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万能模板

 再战征程 2020-10-13

自我介绍是我们在职场上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可以让别人在短时间把你深深的记在脑子里。

如果用文字做自我介绍,也就是我们面试时准备的简历,里面你的经历、能力、特点,很多都是固定的。

但是只有一个简历就够了么?

别人了解你首先是从你的外表,其次是通过3-5分钟口头自我介绍,你几句话出口,别人就能在心里对你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了。

这种用语言在短时间进行即兴自我介绍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能够在面试中让你在众多面试者中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脱颖而出,甚至实现逆袭;

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能够让我们签卡后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单位,迅速融入团队之中,跟领导和同事打成一片;

一个好的自我介绍,还能够让我们在一个陌生场合,迅速得到别人的信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一个好的口头自我介绍,难度是很大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都要进行一次都是重新的创作。

到底有没有什么套路?!

恭喜你,今天你赚到了!据说很多互联网大佬,在重大场合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用的就是下面这个套路,让别人在短时间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印象深刻。

话不多说,下面直奔主题:

任何自我介绍,不管长短,要在心里默默的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我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从哪来,这些最硬信息。

第二,我因为什么机缘出现在这个场合。

第三,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价值。

第四,我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什么帮助。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去参加一个企业面试,对方是半结构化面试,主要就是1对1的聊天是询问,第一个问题就是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这时候,很多小伙伴就要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3分钟自我介绍,开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喷出来了……

此时由于背的十分流畅,完全是条件反射式的第一第二第三,以至于根本顾不上对方已经听了一天自我介绍的乏味之感。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在对方脑海中,可能根本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于是重新翻开了你的简历,开始寻找亮点。

如果知道了这个套路呢?我就会是这么回答:

老师您好,我叫XXX,XX院校博士毕业,参加过XX大项活动,并荣立个人三等功。我之所以报名我们单位,是因为我非常认同我们单位的价值,我之前了解到,我们单位主要从事……(此处省略各种单位的业绩和荣誉)。

我之前从事过……完成过……(突出能力与岗位匹配)所以我认为自己非常的合适。来到我们单位后,我认为我之前的能力能够对我们单位产生……价值,而我本人,也希望能够在我们单位这个平台上,让自己的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希望能够有幸加入我们这个团队。

可能整个过程下来,只有1-2分钟,但是完全是用人单位想听到的,就是你是否合适?你来了能干啥?将来有什么期待。

在比如,我们去参加一个十几个人的读书会,每人去讲一本书。

在场的都是陌生人,我就会这样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XXX,听说今天会有几个高人在场,所以托朋友引荐来参加这个活动。

我今天要向各位介绍的书是XXX,因为我上网查了一下各位的背景,我选这本,是因为觉得它会对各位有啥啥好处。我今天不仅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我还希望能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一会儿会后向大家请教。

你看,就几十秒,最简短的自我介绍,可以是这个四步格式,如果更长的自我介绍,也可以按照这个格式来。

那这四步套路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让你面面俱到的全盘抛出,短短几十秒怎么可能完备地介绍一个人?

它真正的作用,是把你自己逐步连入到一个陌生的人际网络。 

1

第一步是提供最干的信息,这一部分不能太多,信息量多了,反而让对方抓不住重点,从而什么都记不住。最好就是姓名,籍贯,工作单位,帮助对方建立一个记忆的锚点,就像船抛锚,定住点。

2

第二步,实质是在拉近和这个现场的关系。

3

第三步,我能帮大家做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需求的判断,以后能为大家提供什么价值。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里不要说虚的东西,直奔主题。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我XX区的交通执法队,以后大家贴条了可以找我。你用最简短的话再别人脑子里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标签,下次当这个标签出现,对方肯定想到的就是你啊!

4

第四步,我需要大家帮我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价值的判断。

任何关系能够长久,都需要相互的帮助,这样才是一个关系的稳定结构。

这四步是步步为营,分别完成记忆锚点的建立,亲近感的建立,对需求的判断能力的展示,和对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展示。

这四步做完,你就把自己深深地连接到这个陌生人的人际网络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