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而为人不能忘恩负义,知恩图报别做墙头草,未来的路长得很

 大牛忙 2020-10-13

人不仅需要有良心,还要有道德,更要有契约精神。生而为人,廉耻不知羞,何以为人?

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她给我讲了一件事儿。本文稍微说一说,临时写这一篇文章,就事论事,与人无关。况且,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某职业院校三位老师在学校的鼓励与帮助下,赴某国某大学攻读博士。该行为相当于脱产进修,据说是建设校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人才。

为了支持教师,校方一直尽责。教师学习期间工资照发,五险一金未断。后,教师学成归来,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

对于该职业院校而言,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代表着学校又多了几位“高素质”人才,投入终于获得了回报。

不可否认,对于人才参差不齐且逐渐凋零的一些职业院校而言,博士头衔依然很吃香,每一个都很金贵。几位教师成为博士为校争光,直接拉高了师资队伍的形象与校方的美誉度。

然而,学校还是高兴过早了。

校方把这三个人培养成了博士,却忽略了他们见利忘义的本性。

成功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们的身价自然是水涨船高。人往高处走,博士们临毕业就已打算另谋高就,遂向学校提出辞职。

煮熟的鸭子飞了,学校当然不舍。为了挽留人才,拒不配合办理离职手续。

有一位教师屡次辞职不成功,心里不服气,一气之下申请仲裁。后又诉诸法院,一审二审全是教师胜诉。

从判决结果来看,教师有理由辞职,应该得到校方尊重。学校理应积极配合教师办理离职手续,不得拖延。

可校方不愿配合办理,也不想吃这个哑巴亏。

校方当然也有委屈,你学习期间工资给你照常发,五险一金给你照常交,解决了你的后顾之忧,你怎能这样?

学校为你背书,为你规划,让你带薪脱产。在学校的支持下你才能安心学习,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难道你不该感恩吗?

学校鼓励你去学习,期待你学成归来为校作出贡献。你学成归来,一天贡献没做,竟然一脚踢开学校单飞。这种事情太闹心,士可忍孰不可忍。

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大概就是这个情况,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议论,一边倒。

有人认为学校太过分,都判决了还不去执行,属于故意找事儿。人家不想在学校工作了,你就该放人才对。

也有人认为这三个人没良心,钻了法的漏洞,应该支持校方的决定,不配合他们辞职。如此没有契约精神的人,就不能让他们这么痛快,不能让他们去社会上继续伤害另一个单位。

一时间众说纷纭,支持校方者居多。

我倒是觉得,这些事情简单得很。想走的留不住,强扭的瓜不甜。谁是谁非,未来总会见分晓。

原则上来说,既然终审都已经判了,校方就应该服从判决。这是法律层面的事情,不会有大的纰漏,理应执行,配合办理辞职。

可话又说回来,校方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这也可以理解。培养出来的苗子,被别人挖走了,不应该。

有位读者问我:你觉得这件事情是对谁错?这是一个好话题,比你整天写婚姻感情案例轻快,要不你写一写吧。

所以,我挤时间说说自己的看法,就事论事。

如果真让我说,我认为那位和学校打官司的教师不怎么聪明。她不仅不聪明,反而还很虚伪。既缺乏契约精神,也缺乏骨气,对不起自己为人几十年的情商与智商。

此事件可以拆分,抽象出主要逻辑。

你若不喜欢学校,你若不想工作,早干嘛去了,攻读博士之前为何不辞职?为何拿到博士学位才辞职?

辞职一身轻嘛,提前离开,多简单的事儿?

当初别领学校的工资和各项福利,攻读博士之前直接和学校撇清瓜葛,你爱怎么学怎么学。到时候即便你有本事拿出十个博士学位,学校也没有理由为难你。

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呀,如果真有这个骨气,此时就不会如此被动。

现在好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端着碗去找锅,找到了锅就想摔碗。结果碗太硬,把锅砸破了,到底怪谁心里没数么?

试问,学校把一个人培养成人才,那个人却转身离开,这合适么?还有契约精神么?

说到底这是人格问题,即便赢得了官司也输掉了人格。未来还很长,长远来看,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自有后悔的时候。

基本的逻辑都不懂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乍一看这是“人往高处走”,别高兴太早,人生的天花板已经不远。

陶行知先生曾说: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师道逻辑,其实认真说来,这也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道既是品,更是德,这是素养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身披光环站上讲台那一刻,代表的就不仅是自己,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博士,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本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可他们做了什么?这是表率么?

为人处世,身不正,必然影子斜。站不直,必然走得歪。影子斜、走得歪不是大缺点,就怕心术不正还以此为荣。

做人应该明白一个大道理,烂泥地里挖出来的泥鳅,即便泡过了海水也不是海鲜。破棉烂絮做成的衣服,即便刷上再美丽的色彩,那也是即将被扔掉的垃圾。

人可以无才,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没有契约精神,没有忠诚良心,不能忘记初心,忘记了使命,这种人即便拿上野鸡大学的博士学位,也不是人才,反而拉低了人才二字的含金量。把这种人当人才,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天大的笑话。

如此言而无信之人,凭什么为人师表?如此厚颜无德之人,留住了又有何用?

失去这种“人才”倒也不用觉得惋惜。这不是人才,这只是墙头草,走了也就走了。

人品有缺陷,难道还要留住他们,让他们去培养出一群和他们一样是非不分的人吗?那才真是损失,不仅是学校的损失,也是学生的损失。

这种只有光环没有真才实学的虚假人才,未来谁还敢放心用,谁还敢培养?暂时风光,未来路越走越窄。

据我所知,社会学中有一个相对逻辑,叫作相生逻辑。建立合作关系纽带的两个客体,可以抽象成两个“人”。

我对你好是想交你这个朋友,你若点头接受了,就表示你认同我是你朋友。朋友怎么做,不需要别人教。

正常的生活逻辑不就是这样吗?

在你孤立无援的时候,有人对你伸出手拉了你一把,这是恩人。在你想回头的时候,有人给了你一次回头的机会,这也是恩人。

所谓恩人,不见得只是帮助过自己的人。在社会学范畴中,互相合作的两个客体,彼此互为恩人。生而为人,怎能忘恩负义?

当然,如果我对此事了解不全面,那就当成架空。

本文只为讲一个逻辑,我没兴趣评价别人的选择。总之,生而为人不能忘恩负义,人生的道路有时候也很漫长,走错了路,再回头太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