都说此诗气势恢弘、惊天动地、乃空前绝后,但他们不敢留在寺中。当时他们认为:假如追兵来此寻找燕王,看见朱棣写的这首诗,这座寺庙必毁无疑。为了保全这座寺庙,众僧们将这首诗句的字迹很快用水冲刷掉了。

燕王作诗后不久,战事转败为胜。后来他还当上了皇帝。登基后的朱棣,他回想起定慧寺内的此情此景。在悲喜交集、兴奋之余,故地重游,专程来到佑国寺这个山坳中。他先走到定慧寺内,准备欣赏他在危难之中所作的诗句,然后看望在危难之中佑护他的众僧们。

朱棣走进定慧寺一看,才知道他写在这个寺庙墙壁上的诗句早已被水冲刷掉了,当时就发了君王的震怒,当即训斥众僧。面对皇上的训斥,和尚们灵机一动,也当即赋诗一首,寺内的主持立马朗诵给皇上听:

御旨题诗不敢留,留之恐怕鬼神愁。

故用法水轻轻洗,犹有纹光冲斗牛。

其意思是说,皇上作的诗就是圣旨,举世瞩目,流芳百世。皇上的诗写在寺庙的墙壁上,威力太大了,鬼神都害怕,天天都怕的发愁,每天鬼哭神嚎,何况人也!所以,贫僧才用法水轻轻冲洗掉。冲洗中,纹光四射,不计其数,纹光直接冲向北斗星……

据传说,定慧寺的和尚们,圆满答复了当朝万岁爷的寻问。朱棣听后息怒,不但高兴起来,还大为赞叹。夸奖这座寺庙的众僧,保佑国家有功。朱棣当即说:“此寺庙乃佑国之神寺也”。

从此,“定慧寺”才有了“佑国寺”之称谓。并有清代乾隆版《丰润县志》文字为证:

清代乾隆版《丰润县志》这样记载:“城北二十里佑国寺,俗名还源寺,建于金,重修于明万历年间。松柏阴翳,浮图耸出,规模不亚于天宫寺。而境地幽僻,人迹罕至。其俗名还源寺,因还源僧也。还源不知何许人,寄于寺,守佣保自给,若狂痴,偶出一语即奇,中人皆异之。自知死期,先一日语人。至期鼻口出火,灰其尸,舍利落如雨,寺僧募塔藏之。嘉庆末,土人修塔,遗蜕宛然,而鼻中毫垂尺余,十指甲围盘腰间,遂封志如故”。 

乾隆版之前的《丰润县志》并不是这样记载的,如明代隆庆版《丰润县志》记载:“定慧寺在县北二十里,金天会年建”。

从志文中可知:“定慧寺” 也好,“佑国寺” 也罢,它建于金代天会年间,俗名还源寺,故佑国寺村名来源于此。

文革后保留的定慧寺正殿(1999年毁于火灾)

最近西佑国寺出土半块碑,有景州佑国寺文字,说明佑国寺归遵化(景州)管过

今日西佑国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