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华身上有三个标签:80后、媒体人、“有车以后”创始人。 不像其他高调转型的传媒圈精英,他离开媒体创立互联网汽车资讯类品牌“有车以后”时,既不曾大张旗鼓地撰写过心灵鸡汤式的告别转型文;也不曾利用在传统媒体的人脉,在各种高大上的论坛上为产品站台和造势。 ▲ 有车以后创始人徐晨华。 也许是植根于务实的广州多年,徐晨华低调的、勤恳的为产品攒着劲。在他看来,这种低调正符合他的风格,“在创业路上,我还是个年轻的老同志”。 低调的个人转型,并不妨碍高调的产品诞生。2014年12月8日,成立不到2个月的有车以后 就获得了国内著名上市公司蓝色光标的第一轮投资,成为蓝色光标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战略延伸。
2016年1月8日,广州市有车以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有车以后”)再度完成新一轮融资。这一轮投资由国内著名的梅花天使创投领投、北京史努克基金跟投,融资金额为2400万元。 短短一年时间,有车以后两次获得资本青睐,拿下汽车垂直类新媒体2016年第一投,这在异常寒冷的资本寒冬中尤为引人关注。 2014年10月,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报社编委的位置上辞职后,徐晨华带着志同道合的4位朋友,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三个媒体人、一个技术男、一个金融从业者因为对汽车的热爱走到了一起。 这帮因车缘汇聚的小伙伴们做了如今的“有车以后”——一款集汽车新媒体、24小时汽车专家在线即时问答、粉丝社群于一体的资讯平台,日均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仅仅是其微信订阅号这一块的日活粉丝量,便能居全国汽车类亚军地位。
“有车以后”的前身带着浓厚的自媒体色彩,它源起于徐晨华他们做的同名微信订阅号。“其实起初就想开发一个APP,但是开发周期和成本都很高,于是我们就先做了(微信)订阅号”,徐晨华表示。 虽然“有车以后”微信公众号的创立比其他汽车自媒体要晚,但雪球滚得极快。在公众号成立两周后,第一篇流量10万+的新闻《假如所有汽车品牌都是一个班上的同学》迅速为其铺开了知名度,此后10万+的稿件变成常态,公众号粉丝日均增长超过10000个。 这引起了徐晨华身边人的注意。徐晨华有位在蓝色光标工作的朋友看中了这个号,并把他们团队介绍给老板赵文权。一番短暂的考察后,蓝色光标CEO赵文权迅速拍板,定下了要投这个项目的决定。
拿到了首笔融资,徐晨华和小伙伴们并没有歇下来庆祝。前期运营微信号的经验让他意识到,与车迷粉丝互动、解答他们用车买车的疑问是最容易留存用户的方法,而APP显然比微信公众号更能实现这种互动。 新开发的APP做了原有微信公众号的补充与升级,“这个工具最大的特色是问答。我们邀请了很多汽车专家,还有我们自己的专业编辑,来回答用户常见问题。APP里还有一块功能叫讨论区,相当于车友论坛”,徐晨华如此解释。这种类型的资讯工具显然比同类产品更加有黏性与高活跃度。 这种做法,显然比普通汽车自媒体更加灵活。 像所有创业型企业的CEO一样,徐晨华每日里思索最多的问题是“方向在哪里”? 在第一轮融资前,徐晨华的想法还很简单,只是做出一个APP。但在第二笔融资后,他和创始团队的想法开始变化了,“如果仅仅是弄一个订阅号、APP,我们不需要融资,融资是为了让品牌布局更大、更纵深”。 结合汽车互联网品牌与汽车行业的现状,“汽车之家”掌握了售前市场绝大部分的汽车广告收入。但在汽车售后市场里,却并没有一家诸如“汽车之家”标杆类资讯产品。
这让“有车以后”有了突围的机会。徐晨华团队开始考虑如何利用有车以后现有的自媒体红利与超高的流量进行转型。 “其实国内汽车市场很大,超过万亿级别,无论售前还是售后市场都能赚钱,但就是因为这个产业链足够大,用户高频使用场景足够多,反而不见得把池子做的大”,徐晨华打了个比方,“比如你(平台)拥有1000万的手机支付用户,你就能吸引他们在这里买东西吗?” 显然,二者不能划上等号。聚集流量就能产生价值的移动互联网1.0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在“内容为王”的2.0时代,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和黏性才能把价值真正变现。而在汽车这个特定的商品里,它快速的移动属性让用户很难对其附属的互联网产品产生黏性。
不同于成名已久的汽车之家、易车网这类专注服务准车主、提供详尽的车辆比照的互联网资讯工具,“有车以后”的未来目标是着眼汽车售后市场,为买车用车的人群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 按照徐晨华的观点,以“内容+电商”模式更容易赢来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我们很容易建立用车人与平台的信任感,然后提高平台活跃度,最终谨慎过渡到社区电商”。 “我们做的社群电商可能起初体量并不大,做100万车主的生意就够了,我们向他们提供个性化、市场上没有的产品,这样就够了”,徐晨华的逻辑是,比起传统互联网电商,垂直聚集社群的内容电商的用户忠诚度明显更高。这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巨头的共识。 “用钱砸出来的用户习惯,在没有利益驱使下很快就会将前期红利消亡殆尽;而做品牌内容可能刚开始会慢些,但用户增长很稳定”,徐晨华说。 可以说,“有车以后”的出现,正好切中了当下“内容IP”的风口。自媒体红利时代,初期进入的自媒体已开始盈利,并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在不远的未来,单一平台的自媒体品牌极有可能随着激烈的竞争而日渐势弱,但像“有车以后”这类复合型品牌却仍能大步流星的走下去。 |
|
来自: 昵称7178545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