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29 读书的链条

 读书当玩 2020-10-14


读书的另一种快乐,是书与书之间有意无意的链条与链接的快乐。从这本书到那本书,像是找新朋友一样,一个又一个,一本又一本。有的是寻着线路去找的。有的是无意中邂逅的。这样的书朋友多了,一事当前,踌躇间,会有好多的朋友会站出来说话,好多的书会给你指路。正因为这些朋友,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不那么容易偏听偏信,不容易被人胡弄。

书读多了,这样的朋友交多了,会形成良性循环。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其中得宜的一条,书的朋友交得相对的多。读书时,好像是朋友的聚会,时常会遇到这本书里的内容,那本书里面也提到了。书里的好些内容,是以前已经早就知道的。我读书很杂,什么书都读一读,没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标。朋友来路多了,见识也就慢慢多了起来。一般来说,不是专门作学问的同事朋友,可能多数没有我读的书多。记得年轻的时候,在铁道部党校进修,语文老师当着我(站段团委书记)和班长(某分局的政办副主任)的面批改作文。评点完后,老师对班长说,你的词句量太少,修辞太枯燥,不客气的讲,你同他(指我)比,阅读上至少少读十年的书。班长当面没说什么,背后很不服气,他在小组会上直摇头,问我读了多少书,老师怎么会说少读十年的书。至此,他天天泡图书馆。当时,我知道,老师说得一点也不错。我们那个年代没什么书读,可我从下放农村开始,就一直找书读,一直读书不断。班长从农村奋斗出来的,肯定读书少些。正因为读书比较多比较杂,所以如今读起书来,能较快能分辨得出书的质量好坏,哪些书值得品读的,哪些书只能扫读的,哪些书是读了可以收藏的。好些的书,看得几句几段,或者选读几章,后面的内容,大致会知道八九不离十,与判断我们的惯性思维下的小说电视情节一样。


读书,时常有串门的感觉。这本书,串到那本去了。那本书,又回到这本书来。这种链接与链条的穿行,挺有意思的。

比如,我读关于读美国方面书,就有着这样的链条与链接。

1996年,在北京读了宋强、张藏藏、乔边等著的《中国人可以说不》,当时的读感,真可谓回肠荡气。后来,又读了围绕着这本书出的类似的书,读着读着,开始冷静。说不,好说。不,能不能说服大家,能不能在世界立足,能不能成为大众信服的价值观,一定不是民族情感的热血可以替代和控制的。于是,开始关注可以说不,为什么要说不,如何说不,怎样才能把不说好等问题。这种关注,少不得有意识的关注美国的民主建国与发展的历程。

那时正好在北京进修学习,边看电视《北京人在纽约》,边读钱宁的《留学美国》。另还在图书馆借了《历届美国总统简史》。当时,有个想法,国家治理,常常是处于弹性的是非中,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没有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的决断。学理科出身惯性思维,容易把国家治理带上非此即彼的境地。所以说,治理国家,应该文官治政。文官治政,需要学法律的人参与治理。美国总统中,大多出身文官,其中不乏专门学习法律的。


如果说以前关注美国是零星随意的,到了读了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扫起落叶好过冬》之后,关注美国成了带上了点系统的阅读。之后,又买了王栋编的《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构建美国》、《最高法院的兄弟们》《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美国的陪审团》等书,读过这些书之后,思考着权力的设计,以及权力的限制与使用问题。接着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美国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著)等。前不久,刚买了不久ZZJ的《美国十讲》(值得一读的短平快了解美国)和《老生常谈》(其中有许多关于美国方面问题的介绍),前几天已经读完。正在看的尹宣译的《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这本书前几年已经读了三分之一,准备与另一本也是尹宣译的《辨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相伴而读。尹宣译的《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与《辨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都是从林达书中得知的。找到《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买下来后,一直找不到《辨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后来,好不容易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2003年辽宁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几十块的书,竟然最低要价500多元,且没有几个书店有。下不了决心买,没些日子,再搜索,已经搜索不到了。近日,再读《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重新的搜索了一下,《辨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老版本又出现一套,880元一套。幸运的是译林出版社出了尹宣的新版本,108元买下一套,终是夙愿以尝。


读书,无形之中形成了链接,在这些的链条中,不仅让我们知识渐渐系统化,而且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下来,我们的视角变得多元起来,我们的思想变得独立和成熟起来。

2014年9月2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