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脉硬化斑块可以抽吸出来、不用做支架?专家这样说!

 长庆wcqjs 2020-10-14

动脉硬化斑块可以抽吸出来、不用做支架?专家这样说!

2020-10-13原创: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做不做支架,不能一概而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都有了飞速的进步。

在心梗及其介入治疗领域,最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斑块,或者遭遇心梗,可以用抽吸或者打磨的方式来消除斑块,不用非得做支架!

真相如何呢?

本期中山心内圆桌会,“医学界”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的李晨光教授和陈章炜教授,就心梗与介入治疗进行深入的讨论。

01

抽吸和打磨,可以完全替代支架吗?

大部分心梗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另一部分患者则是在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被大块的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心梗,解决栓塞、尽快恢复心肌供血都是最重要的。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settings, opens subtitles settings dialog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李晨光教授表示,抽吸确实可以达到开通血管的目的。但血栓抽吸只能用于单纯血栓导致的心梗,且只能抽吸相对疏松、新鲜形成的血栓,对治疗时间和血栓负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不能完全替代支架。

      那么斑块打磨是不是能够替代支架呢?

      斑块打磨在临床上又称为冠脉旋切术、旋磨术,这种术式通常用于降低斑块的负荷,理论上讲确实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但李晨光教授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冠脉旋切术后可能会增加斑块中不稳定成分的释放,反而加速的血栓的形成,而旋磨术虽然能达到修饰斑块的目的,但对于已经形成夹层的患者,无论是旋切或者旋磨。都无法满足特们的需求。

      李晨光教授认为,虽然新技术受到了很多关注,但支架技术的地位依然没有被撼动:


      支架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快速缓解心肌缺血,也能够降低患者未来血栓形成、血管发生再度狭窄的风险,同时能够给患者的血管提供更强的支撑力、更大的血流灌注,避免心梗的再度发生。


      陈章炜教授也表示,临床上,抽吸术和旋切术一般都是用来辅助支架植入的,因此这两种术式与支架技术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关系。

      陈章炜教授从两个方面辩证地说明抽吸术对支架置入的辅助作用


      如果临床上遭遇了动脉斑块破裂、伴有血栓大量形成的患者,那么抽吸术能够帮助我们清理血管中的血栓,减少血栓负荷,让支架植入更顺利,同时减少支架急性闭塞的风险。

      而有极少数患者,仅仅是因为经历了血栓脱落而引发的冠脉栓塞,没有任何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血栓抽吸后不需要再置入支架的。即使患者要求在抽吸术后再装一个支架,我们也会拒绝这个要求。


      综合两位专家的观点,可以发现,无论是抽吸、旋切还是旋磨,最终目的都是协助手术顺利完成、帮助患者恢复心肌供血,因此技术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更不存在相互替代之说。

      02

      腔内影像学:一眼识破冠脉狭窄!

      冠心病的诊断的“金标准”一直是冠脉造影,但冠脉造影也有明确的局限性,需要通过不同的体位来注射造影剂来估计患者的冠脉阻塞情况,而腔内影像学和功能生理学的出现,对冠脉造影的局限性进行了填补。

      陈章炜教授把腔内影像学比喻为介入医生的“眼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血管内的情况:


      腔内影像学能够清晰地展示血管的健康与否,包括血管横截面、管腔形状、病变长度和斑块性质等。


      李晨光教授则表示,腔内影像学是近20年来的热点方向,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够从腔内影像学和功能生理学的指导中获益。

      从诊断的角度来说,腔内影响学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快速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识别患者的血管病变;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腔内影像学能够更好地描述粥样斑块的性质、位置、负荷和病变的严重情况,让临床医生更精准地制定治疗策略。

      甚至在治疗之后,腔内影像学还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管理患者。

      此外,功能生理学也补齐了既往冠脉造影无法准确反应微血管栓塞的短板。李晨光教授指出:


      腔内影像学和功能生理学的出现,帮助临床医生明确既往冠脉造影不能明确的病变、精准制定治疗策略、妥善评估治疗效果并制定之后的管理方案。


      03

      听说有“可降解”支架了!哪些患者能用?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settings, opens subtitles settings dialog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陈章炜教授和李晨光教授都见证了可降解支架的研发过程,也目睹了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中可降解支架的应用,目前国内仅有一款可降解支架获批投入使用。

          李晨光教授认为,虽然可降解支架在学术界的呼声很高,一度曾经引领潮流,但目前在国际环境中,可降解支架依然处在瓶颈期。

          李晨光教授指出: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血管支撑力需求比较高的患者,可降解支架在术后第3-4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危险因素,比如支架梁的塌陷、降解不均匀和晚期的血栓形成。

          但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降解支架中,后续的不良事件的风险要略低于国外。


          目前,可降解支架的临床运用还局限于病情较为单一、中等大小狭窄、不累计开口和分叉的血管(如血管前降支、回旋支等),但李晨光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可讲解支架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陈章炜教授则表示:


          可降解支架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在开通血管的同时,保持患者血管壁的柔软、恢复患者血管原有的生理功能。

          目前主要的可降解支架尝试集中在病变不太复杂的血管,而对于更加复杂的病变,相信随着支架材料的优化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未来也是很有可能推广和使用可降解支架进行治疗的。


          可降解支架又被称为可吸收支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现阶段,对于无法耐受长期抗栓治疗、年纪较轻、可能有开放性手术风险的患者来说,可降解支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可降解支架手术经验的丰富、材料的更新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可降解支架未来可能会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专家简介

          李晨光 副主任医师


          现工作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副秘书长兼战略发展部部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新技术开发应用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专家委员,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成员。2019.7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进行心血管腔内影像及生理学方向博士后研究工作。

          陈章炜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专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脉内影像学。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血管病与代谢学组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上海市优秀青年专科医师。主持课题10余项,其中国自然3项。参与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发表论文6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5篇。多次参加ESC、TCTAHAACC会议交流并做口头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