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知青(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1975年,我大队来了孝感县供销系统的知青十几人,大队安排他们在农科所劳动锻炼。1979年全部回城参加了工作。

        城乡有差别的时期,城里人与乡下人就是高一级。

        我出生在农村,读完高中是1974年夏。由于国家一律不准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大学,我们就回乡务农。从这点说,我属于一名回乡知识青年。

        回乡知青也有用武之地。我们一起毕业的同学邱大强,当了魏站大队信用站负责人,李建华当了龙店大队兽医员,邓晓贵、魏其华、魏祥禄和我当了魏站小学的民办教师。

        农村高中毕业的姑娘,普遍不愿意嫁到农村。邱大强娶了龙店大队的一位姑娘,李建华娶了桥西大队的一位姑娘,魏祥禄娶了四川来的一位姑娘,我娶了毛陈镇黄童大队的一位姑娘。魏其华后来保送上了大学,娶了一位大学同学。

        我们一起读过高中的女同学,有的嫁给现役军人干部,有的嫁给武汉工人,有的嫁给县城工人。那个时候的读书女孩子不多,找对象心里看重工人、军人、国家干部,眼里根本瞧不起身边的农民。读过书的男孩子,呆在乡下,择偶没有很大的选择权,只要女方爱劳动、身体好、有一点姿色就可以,有没有文化无关紧要。

       下放到我大队的女知青有8个,只有一个与新铺公社团委一名干部结了婚,其余的女知青回城后才成家。

      1978年我与知青孙敏一起参加第二届高考,在一个理科考场。她父亲是供销系统的主要领导,姐妹六个。我去过她家一次,她的妹妹孙娟下放在新铺公社永安大队,对我熟悉。那一次考试,我们都没考好。毕业四年的我,学的知识忘记了许多,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天才,只能安心农村,加强自学,认真把书教好。“功夫不负有心人”,邓晓贵、魏祥禄和我后来参加民师转正考试,顺利过关,才当上一名国家教师。我是1986年底率先走进国家公办教师队伍的,邱大强转为一名国家干部。

        城里的知青成家后,养了一个子女,我们乡下的知青却养了两个孩子。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乡下人愈穷愈生,苦了子女,也苦了父母。这是地方风气造成的,根本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希望多养孩子。

        42年过去,我地变化很大。公交车从门前通过,我们划进市级开发区,湿地公园开在我们眼前。有钱人家早就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成为城市居民。会读书的孩子飞向四面八方,我们湾有知识青年人在广州安家的,有在深圳安家的,有在宁波安家的,有在上海安家的,有在武汉安家的,有在九江安家的,有在邯郸安家的,有在北京安家的,还有去美国定居的等等。可见,农村的孩子,大有出息!

       一代人一个机遇。我们出生于和平时期,有机会上学读书,改革开放后,“天高任鸟飞”,确实是国家给我们带来的福音。80年前出生的人,有几个上过学堂的?自进入21世纪,我再没有发现小孩读不起书的,消除文盲从百姓丰衣足食那一年开始,这是一句大实话!

       乡下老百姓都知道,要子孙们走出落后的家乡,就要苦读书,读好书,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走进繁华的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