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峄山刻石》出自李斯之手,“千古一相”却被宦官腰斩于市

 建安视觉 2020-10-12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参观者在《峄山刻石》前观摩。(王建安  摄影)

  秦朝峄山刻石,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拓片,传说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王建安  摄影)

  

峄山刻石,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拓片。(王建安  摄影)

  

《峄山刻石》拓片,原碑已毁,虽然只是刻本,却是国宝级的文物。(王建安  摄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秦朝统一前,各诸侯国文字异形、多变,秦朝丞相李斯将大篆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字体,称作秦篆。秦始皇将秦篆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即“秦七刻石”,分别称“绎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又称“秦七刻石”、“秦七碑”。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出巡,复刻诏书于其旁。秦二世诏书全文七十九字,字体与七刻石相同。“秦七刻石”相传均由秦相李斯以秦统一六国后通行的秦文(秦篆体)写成。秦七刻石除个别字句外,均为四言韵文,多三句一韵,“琅邪刻石”为两句一韵。二世诏书为无韵之文。秦七刻石原石大多毁损无存,经考证,属于秦代原刻者,仅存“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残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绎山刻石”其名,但无刻石原文。中国文字博物馆藏的《峄山刻石》拓片,刻石铭文是依据南唐旧臣徐铉摹本,宋人郑文宝隽刻版,碑石现存西安碑林之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今山东省邹城市绎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等。传说原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秦相李斯所书。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此山。

据唐代《封氏闻见记》: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登峄山时推倒,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疲于奔命迎来送往,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又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

     对篆书的分界,通常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我们现在所说的碑帖,则是碑和帖的合称。据清代学者王筠的考证,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最早的碑有三种用途: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以实用为目的,这三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帖,最早是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于是人们把墨迹作品刻在木头和石头上,以便多次拓制,而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驾崩后,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世人尊称“千古一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